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形势分析的中国天然气产业“一带一路”发展策略

2018-05-11 01:38佘源琦张福东邵丽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天然气能源一带一路

佘源琦 张福东 李 君 杨 慎 邵丽艳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

0 引言

自2002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巨大的消费增量背景下同时伴随着深刻的内涵变化。煤炭近10年来消费占比由72.4%下降至64%,石油消费比例稳定在18%左右,天然气消费比例由2.4%增长至6%以上,水电、核电、风电等由7.4%增长至12%。随着全球低碳、清洁发展诉求不断提升、中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与产业置换升级,未来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战略地位将更为突出。目前,国际各大机构的行业分析与展望基本认同中国天然气需求仍将持续快速增长。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天然气消费最大增量国,消费量、进口量将持续快速增长。依据整体供需形势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攀升,天然气将成为继石油后中国面临的新的能源安全挑战。

1 中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分析

1.1 低碳发展目标下天然气需求量预测

低碳、清洁发展诉求是导致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导致未来天然气消费量可能突破现今各种情景预测的最大影响因素[1]。中国正面临环境约束迫使能源向低碳、清洁化转型的历史变局。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中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2016年4月,中美主导下的《巴黎协定》已正式开放签署。根据声明及协定要求,中国到2030年需要形成比较完善、符合低碳要求的能源体系;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6×108toc,CO2排放控制在120×108t峰值内,并计划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20%,煤炭比重控制在46%以内,天然气比重需达到16%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

低碳情景下的排碳强度要求将倒逼中国深化能源结构调整。依据研究建立的拟合模型预测,在满足协定约束的能耗、碳排放和2030年GDP等总量发展目标约束下,现有的能源结构仍需进行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才能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到目标情景之下(图1)。天然气显然是深度战略调整中最重要的发展对象。按照结构调整目标建立推算模型,结果显示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增幅巨大,满足基准条件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6 300×108m3。这一目标仍高于多家机构在此之前的综合预测(表1)。

图1 低碳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量及单位GDP能耗发展趋势预测图

表1 各大机构对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发展趋势预测对比表108m3

低碳背景下,天然气发展优势巨大。相同热值条件下,天然气排碳强度仅为煤炭的60%左右。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高排碳强度的煤炭占64%,低排碳强度的天然气仅占6%;大力发展天然气是发达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分析显示,2005-2013年,美国近二分之一减排量源自煤电向天然气、风能及太阳能发电的转变,这对美国摘掉“第一碳排放大国”的帽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美国面对国际低碳要求的压力大幅降低。通过美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分析表明[2],引导政策及调控法律法规对消费量增长与产业壮大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天然气应用比例、推进天然气产业市场化进程至关重要。

能源低碳转型是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应当对中国的发展阶段、国情和产业形势进行充分判断,制定合理能源战略,化被动应付为主动运筹,兼顾调整目标与稳定,逐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在日益紧迫的环境要求下,加大天然气产业发展引导,提升天然气消费比例,是最为现实可靠的途径之一,满足低碳情景下能源构成增长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低碳背景下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

1.2 基于消费构成的需求形势分析

天然气消费需求受可承受价格、行业属性、地理区域、经济水平、管网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可承受价格是影响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的首要因素。以煤价600元/t测算,考虑不同消费领域利用效率,各行业对天然气承受价格差异较大。在居民生活、商用、车船用等领域,可承受价格高于目前大部分地区天然气基准价。在集中采暖、气电、部分化工领域,天然气可承受价格低于目前大部分地区天然气基准价。从可承受价格角度分析,气电、集中采暖目前仍无法与煤相比。当仅考虑燃料成本时,气价降至1.9元/m3时,天然气发电成本才与煤相当。但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发电是天然气重要的应用领域,发达国家气电比例超过30%,其中美国气电占总装机数的39.4%、日本占29%,而目前中国仅为5.4%。未来车船用CNG与LNG、城市燃气、化工原料、替代消费等领域具有较大增长潜力,而气电、化工领域天然气消费对鼓励引导政策依赖程度较高。现今中国各行业领域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趋势与普及程度差异较大。制造业、生活消费、电力、交通运输四大消费领域占消费量的主体。总体上天然气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大部分行业普及率均低于10%,未来制造业、生活消费、电力、交通是重要增长领域。

受地理区域、经济水平及管网体系等影响,各地区天然气消费呈现明显不均衡性。目前,在分支管网体系发达的川渝地区、资源丰富并保障供应的新疆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气消费量高。未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分支管网规模建设、沿海LNG供应能力增长,各地区天然气消费均将呈现不同程度增长。

1.3 多元化背景下供给形势分析

天然气进口方面,中国自2006年起成为进口国。至2016年,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至33.4%,其中进口管道气占17.1%,进口LNG占16.3%。中国自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投产以来,天然气基础管网体系快速发展,LNG获取不断多元化。目前已打通中亚、中缅管线,中俄东线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中俄西线目前正在谈判。所有管线建成后,进口管输能力预计达到1 650×108m3。截至2015年,海上LNG集装能力为613×108m3,在建项目近150×108m3。预计2020年总进口能力可达到2 500×108m3以上。

