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溪鳢(鲈形目:溪鳢科)一新纪录种记述

2018-05-14 05:48张迎秋李跃飞李捷陈方灿李新辉
生态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胸鳍鱼类性状

张迎秋,李跃飞,李捷,陈方灿,李新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生态研究室,广州 510380

1 前言

溪鳢,Rhyacichthys aspro(Valenciennes,1837),又称粗皮溪鳢,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溪鳢科(Rhyacichthyidae),属于虾虎鱼类。溪鳢科鱼类在全世界仅有2属3种,即溪鳢属(Rhyacichthys)的溪鳢(R.aspro)和吉氏溪鳢(R.guilberti),以及原溪鳢属(Protogobius)的阿氏原溪鳢(P.attiti),产于中国者仅一种,即溪鳢[1]。由于溪鳢科种类具有较原始的特征,形态上接近于鲈类,在鱼类系统分类学上具有极重要价值[1]。伍汉霖、朱元鼎(1988)[2]试图从鱼鳍的形态、生态和分化趋势,分析了虾虎鱼类的演化和分类,将虾虎鱼类分为腹鳍分离不形成吸盘的塘鳢鱼类群,以及腹鳍愈合成为吸盘较为特化的虾虎鱼类群。在该分类系统中,溪鳢科鱼类是塘鳢鱼类群中颇为特化的一个分支:体前部平扁,胸鳍很大,作水平状展开,左右腹鳍相距颇远,尾鳍浅叉形,具侧线。另外,明仁等[3]基于鱼体形态特征分析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虾虎鱼类的分类和演化,该研究同样表明溪鳢科鱼类是比较原始的种类,其外形及习性较为特化:体有侧线,具下眶骨,肩胛骨,3个尾上骨,鳞片栉齿边缘具铺石状环片,均无下后匙骨(lower postcleithrum);生活于湍急的河、溪中,头部平扁,粗厚的胸鳍和腹鳍使其身体贴近岩石,其外形和鲤形目的爬鳅科相似。而且,溪鳢具有更为原始和退化的性状特征:具下眶骨管(infraorbital canal),眼肩管(oculoscapular canal)和前鳃盖骨管(preopercular canal)之间相连和前鳃盖骨管延伸至下颌[1]。而且,Thacker等[4]对25属虾虎鱼和其外类群(鲈形目和鲉形目)的线粒体ND1、ND2、COI和cytb基因全序列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溪鳢是虾虎鱼亚目中最原始的基本分类群。溪鳢的原始退化的形态特征以及特殊的分类位置,表明了其在鱼类分类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溪鳢种群扩散能力有限,并且栖息的河流及溪水环境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物种已呈现濒危状态。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5]记载,溪鳢种群扩散能力有限,密度低,成熟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估计在过去10年内种群数至少减少50%,属于稀有种类,为濒危物种,濒危等级为濒危ENA2d。溪鳢在2012年也被列入台湾淡水鱼类红皮书[6],濒危等级为接近受胁(NT)。濒危物种溪鳢种群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其生活史和生态特征,以及正遭受的威胁,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对该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建议措施。

据中国动物志[1]记载,溪鳢分布于中国台湾,即台湾北部、南部、恒春半岛和东部;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所罗门群岛,北至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2016年5月14日在海南省万泉河河口采集到2尾溪鳢,为溪鳢在海南省分布的新纪录。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016年5月14日,在海南省万泉河河口,应用高频脉冲法采集到2尾溪鳢(图1),并置于-20℃冰箱保存。目前,这2尾溪鳢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生态研究室。

2.2 实验方法

按照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对冰冻保存的溪鳢进行了形态拍摄和测量(如图1所示)。参照虾虎鱼类形态测量方法[1],运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全长(total length)、体长(body length)、头长(head length)、吻长(snout length)、眼径(eye diameter)、眼间距(eyes interval)、尾柄长(caudal peduncle length)、尾柄高(caudal peduncle depth)等可量性状。参照虾虎鱼类可数性状的计数方法[1],对背鳍鳍式(dorsal fins pattern)、臀鳍鳍式(anal fin pattern)、胸鳍鳍式(pectoral fins pattern)、腹鳍鳍式(ventral fins pattern)、尾鳍鳍式(caudal fin pattern)、纵列鳞(Longitudinal scales)、横列鳞(lateral scales)和背鳍前鳞(scales before dorsal fins)等进行了计数。通过X光照射溪鳢个体,获得鱼类骨骼透射图,计数了椎骨个数。

图1 溪鳢侧面(a)和腹面(b),标尺=200 mmFig.1 The flank and ventral side of R.aspro(Valenciennes,1837),bar=200 mm

3 结果与分析

共测量溪鳢标本2尾,全长、体长等可量性状如表1所示,两者体长及体形较为接近,总体差异不明显。两尾溪鳢的可数性状也如表1所示,背鳍VII,I—7—8;臀鳍I—7—8;胸鳍1+19+1;腹鳍I—5;尾鳍2+12+1;纵列鳞38—39;横列鳞9—10;背鳍前鳞15—16;椎骨28枚(图2)。两尾溪鳢在背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纵列鳞、背鳍前鳞、横列鳞及围尾柄鳞数上出现了微小差异。

体长为体高4.8—5.0倍,为头长5.5—5.7倍。头长为吻长1.7—1.9倍,为眼径4.4倍,为眼间隔2.8—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3—2.4倍。

