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北方地区青铜器铸造石范研究

2018-05-14 02:02张明悟王晓强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铜墓葬考古

张明悟 王晓强

(1.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2. 河北省隆化民族博物馆,隆化 068150)

石范铸造是青铜时代的范铸技术之一,就是把质地较软的石头刻制成范具,用以浇铸青铜器,它是早期青铜时代比较常用的浇铸方法。最早的石范出现在北欧,距今已经有五千年历史[1]。中国各地近年陆续出土了一些青铜时代的石范,年代较早的是新疆伊犁河谷和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2]。江西的吴城文化商代遗址也出土了一些。但是在中原地区,青铜时代的石范比较少见,只有距今1800—1600年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数件[3]。青铜时代早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陶范20多件,却无一石范[4]。商周时期,石范技术在其核心地区几近不存[5]。

不过,两周时期石范在中国的两个地区仍然存在,一是中国的云南及毗邻两广一带,二是在内蒙古东部、冀北山地和相邻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吉林局部。学界目前对西南地区出土的石范研究较多,比如莫志东对广西灵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石范工艺做了分析[6],王大道、杨瑞栋等对云南曲靖出土的石范进行了研究和复原铸造实验[7,8],周志清阐述了西南地区随葬石范的这种墓葬习俗[9]。但目前为止学界对北方地区青铜时代的石范研究较少。杨建华在对商周时期青铜器分区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如果把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体系分为三区,那么西区为晋陕高原,中区为河套地区,东区为燕山南北。“从各地出土的铸范看, 西区和中区均为陶范,东区的燕山南北为石范。”[10]就目前的调查来看,不仅仅是燕山南北,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大部分,这一地区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两周时期的石范,在中国北方的青铜时代独具特色,至今仍缺乏研究。本文将对这些地区的石范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1 北方青铜时代石范的分布

根据现有墓葬和遗址的出土可以发现,在中国北方,今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分,这三省相互毗邻的地区,出土了很多两周时期的铸造石范(吉林和黑龙江等地亦有零星出土)。笔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近年以来北方各地墓葬、遗址出土石范的发掘报告和馆藏记录,列于表1,并且按照石范的出土地点绘制石范分布(图1)。

图1 两周时期北方石范主要分布区域

从图1上可看出,石范的分布地区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草原向西南扩展到冀北山地,向东南跨越医巫闾山、辽河平原一直到长白山西麓,涵盖今天内蒙古的赤峰、通辽;河北的承德、唐山;辽宁的朝阳、大连、辽阳、铁岭等地。比较代表性的墓葬和遗址包括内蒙古的赤峰药王庙、敖汉旗山湾子、宁城小黑石沟、翁牛特旗的双井;河北省的丰宁县东沟道下、隆化县三岔口、唐山雹神庙;辽宁省的辽阳二道河子、新金县(普兰店)的双房村、西丰县诚信村、凌源县三官甸等,另外还有吉林通化的小都岭,黑龙江富裕小登科等。出土石范的地点以墓葬为主,遗址也占一部分。

就其时间先后来说,这一地区出土的最早石范在北票康家屯和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及昌平张营、唐山古冶的大坨头文化遗址中,时间相当于夏商之际,辽宁彰武平安堡高台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范也较早,相当于商周之际。但还是以后来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石范为最多。夏家店上层文化即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左右的北方青铜文化[11],分布范围为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领域以南、辽河以西的地区,到了其晚期,影响力基本可达到燕山南北[12]。其葬式以最为常见的石棺墓为主,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兵器和饰件为其特色。辽东、辽北地区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同时期的出土墓葬也出土了一些石范,但这一带考古发掘较为零散,因而对其青铜时代文化类型的认定也多有分歧,学界泛指为东北系曲刃剑文化,包括新乐上层文化、双房文化等[13],这些地区石棺墓和曲刃剑非常多见,这点与夏家店上层文化有相似之处,其中的影响关系尚待深入。

这一地区在夏家店上层文化之后的墓葬、遗址中就几乎很少能见到石范了。出土石范较晚的墓葬是辽宁凌源的三官甸子墓,其墓中已经出现了中原的青铜戈,其年代在战国中期左右[14],也表明战国中期之后这一地区的石范基本消失。

