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波,葛研,魏玉峰,段好冉,龚世平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
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中部,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目前仍存在着面积较大的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南雄市林业局委托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的专家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一次短期的初步调查,记录到两栖类2目5科9属20种,爬行类3目11科20属31种(保护区档案资料)。迄今,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资源缺乏比较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有关本底资料不清,这使得保护区的科学规划和保护管理工作缺乏相关依据。为此,作者于 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做了专项调查研究。
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南雄市区西北部和东南部,总面积约7874 ha,分为小流坑片区和青嶂山片区,最高峰海拔1058 m,森林覆盖率约为87%。该保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冷暖交替明显,极端低温-6.2℃,极端高温为39.5℃,年均气温为19.6℃,年均降雨量为1551.1 mm[1]。该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有野生维管植物185科652属1289种,其中蕨类植物31科57属112种,裸子植物5科6属6种,被子植物149科589属1171种[1]。保护区复杂多样的生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众多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专项调查时间:2016年4月17—23日、7月20—24日、10月16—21日;2017年6月28—7月4日、9月16—21日,累计调查时间31天。每日调查时间分为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白天调查时段为:8:00—17:00;晚上调查时段为:19:00—24:00。另外,利用在保护区开展其他类群生物调查和巡护管理活动的机会,对发现的部分两栖爬行类动物也进行记录。
采用野外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野外调查中,在江头、主田、小流坑三个亚区内设置19条(江头8条、主田5条、小流坑6条)具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带。每条样带长0.5—3 km,宽5 m;调查样带涵盖保护区范围内各种生境和植被类型,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两条带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00 m。野外调查时,每2—3人为一组,以1—2 km·h-1的速度沿样线进行调查,仔细寻找(夜间用手电筒照明),记录发现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数量和环境因子,并拍照记录。对于需要进一步鉴定的物种,每种采集1—2个标本,采用85%乙醇保存。调查期间搜集有关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料(标本、图片等),并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周边村民进行走访调查,向访谈对象展示该地区相关两栖爬行类图片,了解有关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受胁因素。物种鉴定、所用学名等主要参考《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2]、《中国动物志(爬行纲 第二卷 有鳞目 蜥蜴亚目)》[3]、《中国蛇类(上)》[4]、《中国爬行动物分类厘定》[5]、《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6]。
根据整个调查期间野外观察记录到的两栖爬行类种群个体数量及访问调查数据,参考龚世平等[7]的种群数量等级划分方法,将种群数量划分为3个等级:1—5 只(条)为稀少,6—20 只(条)为中等,20 只(条)以上为丰富。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已记录两栖爬行类共4目25科95种,其中两栖类2目9科30种,爬行类2目16科65种。两栖类绝大多数为无尾目物种(占97%),有8科29种,包括角蟾科(Megophryidae)2种、蟾蜍科(Bufonidae)2种、雨蛙科(Hylidae)1种、蛙科(Ranidae)11种、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5种、浮蛙科(Occidozygidae)1种、树蛙科(Rhacophoridae)2种、姬蛙科(Microhylidae)5种;有尾目只有蝾螈科(Salamandridae)1种。爬行类包括龟鳖目(Testudines)和有鳞目(Squamata)种类,其中龟鳖目有3科6种,包括鳖科(Trionychidae)1种、平胸龟科(Platysternidae)1种,地龟科(Geoemydidae)4种;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有4科12种,包括壁虎科(Gekkonidae)3种、鬣蜥科(Agamidae)2种、蜥蜴科(Lacertidae)3种、石龙子科(Scincidae)4种;有鳞目蛇亚目(Serpentes)有9科47种,包括盲蛇科(Typhlopidae)1种、蚺科(Pythonidae)1种、闪皮蛇科(Xenodermatidae)1种、游蛇科(Colubridae)30种、水蛇科(Homalopsidae)3种、钝头蛇科(Pareatidae)1种、鳗形蛇科(Lamprophiidae)1种、眼镜蛇科(Elapidae)5种、蝰科(Viperidae)4种。从爬行类物种组成来看,蛇类物种较为丰富,约占该保护区爬行类物种数的72%。
本次调查发现该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物种新纪录共47种,其中两栖类新纪录包括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崇安髭蟾瑶山亚种(Vibrissaphora liui yaoshanensis)、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竹叶蛙(Bamburana versabilis)、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等12种;爬行类新纪录包括黑颈乌龟(Mauremys nigricans)、眼斑水龟(Sacalia bealei)、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古氏草蜥(Takydromus kuehnei)、钩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棕脊蛇(Achalinus rufescens)、菱斑小头蛇(Oligodon catenatus)、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等 35 种(表 1)。
表1 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名录Tab.1 Species list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recorded in the Guangdong Nanxiong Xiaoliukeng-Qingzhangshan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Guangdong,China
续表
续表
续表
在种群数量方面,比较稀少的物种有瑶山肥螈、长趾纤蛙(Hylarana macrodactyla)、黑颈乌龟、眼斑水龟、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蟒(Python bivittatus)、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等34种;种群数量较为丰富的物种有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白唇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albolabris)等27种;其余34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中等(表1)。在物种分布方面,江头片区发现87种,主田片区发现89种,小流坑片区发现72种,其中65个物种在三个片区均有分布,仅少数物种只发现于个别片区。例如,长肢纤蛙仅发现于江头片区,瑶山肥螈、菱斑小头蛇仅发现于小流坑片区(表1)。
