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素来认为,在任何一种文学创作中,文学的积累与独特体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读马小贵的诗,很难不被他巧妙的布局和富有张力的抒情方式所吸引。這就是文学积淀能给文字带来的魅力。他的诗歌带给人一种稳重感,像一件陶器,历经西北风沙的洗礼,即使是日常平淡的事物,也能在字里行间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那么这些事物是什么呢?譬如说夜色下轻盈的猫的身形,譬如雨中的清真寺,譬如萦绕在校园中意味深长的静寂:那是平平淡淡的学院生活,也是来自家乡的绵长余味,仿佛作者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下仍在反复询问自己:我是谁?我此刻在何处?我的家乡在何方?而呼啸而过的人群无人回应,只留下自己的思绪随风飘动。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性的观察者,他描绘的画面是日常的,只不过以另一种不同于一般生活视角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但他同样也是感性的,哪怕微弱灯光下的发丝拂动也能被敏锐地察觉。如果说这些并不能说明他诗歌的魅力,那么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作,并不止于观察。
诗歌的发端是对爱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当一个这样的生命从西北走来,带着家乡的风尘和多年文化的沉淀,他会思考什么,探索什么?在读完诗后,我感受到,他思考的落脚点最终也是生命,却并非那种缥缈柔软的东西,更像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坚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描写了生命,却并没有单单发出对人的一生的感叹。写人,他是片段的,真实的;而思考,则是从更广阔的角度立足。当繁华的伊斯兰教堂门扉紧闭之时,锁上的除了篆刻的古兰经,还有什么?当礼炮响起,身着传统服饰的阿拉伯女子喝下众人递来的祝婚酒,她的脑海中在想着什么?这样的思考,是对诸多事物共同本质的一种追求:无论身处何方,学校也好,教堂也好,抑或行走街头,种种样样的生命仍在继续。人们来来去去,或聒噪,或虔诚,或年轻,或迟暮,这都是生命最平常的形态,也同样是生活值得歌颂之处。
简单地说,马小贵的创作是真诚的,他的笔下,将生活的各种形态仔细地描摹了出来。这幅画面中,有人追寻着时代的主旋律奔跑,有人在无家可归地浪迹,也有人站在神学的门前祷告。他的文字带着故乡留下的深深烙印,带着文化熏陶过的痕迹,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这个世界上,新生命力与旧生命力共存带来的矛盾与和谐。这样独特的视角带来的体会,想必与作者的长年所见,所读,所感不无关系。或许在许多年后,有人再读起这些诗作,跃入眼帘的,依旧是一个在浓厚文学积淀中端庄起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