表1出土石范地点和类别

出土地点性质类别辽宁北票市康家屯遗址泡范[15]北京昌平张营遗址簇范、锥范、刀范、鱼钩范[16]内蒙古赤峰药王庙遗址斧范、连珠饰牌范[17]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遗址I式斧范,II式斧范,铜锥、桃形饰片范[18]内蒙古敖汉旗山湾子墓葬曲刃剑范[19]内蒙古翁牛特双井墓葬直刃斧,刃斧石范[20]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遗址圆形泡饰范①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遗址斧、锥、凿、泡、刀、铃、簇、柄形器[21]河北丰宁县东沟道下石棺墓刀范,斧范,连珠牌合范[22]河北隆化县三岔口采集(附近有石棺墓)凿范,坩埚②河北唐山雹神庙采集(附近有石棺墓)刀范、斧范、矛范[23]河北唐山古冶区采集斧范[24]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环状器[25]辽宁凌源三官甸积石墓斧范、陶鼓风管[14]辽宁绥中县肖家村遗址凿和鱼钩合体范[26]辽宁朝阳黄花沟墓葬曲刃剑范[27]辽宁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斧、簇合体范[28]辽宁新金县双房村石棺墓两个曲刃斧[29]辽宁旅顺后牧城岗上石棺墓斧合凿、锥、泡合体范[30]辽宁金新县董家沟石棺墓斧范[31]辽宁西丰县诚信村石棺墓斧范、簇范合体[32]辽宁开原县李家台村石棺墓饰品范[33]吉林东丰大架子山遗址剑范[34]吉林通化小都岭遗址斧、矛、镜范[35]

①赤峰博物馆馆藏。②隆化民族博物馆馆藏。

2 石范铸造工艺

这些地区石范的选材主要是质地细密且较软的石头,大部分为砂岩,部分为辉绿岩、滑石等。范体大小基本和单个器型的斧、凿类本身接近,小型为主,目前没有出土过大型石范。范内往往有类似烟炙的黑色涂层,系多次使用形成的痕迹,黑色涂层应该为石墨粉或者动物油脂,防备铸造中青铜件与范体发生粘接,并可养护浇铸面。从今天云南曲靖石范工艺可知,一个铁犁石范每天一铸,可用三年,使用次数达千次左右[7]。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浇铸频率应该不会太高,青铜熔液温度又低于铁熔液的温度,所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中石范的使用寿命可能会更长。

在本文所研究的冀北、蒙东和辽宁大部地区,两周时期出土的石范按照其铸造器型不同可分为三类。最多见的是工具类范,其中又以斧范最为常见,其次是凿范、刀范还有鱼钩范。二是武器范,以箭簇范最多,其次是曲刃剑和矛范。三是各种牌饰范,如赤峰药王庙的联珠牌饰范,敖汉旗李家营子的桃形饰片范,小黑石沟的铜泡范,丰宁东沟道下的联珠牌饰范,这些牌饰有着明显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特征。

这些出土石范的组合因器型而异。常见的一组范多为双面对合以组成浇铸腔,比如敖汉旗李家营子的两种斧范、隆化的凿范、敖汉旗山湾子的曲刃剑范等等。较为立体的斧范、凿范和剑范每扇大部分左右是对称的,各形成浇铸腔的一半。器型比较简单的刀、凿子、锥子的铸造,两扇范并不一定对称,比如丰宁东沟道下的刀、凿、锥子范,一面范刻有浇筑型腔,另一面扇则为平面。很多范外侧有沟槽和柱洞或者合范标记,这三种方式均可方便捆绑或者固定两扇范,以免在浇铸的过程中发生错位(封三图2)。

图6 西丰石范的正反面[32]

