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梳理“丝绸之路”语境下的宗教艺术研究

2018-05-13 09:34徐中锋
艺术评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国

徐中锋

摘要:《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七卷本)是第一套关于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艺术成就的学术成果,该书由总论和分论组成,对墓室壁画的数量、型制、题材、影响等进行了全面整理,归纳总结出艺术特征,图文并茂,有很强的综合性。该书侧重现有考古成果材料梳理,强调中原文化的主导性,在“丝绸之路”语境下进行了完整的学术归纳。

关键词:中国   丝绸之路   墓室壁画   宗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57-02

一、层次丰富的描述特征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共有七卷,总论之外,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域划分有六卷分册,其中东部卷有:山东分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分卷;中部卷有:河南分卷,陕西分卷;西部卷有:甘肃分卷,宁夏、青海、新疆分卷。全书共120余万字,约1500幅图。该书以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为序,对相关考古材料的数量、型制、题材、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并总结出主要艺术特征,注重深入浅出和图文并茂,注重新材料和新观点的运用。该书科学严谨,为艺术史及中外艺术交流史的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工具材料,综合性、实用性极强。捧读之下,受益良多,总结其特征如下。

(一)独立的查询体系。对于史论科研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既有考古材料的科学有效梳理,以及新发现考古材料的使用。新中国考古发掘简报及考古调查,纷繁复杂,有其独立的章法和体系,为专业研究使用所不便。那么,此套多卷本是建立了一个的独立查询体系,完成了中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考古成果的筛选,应该说一书在手,资料无忧,是学者最希望看到的。

(二)严谨的写作过程。在大的框架下,完成这么大部头的写作,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辛勤苦干的精神是办不到的。首先,对相关图文的筛选、分类和排序,必须要积累有深厚学养基础,才能达到有量有质;其次,在区域和时间的要求下,对相关成果进行的总结比对,必须依靠宗教艺术创作风格与创作观念发展变化的真正链条,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说,千淘万漉,得到不易。

(三)层次丰富的学术表达。该书以墓室壁画本体发展的纵向为主线,兼顾丝绸之路大背景的横向拓展,形成了“丝绸之路”和“墓室壁画”两个主题。同时,以符合学术需求为出发,使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达,特别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使全书得到了丰满、完整的效果。

二、多元语境的特别关注

作为“丝绸之路”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遗存,墓室壁画一直是宗教美术研究的显学。“中国墓室壁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具有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宗教层面上的一个艺术现象”①。而在“丝绸之路”主题下所进行的学术梳理,将最能客观呈现既有的研究成果。

中国丝绸之路,是有着多元意义的,首先呈现为商业的、贸易的、交流的主题,但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艺术密不可分。作为一门显学,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落实到文化艺术的中西交流层面,也越来越重视考古新材料。在中国丝绸之路极其丰富的考古成果中,出现最多的是墓葬壁画艺术。相比较之下,墓室壁画更能体现政治、文化、民俗等和艺术的融合。

学界对于墓室壁画的关注,缺乏整体性,且远远落后于其考古成果。中国墓室壁画艺术,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各个时期、各个阶层都存在,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洛阳、西安、嘉峪关、吐鲁番等都有重要的发现,汪小洋教授曾将其划分为两京图像体系、河西图像体系和西域图像体系②。这些体系之间,以各自艺术特征向外辐射,又彼此融合,将中央集权、重生信仰、艺术喜好、宗教观念等呈现并传播,是丝绸之路文化精神核心之所在。所以说,如果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语境的话,在这其所进行的墓室壁画研究,更显得必要和时尚。

那么,关于“丝绸之路”这个语境,针对于宗教艺术研究,重点在哪里呢?以这一语境归纳和解读墓室壁画,如何梳理并做有效的研究呢?笔者个人认为,丝绸之路上重要地区、重要节点的相异又相连的图像艺术特征,是最重要的。要说明图像属性,不仅要做图像志的比较,更要从其功能、文化传统等方面判定其图像学意义③。还有就是其社会属性,是墓室壁画之于宗教、之于社会、之于人文等各方面的关联研究。

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中,关于材料的分析和整理,也做了较为完备的基础工作。第一,作为非普通墓葬形式的壁画墓,其明确的等级特征和社会观念;第二,“洛阳模式”“京畿模式”亦或是“河西模式”“西域模式”的特征和影响力,以及所影响的范围及时间段;第三,壁画题材的型制、类型以及叙事性;第四,艺术表达的特征,写实性或符号化。

三、本土文化传统的系统梳理

此套《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大书,首先是规范和界定了特定语境,然后是对既有材料进行的客观梳理和比对。那么,如何进一步应用这些成果,如何更深入地进行这一语境下的艺术史思考,如何把握方法,为我所用呢?关注本土文化传统是该书的特征。

第一,对本土宗教文化影响的强调。宗教美术中,墓葬美术是受外来宗教影响最小的领域,也是弱势文本、无字传承体系。“就墓室壁画和宗教造像的研究而言,如果没有宗教、考古成果的帮助,甚至连直接的文本都不能得到。因此,图像艺术是弱势文本体系,语图关系中应当关注外力作用下建立的平衡结构④”。在“丝绸之路”语境下,首先要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要清楚墓葬艺术和石窟艺术、商品艺术等是相关联、密不可分的。丝绸之路各区域的本土特征均受到来自政治中心、商业流通、宗教传播的巨大影响,同时不断融合、改良,才得以形成了丰富遗存。

第二,对本土考古成果的关注。对于墓室壁画具体材料的梳理是该书的重点,作者关注造像内容、仪式形态、艺术价值等,并逐步建立研究的架构和标准。由造像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仪式形态,是否能代表一定的宗教仪式规范,并转化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和价值目标呢?强调与丝绸之路整体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多体现现代宗教美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壁画遗存着眼,是寻找艺术原貌的关键,同样可以关照宗教内容及世俗内容,串联物质与非物质,解读西学东渐亦或是东学西渐。

第三,从本土文化关系出发的图像学梳理。图像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的关注点,该书运用图像学,但侧重点是本土文化关系的梳理。“广泛搜集现存图像并将图像特征系统化,将着眼点放在图像的对立、组合、乃至图像的整体形成上”⑤。在图像学方法中,图像象征的形成和变化问题,必须尽量建立在整体的原则之上。这个“整体”,既要求将墓室型制、图像组合、石窟造型、器物风格等放在一起研究,也要求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内容进行比对,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从考古成果看,汉画像石与汉墓壁画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不仅是不同图像样式的选择,同时也是不同阶层的墓葬形式选择”⑥。这样的观点在总论和中部卷有特别体现,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予以了特别强调。

最后,是立足于中西关系比较中的本土文化关注。多元而复杂的宗教美术形态,在运用图像象征系统为宗教服务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对于研究来讲,除了图像象征系统,图像创作者所进行的自觉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也能反映传播、传承和发展。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继续不断寻找处理和解释考古材料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可以使中国宗教美术史进一步充实或改写,并不断巩固这一学科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毋庸置疑,进一步强调思考,把握方法,进一步对考古材料的比对和认知,必将会引发更多关于艺术之于宗教、之于社会、之于人文等各方面研究的新成果。《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这套大书所给予的启迪,也预示着其将要产生的巨大影响。

注釋:

①汪小洋:《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讨论》,《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

②汪小洋:《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探讨》,《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③[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郑岩译,北京: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版。

④汪小洋:《汉赋与汉画的本体关系及比较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第194页。

⑤刘伟冬:《图像学和中国宗教美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00页。

⑥汪小洋:《汉赋与汉画的本体关系及比较意义》,第185页。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中国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