在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中,有15个种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8],其中极危等级(CR)1种(三线闭壳龟);濒危等级(EN)4种(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黑颈乌龟、乌龟Mauremys reevesii、眼斑水龟);易危等级(VU)7种(长肢林蛙、小棘蛙、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蟒、舟山眼镜蛇Naja atra、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近危等级(NT)3种(莽山角蟾Megophrys mangshanensis、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竹叶蛙)。有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蟒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三线闭壳龟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南岭地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9]。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中部,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有关调查研究仍比较缺乏。本次研究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和总结,两栖类物种记录从之前的5科20种增加至目前的9科30种,爬行类物种记录从之前的11科31种增加至目前的16科65种,目前两栖爬行类记录共计95种,约占广东省两栖爬行类物种数(231种)[10]的41%,体现了较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另外,龟鳖类物种多样性也比较丰富(6种),约占广东省淡水龟类物种数(14种)[10]的43%。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保护区以往的两栖爬行类记录存在一定的错误,本研究根据对动物图片和形态学特点的判断,修改了2个物种名称。将原先记录的黑斑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改为瑶山肥螈,将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改为眼斑水龟。另外,结合文献资料[10]与本次调查结果,认为该保护区无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分布。
本次调查共发现该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物种新纪录达47种,约占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50%,可见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有物种被发现。访问调查还了解到,该保护区的水库中曾发现体重4—5 kg的鳖科动物,尚不确定种类,可能是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通过图片辨认,当地人认为该保护区可能还存在部分物种,如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丽纹腹链蛇(Hebius optatum)、黑背链蛇(Lycodon ruhstrati)、细白链蛇(Lycodon subcinctus)、团花锦蛇(Elaphe davidi)、玉斑蛇(Euprepiophis mandarinus)、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福建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kelloggi)。上述这些物种的确切鉴别对非专业人员而言难度较大,有待进一步调查确认,本文暂不列入保护区物种名录。此外,还有部分文献资料有记载的物种在本次调查中没有被发现,如黑斑侧褶蛙、台北纤蛙(Hylarana taipehensis)、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乌龟、三线闭壳龟、中国石龙子(Plestiodon chinensis)、蟒、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眼镜王蛇等,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些种类数量稀少、不易发现,另一方面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时间和强度仍比较局限有关。对一个地区动物区系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调查积累,相信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在该保护区会有更多的两栖爬行类物种被发现。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该保护区目前记录有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5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物种,体现了较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尽管保护区的建立对该区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义重大,但目前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仍面临诸多人为威胁因素。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建有小型水电设施12处,水坝和引水管道建设对溪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局部两栖爬行动物的栖息地质量下降。另外,旅游活动导致外部游客进入保护区(约50-80人次/天),对保护区造成塑料等垃圾污染,人为活动也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干扰。保护区巡护管理力量相对薄弱,非法盗猎经济蛙类、蛇类、龟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部分珍稀种类(例如龟类)数量锐减。野外调查期间在溪流发现诱捕龟类的盗猎装置,甚至夜间遭遇盗猎者。另外,调查发现在该保护区的水库存在人为放生的外来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该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11],盲目放生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针对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的保护管理问题,提出4点建议:(1)进一步开展该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监测工作,特别是针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濒危和稀有物种。(2)加强对溪流和水库环境的巡护力度,在重要区域增加夜间巡逻工作。(3)调查监测和评估相关经济开发活动对两栖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管控对策。(4)加强对动物放生活动的管理,开展外来物种红耳龟的分布与数量调查,并进行捕捉清除,以防生态入侵隐患。
致谢: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郭绪兵、张英宏、胡辉、陈志红、钟平生等同志对野外调查工作给予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陈志红,郭绪兵,戴文坛,等.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7,33(1):16–23.
[2]费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6–492.
[3]赵尔宓,赵肯堂,周开亚,等.中国动物志(爬行纲 第二卷 有鳞目 蜥蜴亚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1–358.
[4]赵尔宓.中国蛇类(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3–299.
[5]蔡波,王跃招,陈跃英,等.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J].生物多样性,2015,23(3):365–382.
[6]史海涛.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26–172.
[7]龚世平,葛研,陈国玲,等.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J].四川动物,2012,31(3):483–487.
[8]IUCN.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EB/OL].http://www.iucnredlist.org,2017-10-28.
[9]TANG Zhiyao,WANG Zhiheng,ZHENG Chengyang,et al.Biodiversity in China's mountains[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4(7):347–352.
[10]邹发生,叶冠锋.广东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1–49.
[11]LOWE S,BROWNE M,BOUDJELAS S,et al.100 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 selection from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M].The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ISSG)a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SpeciesSurvivalCommission (SSC)of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IUCN),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