每一块范石都有专门刻凿的浇口和流道(封三图3),并在浇铸腔内刻画出浇铸熔液的上限,这样可以使每个铸件大小一致,这相比于东下冯的石范已经是一个技术进步。浇口多位于器具的柄端,如斧凿和曲刃剑,但也有特殊,比如敖汉旗出土的空首刀范,浇口则位于尖刃部,目的是为了避开复杂花纹的刀柄。簇范也比较特殊,从各地出土的情况来看,大都是从箭头尖顶设置浇口,推测浇铸成型后要经过再次加工打磨。大部分铸件设置单独浇口,也有多个铸件共用一个浇口,比如那些小的联珠件范(封三图4)。有的还设置冒口,保证浇铸的通畅。一个范面往往刻有多类浇铸型腔,可以同时浇铸多个或者多种器型,比如丰宁东沟道下的同一扇范上刻有齿柄刀、凿子和锥子(封三图5),敖汉旗李家营子的锥范旁边有三个桃形牌饰范,辽阳二道河子的斧范旁边是两个箭簇范。很多范正、背两面都有浇铸腔,斧范的背面会有另外一个斧范或者刀范等。例如辽宁绥中县肖家村的石凿范背面有一个鱼钩范,西丰县诚信村的斧范背面又是四个簇范(图6),旅顺后牧城岗上墓葬出土的斧范背面又是凿、锥、铜泡范。多重范的组合较为常见,每块范内外两侧都有浇铸腔,可以像积木一样组合垒砌。如二道河子石椁墓出土的斧簇范,是几块范的组合,一侧浇口可以同时浇筑一斧两簇,相反方向也有浇口,可浇铸另外一斧。当时的组合可能有更多,可同时浇筑数个以上的青铜件,这就大大提高了铸造的效率,可知浇铸规模不会太小。

斧、凿等工具都有中空的銎部,铸造这部分显然需要一个内范,目前还没有发现有石质型芯出土,推测应该用泥芯。泥芯如何固定是一个问题,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很多青铜斧上部两侧都有一个小孔(图7),应该是固定泥芯的小泥柱所占据的空间[7],形成了这对小孔,这与商代铸造青铜器固定内外范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斧、凿并没有这对孔,其固定泥芯就可能应用了金属垫片技术。即用青铜小垫片撑在内范和外范之间用以固定,形成浇铸腔,铸成后融为一体而不见垫片,这需要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检测分析。对于铜泡和铜饰牌有穿洞的地方,在工艺上比较容易解决,用一个小泥柱固定在外范上,浇铸后形成穿孔。

图7 青铜斧上的小孔即固定泥芯的小泥柱的位置

3 分布特点

墓中出土石范这种随葬现象并不仅见于这一地区。在北欧和中国的新疆、滇西及岭南地区均发现了青铜时代随葬石范的墓葬,墓主人被推测是专门的铸造工匠,所以有称呼这类墓葬为“冶金工匠墓”。有学者指出这种随葬铸造工具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出现分工和阶级分化[9]。

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业比较发达,以曲刃剑为主的兵器和各类青铜牌饰盛行,这也是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特点之一。其中青铜牌饰、坠饰等小件数量尤其众多。各种形制包括双尾饰、多种联珠饰、卷云纹排饰等。宁城小黑石沟墓地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铜兵器28件,铜牌饰200多件[36]。宁城南山根墓地仅仅M4一座墓就出土青铜工具4个,铜扣20,联珠形铜饰160,鸟形铜饰17,铃形铜饰42,总计250多件[37]。丰宁东沟道下的M6墓中出土青铜饰件154件,M4墓出土青铜兵器、铜串饰近百件,七座墓出土各种小青铜饰件总计达428件[22]。石范可以重复使用,每个范上又往往刻有几个浇铸腔,非常方便铸造大批量青铜小件,能够满足当时人们对于大量青铜牌饰件和青铜工具的需求。而且,相对于陶范,石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坚固耐用,便于随身携带,走到哪里都可以铸造。石范铸造的发达也间接反映出当时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流动性较大,因此这对一直颇有争议的对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生活生产方式的研究也有一定启示。