溪鳢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其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背缘弧形隆起,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而侧扁。头中大,前部宽而圆钝,腹面平扁,头后部高而平扁,头宽为头高的1.6倍。头部无感觉管孔。吻长,圆钝,平扁,前端在眼下缘水平线之下,吻长为眼径的2.4—2.6倍。眼中大,上侧位,稍突出,在头背中部稍前方,距鳃孔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甚宽,微凹,约为眼径的1.5—1.6倍。鼻孔每侧2个,相互靠近;前鼻孔圆形,位于吻部中央稍后处,具一短鼻瓣;后鼻孔小,长圆形,具浅小鼻瓣,在眼的前方。口颇小,下位,马蹄形。上颌突出,包住下颌,上唇肥厚,下唇隐于腹面。上颌骨后端向后仅伸达吻部前方1/3处的下方,距眼缘前缘颇远。上、下颌赤细尖,有多行,形成齿从,外行齿扩大,较粗壮,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上唇颇宽,在口角处具发达唇褶,与下唇口角处的条状唇褶相连。骸部较厚,形成三角形肉垫,中间内凹,有吸附作用。舌窄,游离,前端尖形。鳃孔狭小,下侧位,始于胸鳍基部的前方,几乎包住胸鳍基部;鳃孔向下转入头的腹面,止于眼后缘下方稍前。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短。

表 1 溪鳢形态性状特征Tab.1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of R.aspro(Valenciennes,1837)

图2 溪鳢X光图(a,背面;b,侧面),标尺=200 mmFig.2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R.aspro(Valenciennes,1837)(a,back side;b,flank side),bar=200 mm

体被大型栉鳞,背鳍前鳞较小,颊部无鳞,鳃盖具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侧线发达。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具7鳍棘,第一鳍棘细长,第二及第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的0.8倍,后部鳍棘较短,平放时后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等高,基部与第一背鳍基部几乎相对,前部鳍条最高,几乎与头长相等,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胸鳍宽圆,平扁,扇形,下腹位,基部宽大,向前、向头腹面扩展,有吸附作用,为头长的1.5倍,向后可伸达肛门,未伸达臀鳍起点。腹部平扁。腹鳍小,前腹位,平扁,起点在胸鳍基部中央下方,左、右腹鳍相隔颇远,不愈合成吸盘,中央鳍条长于外侧鳍条,末端不伸达肛门,腹鳍鳍棘外侧成平行皱褶。尾鳍内凹或微分叉,大于头长。肛门位于臀鳍起点前方,与第一背鳍最后面的鳍棘几乎相对。

头、体棕褐色,背侧深色,腹部浅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褐色斑点及横带。第一背鳍边缘黑色,第一和第四鳍条之间的鳍膜上具1暗色横带;第二背鳍、胸鳍和尾鳍具由黑色小点形成的条纹。腹鳍红褐色。

4 讨论

溪鳢科鱼类在全世界有2属3种,即原溪鳢属(Protogobius)的阿氏原溪鳢(P.attiti),以及溪鳢属(Rhyacichthys)的溪鳢(R.aspro)和吉氏溪鳢(R.guilberti),其中仅溪鳢在中国台湾曾有记载[1]。本次调查在海南岛采集到2尾溪鳢,是海南省鱼类的新纪录。

伍汉霖等(2007)[1]对溪鳢的描述仅基于了1尾标本,因而在对其描述过程中有较大局限性,本次采集的2尾标本补充完善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并提供支撑依据。具体从以下方面补充了溪鳢的形态特征:“背鳍VII,I—8”补充为“背鳍VII,I—7—8”,“臀鳍I—8”补充为“臀鳍I—7—8”,纵列鳞数由“38”枚扩展为“38—39”枚,横列鳞由“10”枚调整为“9—10”枚,背鳍前鳞由“15”枚调整为“15—16”枚(表2)。伍汉霖等(2007)[1]描述台湾溪鳢胸鳍末端“向后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末端可伸达肛门”。但对海南2尾标本检视发现其胸鳍末端伸达肛门,未伸达臀鳍起点;腹鳍末端不伸达肛门。海南标本和台湾标本呈现了一定程度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两个地方的种群呈现分化,从而导致外部性状呈现一定差异。

溪鳢在海南的分布新纪录,扩展了溪鳢的地理分布范围。溪鳢的原分布范围为“中国台湾,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所罗门群岛,北至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1]。综合本次新纪录,溪鳢的分布范围扩展为“中国台湾和海南省,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所罗门群岛,北至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表2 台湾溪鳢和海南溪鳢形态特征比较Tab.2 Comparision of R.aspro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from Taiwan and Hainan

参考文献

[1]伍汉霖,钟俊生.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鲈形目(五):虾虎鱼亚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40.

[2]伍汉霖,朱元鼎.中国虾虎鱼类鳍的形态式型的研究[C]//第三次中国海洋湖沼科学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19–327.

[3]AKIHITO A I,KOBAYASHIT,IKEO K,etal.Evolutionary aspects of gobioid fishes based upon a phylogeneticanalysisofmitochondrialcytochromeb genes[J].Gene,2000,259(1/2):5–15.

[4]THACKER C E,HARDMAN M A.Molecularphylogeny of basal gobioid fishes:Rhyacichthyidae,Odontobutidae,Xenisthmidae, Eleotridae (Teleostei: Perciformes:Gobioidei)[J].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5,37(3):858–871.

[5]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184.

[6]邵廣昭.台湾鱼类资料库[EB/OL].http://fishdb.sinica.edu.tw,2017.

猜你喜欢
胸鳍鱼类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鱼类运动会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仿生胸鳍的三维尾涡结构与参数影响分析
金鱼如何辨雌雄
机器鳕鱼胸鳍/尾鳍协同推进直线游动动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水中飞鸟”:豹鲂鮄
陆地棉数量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