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鑫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基本理念,笔者深知音乐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力,试图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人音版、湘艺版三套初中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总结教材反映的共性与个性,提出需改良的思考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民族音乐融入教材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教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18-03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发展范畴,对于处在多元化发展中的学生而言,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內涵特征及其价值意义至关重要,其内涵范围较大,内容也不断变化着,要求教师应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变性,并在教材中能逐步渗透。
一、中国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内涵价值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表现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所产生,主要由口传心授的模式发展着,并以高昂的姿态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内涵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中华儿女的智慧与能力层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其在音乐的历史长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也富有重要的价值所在。
(二)在教材中的丰富性及经典性
中国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内涵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可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该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绿色家园、西南情韵、歌剧世界等。其中,系列单元里着重强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既涉及了民歌部分的演唱,还涉及了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内容较新颖,体裁较丰富。另一方面体现在民族音乐的经典性,如教材中的《黄河》《梁祝》《茉莉花》等民族经典作品,以及《红色娘子军》民族舞剧,都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与绚丽多彩。
因此,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内容的编排,能促使学生更加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民族精髓,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兴盛提供丰富的养分,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应用现状
众所周知,早在先民生活的原始社会里,民族民间音乐就初具萌芽,后在相互交流、竞争中不断壮大,但因西方优秀音乐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民族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被忽视;又因我国较偏僻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对此研究的学者稀少,以至于中国民族音乐将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就此,笔者对三版初中音乐教材进行横纵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民族音乐在教科书中的分布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在三版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分析
如汇总表所示,通过对三个版本教材的共性与个性比较,发现三版音乐教材虽贯彻新的教育理念,都体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凸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编排的形式较新颖,充分体现教材美感”等特征且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但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结构设计和教材内容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人教版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民族音乐作品数量从七年级至九年级逐步递减,再加上部分曲目内容的难易程度大,并非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且教师不易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其次,人音版教材中的民族音乐部分选曲范围虽广,但曲目较庞杂,特色或代表性的作品不够明显且较多以音乐技能与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最后,湘艺版教材中民族音乐曲目数量选取差异大,分布比例失衡等。笔者认为,现行第三套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版块的内容选择空间较狭小,一方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补充。因此,以上阐述的现状及问题都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教材中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资料略微匮乏,值得借鉴和引进教材的优秀民族音乐资源还需更加针对性的对此进行深度挖掘。
(二)在三版教材中的使用调查分析
学生调查问卷部分
1.你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吗?
2.课堂中教师是否会重点讲授民族音乐课程?
3.你是否可通过民族音乐课程了解该民族文化特色?
4.你喜欢怎样在课堂中学习民族音乐?
5.你对目前教材中选用的民族音乐内容是否满意
6.你认为怎样更好地传承发展我国民族音乐?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发现,中国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不太乐观: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甚少,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并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学校及家庭教育都未曾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导致该年龄段的学生缺失相关文化知识。即使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在教材中占据了很重的位置和分量,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致命性的问题,如,许多教师弃而不教,部分教师只教授一点皮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基于三版教材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体现综合性及开放型原则,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个时代唱响的主旋律。但通过对三套教材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民族音乐在教材中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民族音乐作品数量不够且作品选取范围较窄,再加上人教版教材中民族音乐教学单元《神州音韵》仅在七、八年级的教材里涉及,九年级教材汇总取消该板块教学。综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均衡民族音乐作品数量,合理呈现中国民歌曲谱
均衡民族音乐作品数量,合理呈现中国民歌曲谱是当下初中音乐教材首要的改进。据上述材料分析总结出: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教材中本土民族音乐作品的数量逐渐递减,再加上部分曲目内容的难易程度大,并非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且教师不易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人音版和湘艺版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作品数量分布不均,再加上教材中的部分民歌曲谱不全等,如《十送红军》《龙船调》等音乐欣赏课所提供的曲谱等。笔者建议应提供完整的曲谱呈现给师生,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灵活掌握课程内容,也便于学生系统学习。
(二)宽泛选取民族音乐范围,补充特色民族音乐曲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属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虽然教材不可能把所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囊入其中,但应为学生介绍完整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教科书中所编入的民族音乐作品也应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的优秀音乐。不仅可利用中国音乐地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还可以将新奇的民族音乐内容或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在课堂上呈现。如,歌星谭维维在舞台上演唱的《华阴老腔给你一点颜色》一曲,该曲是摇滚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秦腔相结合,并重新填词所创作的作品,其歌词由古至今,反映当下人类文明迫在眉睫的环境等问题。又如,歌手关喆在《我是歌手》踢馆赛中翻唱的《悟空》,该曲在流行歌曲中巧妙结合了京剧的唱念做打元素,对于学生掌握京剧和戏劇知识的学习以及当下国粹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教材中添设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民族优秀作品至关重要。
(三)续编人教版教材中的《神州音韵》系列单元内容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建议在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续添“神州音韵”系列单元。因该单元内容彰显了新课标的理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结构;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我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故续编该板块是有必要的。
1.彰显新课标理念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结构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①。随着课标实施与推广,要求教育者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承。经笔者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可知,首先教材里中有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从原有的演唱、欣赏、乐器板块之外还另外新增“探究与编创”“合作与演奏”等教学环节,无疑彰显出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不但能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中产生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学生的探究个性,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再者,学生作为学习对象,在年龄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神州音韵》系列单元的安排内容做到了难易结合、深浅相宜,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结构一特点。
2.重视学生表现创造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而教材中《神州音韵》系列单元内容的安排体现出对学生听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门取长补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能通过相互交流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此外,该系列单元在设计上具有客观地学科规定性,实践与创造都融于此,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如《神州音韵(一)》中的乌苏里船歌、走绛州等曲目,歌曲朴实精炼,易于传唱。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色彩,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欣赏民族音乐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掌握和理解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之情。应该让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合理地编入音乐教材,大胆地走进音乐课堂,从而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光芒。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陈业秀.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危机及其治理[J].艺术探索,2008,(03).
[2]戴海云.音乐教材“二次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3,(01).
[3]尼洪涛.浅析多元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