同时,在石范分布区中也存在着地域差别。辽东的石范以铸造工具为主,赤峰草原和冀北山地一带的兵器范以及草原文化饰件范明显增多。这一带历史上被中原王朝称为“山戎”或者“东胡”*对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东胡还是山戎的学术争论已久,本文不做相关赘述。,从春秋到战国期间屡次侵犯中原“病燕”“伐齐”,引起燕、齐等国极大的危机。从出土的石范来看,武器范和饰件范数量多也反应了战争在这一地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草原“胡”族的特色,并与史料能够印证。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学界认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属于石范区,没有陶范。但是随着近年考古发掘,在这一带亦零星可见陶范。比如内蒙古赤峰四分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土了联珠饰牌的陶范[38],内蒙古清水河县商周之际的西岔遗址,同属北方草原文化,也出土了斧、短剑等陶范[39]。吉林双辽的后太平青铜时代的遗址,存续时间也在两周时期,也基本处在本文论述的石范集中分布区内,其墓葬中就出土了多件陶范,包括锥范、鱼钩范和矛范[40]。可见铸造器型和地域并不是限定石范或陶范的绝对因素,应该与文化类型有关。而且可以发现一个特殊规律,除了遗址采集的除外,无论是内蒙古东部草原还是冀北山地和辽宁地区,不管在哪个文化区域内出现的石范,大多数都从石棺墓中出土。而同时代同一地区的双辽后太平文化都是土坑墓,就只出土了多件陶范,没有一件石范。可见石范和石棺墓有着较为明显的共生关系,这种组合并不局限于一个文化区域中,而是涵盖多个青铜文化,当然以夏家店上层文化更为突出。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4 余论

中国青铜时代石范的最早起源尚无定论,但是从一个大背景来看,北欧出现石范最早,中国境内则是新疆伊犁河谷出现得最早。陕西石峁、甘肃火烧沟和内蒙古朱开沟均有出土,后来在中国滇西和本文所研究的地区也比较集中的出现,其中西部的石范较早。中国青铜时代的石范技术或有共同渊源,似乎有一条青铜器技术线路沿着欧亚草原从新疆进入中国[9],向东后又分为南北两支,南线抵达云南、广西、广东一带,北线在两周时期的冀北、蒙东、辽宁地区发展,向东又扩展到朝鲜乃至日本地区。但这一猜想尚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

据目前考古的出土来看,冀北、蒙东、辽宁这一地区的石范铸造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时期都较为常见,但是在夏家店上层文化之后就较为少见了,辽宁部分地区可能要延迟一些,大致要到战国中期,而夏家店上层文化消亡的时候则正值冀北山地玉皇庙文化的兴起[41]。

冀北山地北部处于北方草原和中原的咽喉地区,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基本上是受到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影响。春秋中期左右玉皇庙文化在这里开始兴起,其地域包括今天承德丰宁、隆化、滦平,北京的延庆,张家口的宣化、怀来,朝阳地区的凌源一带,这里正好是中原通向内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的通衢。玉皇庙文化曾被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因为两者在夹砂陶三足鬲、环首刀刀和大量草原文化青铜牌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后来发现这两个貌似的文化有着几点重要区别:如夏家店上层文化基本都是石棺墓,玉皇庙文化都是木椁墓;夏家店上层只有夹砂陶,玉皇庙则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系统;夏家店上层文化以曲刃剑为多,玉皇庙文化多为直刃剑[42]。从木椁墓、陶器、戈、青铜礼器、殉葬牲畜等方面可以看出玉皇庙文化已经受到颇多中原因素的影响。

在延庆军都山墓地,出土了青铜器件一万多件,但没有一件石范伴随出土。在燕山南北整个玉皇庙文化区域内,已经发掘的近以千计的墓葬中也没有一件石范出土。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玉皇庙文化基本没有随葬石范的这种习惯,二是在玉皇庙文化中已经不再使用石范,具体为何需要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但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玉皇庙文化的诸多墓葬中都出现了很多复杂的镂空青铜器件,比如各种镂空柄的直刃剑、镂空纹饰的青铜锥管和带扣[43],铸造这种复杂的立体镂空器型显然是石范难以解决的。尽管玉皇庙文化至今也没有出土过陶范,但是通过对一部分青铜器件的器型和铸缝观察来看,应该是以陶范为主[44],玉皇庙文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原的陶范铸造工艺的影响。

总之当冀北山地开始被玉皇庙文化占领时,石范可能就很少再被使用了。到了战国中期,燕长城在冀北山地的北缘建起,代表中原文化的燕国文化正式跨过燕山,大举向北拓展,这一地区的石范基本消失。

不过,这种以石范铸造青铜兵器和小件铜饰品的技艺并未完全绝迹。齐、燕两国的金属货币刀币,学界基本认为是受到了最临近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尖首刀的影响[45],所以石范工艺可能随之进入内地,故战国时期在与冀北山地较为临近的地区,石范仍偶有使用,比如易县的燕下遗址都曾经出土战国晚期的石簇范,河北灵寿的中山国故都遗址出土了刀币和布币的石范[46]。中山国源自戎狄,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有诸多类似之处,两者范铸工艺或有关联。到了秦代和西汉早期,华北各地又一度出现大量半两钱石范,其工艺是否受到两周时期北方石范残留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Chernykh, E. N.AncientMetallurgyintheUSS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5.

