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2018-05-14 02:36杜志远骆利君刘东临
科学与财富 2018年9期
关键词:经营模式生态农业发展

杜志远 骆利君 刘东临

摘 要: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已经成为生态农业主要模式,且有着良好结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农业综合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从而确保最大效益的获取。生态农业主要是通过生态工程人工设计,确保了网络化的食物链和资源化的农业废弃物,将资源潜力进一步挖掘,将物种多样性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将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建立完善,从而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得到协调解决,进而确保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并将地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从而逐步进行发展。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逐渐形成。

一、生态农业经营的具体形式

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水田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在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水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了立体的农渔业的生态结构模式;“蔗田农业”模式广西等南方省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蜜蜂,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

2、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2)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一是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养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二是经济效益。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20厘米,多长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往年准备柴禾的砍柴工150个。

3、现有规模。该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推广达25万户。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为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研究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具体形式,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一片果园、一个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间看营房。实行厕所、沼气池、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二是特点。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三是经济效益。“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

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充分吸收当地的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的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都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其指导思想都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1、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应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3、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應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带业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使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生态农业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了对能源危机问题认识,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流,它的建立使我国呈现在出资源节约化和环境保护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洪昭;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农户行为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5).

[2]何中华,周琦,付文亮,高兰.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 2017(18).

[3]陈俣杉,张斓,周洁,张彤,赵宇佳.生态农业中的绿色食品探析[J]. 南方农机. 2017(18).

[4]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1(14).

[5]谢艺,汪正祥,雷耘,李中强,满金山,彭宗林.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以湖北七姊妹山张记华户庭院经济为个案[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5).

[6]罗佳丽,杨海娟,王欢,侯日望.基于农户生产效率视角的特色农业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12).

猜你喜欢
经营模式生态农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