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初
几代人的艺术付出,也是人生的付出,凝结成了一件件可视、可检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历史中的标杆。
2018年4月1日是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央美”或中央美院)的百年校庆日。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的特殊献礼,中央美院美术馆于当日清晨举行了一场朴素而庄重的仪式—礼敬先贤,古代名作《八十七神仙卷》真迹首次全卷展出,引来“围观”。
2018年对于徐悲鸿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来自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两场大展,成为23年以来重新回顾徐悲鸿艺术的重要契机。值此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作为首个活动提前亮相中央美术学院。媒体认为“徐悲鸿”是2018年的艺术热词:“想要读懂徐悲鸿艺术的亲们,北京欢迎你!”
作为1949年后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徐悲鸿是“央美”百年校庆最佳致敬人选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徐悲鸿还是一位意趣颇高的收藏家,收藏了众多精妙的古代书画;《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收藏的古代白描长卷—这也是此幅作品尘封箱中十年之后,首次在世人面前呈现。由于只有三天的展期,因此参观《八十七神仙卷》的观众云集“央美”,平均每人排队等待两个小时才得以入场,也是中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不可多见的场景。虽然徐悲鸿将《八十七神仙卷》视若生命,但他购得这幅珍品后不久,便委托中华书局的舒新城将其付梓出版,以便更多人欣赏到这幅古画的精妙。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奠基人,作为首任院长,他担负着探寻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方向的重任,极力倡导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将素描、油画等艺术形式引入中国,并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历史画创作先河。
同时,徐悲鸿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众所周知,徐悲鸿对于中国艺术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1919年留学法国之后,通过办学、教育和传播将油画、素描系统引进中国,建立起现代艺术的教育体系。
“徐悲鸿艺术大展”用详实而丰富的文献资料,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一代大师徐悲鸿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央美”走出了吴作人、吕斯百、孙宗慰、冯法祀、艾中信等一大批艺术家。
早在2014年,范迪安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后,便尽早启动了百年校庆的计划。2017年5月,曾策划冯法祀、董希文等大师级人物百年诞辰大展的策展人红梅,正式开始筹备徐悲鸿大展。
“徐悲鸿是一位看似非常熟悉,实则陌生的大师,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很多人知道徐悲鸿是善于画马的大家,但人们对他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意义及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并不熟悉。于是,红梅便决定展现一个综合、全面、立体、有学术高度和研究深度的徐悲鸿。
中央美术学院位列国内九大美院之首,一直是艺术考生向往竞逐的顶尖美术殿堂。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4万余名考生报考“央美”,报录比例为50:1,录取率仅2%。
都说“母校就是那个你可以一天吐槽八百遍但却不准别人说它一句坏话的地方”,校庆100周年之际,作为在“央美”就读的学生,谈到母校,谁都无法否认对“央美”的爱和自豪。
在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看来,中央美院的历史正是由无数个故事和无数先生的人生组合而成,他们是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齐白石、徐悲鸿、闻一多、罗工柳、彦涵、董希文、李可染等。
作为中央美院前副院长,艺术家徐冰说,这辈子他唯一清楚并付诸实施的理想,就是考上中央美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还在很小的时候,徐冰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学画最好的地方是中央美术学院”,从那时起这便成了他的理想。
徐冰上学那会儿,中国社会万物复苏,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在徐悲鸿学生的亲自指导下画欧洲石膏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新陈代谢全停止。”
中央美院的前身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画家陈丹青在纽约做了十几年近邻的金高先生,1948年进入北平艺专,1952年毕业,金高那代学生的一年级教学,竟由徐悲鸿亲自任课。
“徐先生教大家怎样起稿、怎样观察、怎样校正修改、怎样收束一幅画,以至纸张铅笔之类工具用法,都在讲授之列。有位学生自作主张将炭黑涂满全纸,擦出石膏的亮部,徐先生进来,一声不响,亲手抹净,然后告诫全班信守步骤,不可胡来。学生若是出外写生,回校后,徐院长常会跑去宿舍看他们的画儿。”
除了徐悲鸿,任课老师还包括一代名家吴作人与董希文。到了三年级,好规矩大致养成,这才交由李宗津、冯法祀等青年教师带学生,包括“解放区”来的画家。其中就有林冈先生:“嗨,那会儿他还是个帅小伙子!”金高笑说,“咱们班男生跟他说话,勾肩搭背呢!”
吴作人,侯一民、林冈、靳尚谊……这些美院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当年他们的平均年龄40出头,早已名满全国。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陈丹青还记得上课头天,他们围着靳尚谊先生团团坐好,他就说:“‘文革’过去了,大家静下心来,不搞运动,不搞教条,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靳先生忽然伸出右手掌,一句一句道: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你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
2018年4月1日,北京,众多领导和嘉宾、校友、师生、艺术界人士等庆祝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
“一日美院人,一生美院魂”,这是美院学生发自肺腑的感叹。有学生发现,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很多同学会无限刷新自己的三观!“无限刷!会觉得,怎么还能这么玩儿!”
有人夜夜笙歌晚三点入眠,有人兢兢业业早七点上课;有人在宿舍扎根三天不下“绣楼”,有人提前一小时出门只为听讲座能选到第一排的位置……造型学院网名唤作“考神”的学生甚至勾勒出了这样的未来:希望可以坐着轮椅,在“央美”二百年典礼上坐到第一排。
美院学生马远认为,从李可染、侯一民那辈人开始,美院就是一个家国天下的激烈群体,而到了徐冰、刘小东的年代,随着艺术趋于个人化思考与表达,美院人也在循序渐进地分支出不同、但都堪称优秀的派别。“美院权威、不断电断网等等是我一直跟其他院校朋友炫耀的资本,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在美院结识的无论老师,还是同学,相对来说都是顶尖儿人才,跟这些人的思想交流与观念碰撞,才是美院最值得称道而且使人获益最多的地方。”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感慨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不管是在帅府园的U字楼,还是在中转办学的酒仙桥废弃工厂厂房里,只要迈进‘央美’校门,就会由衷地有一种神圣感。因为这里曾经聚集了众多画坛巨匠,培养了无数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放射着真善美和人性光辉的作品。”
这是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是徐悲鸿当年在美院教学时倡导的理念。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时正式成为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校训。“央美”前院长潘公凯说,这六个字体现着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始终坚守的“修身、治学、研创、报国”的原则和情怀。而范迪安则认为,校训就是让每一位画家和学生,既要埋头苦干,更要放眼世界。
回味在美院的学习生活,油画家刘小东说,当年毕业时朱乃正先生写给他的赠言就是“尽精微,致广大”。这种师承关系,这种口耳相授,正是一个学院学术的坚实来源。
近百年,美院培养人才的谱系中,大家辈出,星光闪耀。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道路坎坷曲折,一代代身在学府的艺术家都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从早期的纯美术学科拓展,形成了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四大学科群优势互补、相互交融的学科体系。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唯一一所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院校。
“央美”坚持同国际艺术界开展高质量、高层次、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从2015年春节开始,持续承办文化部“欢乐春节”重点品牌项目“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亮相美国纽约。2017年,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合办“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近年来推出的“CAFA金秋国际艺术汇”“艺路行,央美伴你绘欧洲”,海外艺术交流项目《艺术“+”》、“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等都是在尽力搭建一个全球交流的艺术平台。
这几年,“央美”举办了本院师生的系列展览,范迪安把它定义为“接力”。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多优秀传统,正是通过接力棒传承下来。几代人的艺术付出,也是人生的付出,凝结成了一件件可视、可检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历史中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