2 刘学堂, 李溯源. 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J]. 西域研究, 2008,(4): 50—5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夏县东下冯[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 75.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 北京: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171.

5 白云翔. 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J]. 考古, 2010,(2): 66—73.

6 莫志东. 浅析灵川出土的铸铜石范[J].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第十七期), 2001: 41—45.

7 王大道. 曲靖珠街石范铸造的调查及云南青铜器铸造的几个问题[J]. 考古, 1983,(11): 1019—1024.

8 杨瑞栋等. 云南会泽石范铸铁的调查[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0,(1): 94—113.

9 周志清. 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墓葬随葬石范习俗管窥[J]. 江汉考古, 2016,(6): 59—66.

10 杨建华. 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C]. 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82.

11 井中伟.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与源流[C]. 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64.

12 洪猛, 王聪. 浅探冀北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J]. 考古与文物, 2014(3): 36—38.

13 萧景全, 郑辰. 辽东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相关问题研究——以抚顺地区的考古资料为中心[C].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14. 11—44.

14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J]. 考古,1985,(2): 129.

1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J]. 考古, 2001,(8): 39.

16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昌平张营——燕山南麓地区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86.

1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974,(1): 134.

18 邵国田. 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石范[J]. 考古, 1983,(11): 1042—1043.

19 邵国田. 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J]. 北方文物, 1993,(1): 20—21.

20 齐晓光. 夏家店上层文化空首青铜斧及相关问题[C]. 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编,内蒙古考古论文集(第一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317.

2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404—406.

22 丰宁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丰宁土城东沟道下山戎墓[J]. 文物, 1999,(11): 23—26.

23 安志敏. 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J]. 考古, 1954,(1): 82—85.

2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J]. 考古, 1984,(9): 777.

2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J]. 考古学报, 1992,(4): 449.

26 王云刚. 辽宁绥中县近年发现的青铜剑[J]. 北方文物, 2002,(4): 11.

27 靳枫毅. 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J]. 文物, 1988,(11): 30—31.

28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 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J]. 考古学报,1977(5): 302—303.

29 许明纲, 许玉林. 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J]. 考古,1983,(4): 293.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双坨子和岗后[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81.

31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2268.

32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 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J]. 考古, 1995,(2): 121.

33 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 辽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J]. 考古, 1981,(2): 106.

34 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 148.

35 满承志. 通化县小都岭出土大批石范[J]. 博物馆研究, 1987,(3): 68.

36 项春松. 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J]. 文物, 1995,(5): 4—21.

3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975,(1): 136.

38 赤峰县文化馆. 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咀遗址试掘简报[J]. 考古, 1983,(5): 428.

39 施劲松. 文化互动视野中的西岔陶范[C]. 三代考古,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439—440.

40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后太平——东辽河下游右岸以青铜时代遗存为主的调查与发掘[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143, 190.

41 杨建华. 再论玉皇庙文化[C]. 边疆考古研究(第二辑),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57.

42 陈平. 略论“山戎文化”的族属及相关问题[J]. 华夏考古, 1995,(3): 66.

43 北京文物研究所. 军都山墓地——玉皇庙(三)[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925—1131.

44 何堂坤. 军都山山戎墓地青铜铸造技术初步考察[C]. 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国际会议文集,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3. 38—41.

45 陈平. 从军都山戎族墓地的发现谈尖首刀的起源和国别问题[C].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106—115.

46 陈应祺. 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研究[J]. 中国钱币, 1995,(2): 12—23.

猜你喜欢
青铜墓葬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生僻字里识青铜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三星堆考古解谜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考古”测一测
墓葬中的女人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