国内天然气勘探生产方面,资源量持续增长,天然气可采资源量超过50×1012m3。但我国天然气资源在总量丰富的同时,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大多埋藏深、含硫量高,大规模增产面临诸多限制。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基于多种方法预测结果,国内2030年天然气产量预计达到2 500×108m3的峰值。

整体供需形势分析显示,在中国现有获取渠道全部建成并结合国内峰值产量的基础上,天然气可获得总量仅勉强满足预测基准情景需求,距中国满足低碳能源结构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仍需进一步拓展天然气获取渠道,以保障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调整需求。

2 中国天然气产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中的定位

2.1 “一带一路”区域天然气资源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包括65个国家,地理空间跨度涉及中东、俄罗斯、中亚三大天然气储产量区以及东欧、亚太两大消费区。区内发育159个沉积盆地,其中119个发现商业油气藏。天然气资源丰富,可采资源超过290×1012m3,占全球65%;区域内天然气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西亚北非和中亚俄罗斯是剩余储量最多的两个地区,分别占“一带一路”的52.4%和38.8%。其中,阿拉伯、西西伯利亚、阿姆河、扎格罗斯四大盆地剩余天然气储量分别占39.7%、20.8%、11.4%和8.9%,合计占80.8%。整体剩余储量储采比高,其中,中东地区平均120,独联体平均53,中亚平均110,东南亚平均24(图3)。

图3 “一带一路”30国剩余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与储采比分布图

2.2 “一带一路”区域天然气生产格局

区域内天然气总产量超过1.9×1012m3,占全球53%。总产量高于总消费量,总体呈现贸易顺差。但由于受贸易水平和诸多区域发展因素影响,天然气贸易在全球占比较少;其中管道气占30%;主要输出国为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土耳其、乌克兰。液化天然气(LNG)占18%;主要输出国为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尼,主要进口国为中国。生产与出口国8个,生产与进口国4个,净进口国23个(图4)。

图4 “一带一路”天然气生产、消费与出口现状图

2.3 “一带一路”区域天然气消费格局

区域内各国天然气消费差异巨大,天然气总消费量近1.6×1012m3,占全球46.9%,近10年平均消费增速为2.6%。消费主要集中在中东与俄罗斯(图5),占区域总量的52%;其中,俄罗斯天然气产业最为发达,进入产业成熟与稳定期,未来消费量将保持平稳。中国、伊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区域内消费增速较快的国家,年均增速在6%~10%以上,未来仍将持续增长。

图5 “一带一路”国家天然气消费量构成图

2.4 全球天然气贸易趋势及“一带一路”战略影响

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近年来全球贸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5]。以“页岩气革命”为代表的美国能源独立深刻影响全球油气能源格局,全球油气供给能力增长快于消费增长。持续的供需宽松态势,一方面对全球油气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造成全球市场流向的深刻变化。美国完成由油气消费大国向生产消费大国的转变,正在立法与商业活动中逐步谋求实施转为出口端,参与未来市场份额的争夺。过去15年间,全球天然气出口国和进口国分别由原来的8个和9个,增加到目前的30个和20个。未来,全球天然气市场的流动性将进一步增强。全球LNG产能稳步提高,即将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一批新兴天然气出口国出口量将进一步增长。因此,未来全球天然气贸易中出口源将进一步多元化,市场主导将呈现由卖方向买方转移的趋势。

全球供需基本面的深刻变化导致天然气定价方式悄然变化。不同于原油高度的全球市场化,天然气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割性[6]。受生产、流通区域、交易类型、流通成本等因素影响,全球各地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天然气价格体系。与油价挂钩的长期合同曾一度占据支配地位,但现今定价方式不断呈现多样化,竞争性定价比例不断增加,逐渐开始向供应方竞争定价以及基于枢纽或交易市场定价的趋势转变。未来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天然气区域市场价差必将进一步缩小,全球市场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区域在未来全球天然气贸易中份额将不断增加。战略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伊朗随着解禁逐步实施并致力于推进天然气贸易出口,该国拥有的世界最大规模天然气储量将在未来提供巨大的贸易增量。未来全球天然气出口主体流向将由欧洲向亚太转移,预计未来亚太地区天然气年均贸易量增速在5%左右。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区域内各国合作,有利于区域内各国加强天然气产业互补与贸易流通。

2.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定位及区域合作前景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项目和先导工程之一。通过对中国天然气资源禀赋与可获得性分析认为,战略宏观推力必将为中国未来实现天然气产业实现跨区域发展、多元化获取以保障能源安全提供重要的契机。中国现有资源基础与可预见产能建设难以支撑未来巨大的天然气消费增量。在“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天然气领域中,中国是消费增量、贸易流向、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作为倡议的发起国与推动主体,中国对内需要面对巨大的国内需求增长,对外面临区域内产业不均衡、政治经济体制多元化、投资风险等多重问题与矛盾,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天然气产业跨区域发展的利好与否取决于多重因素影响的宏观形势。首先,现今中国在政治影响力、资金、技术、人才等领域不断向国际先进行列挺进,在国际油气行业中信任与合作意向、对外投资能力、贸易谈判、重大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人才队伍输出、重大海外项目管理经验等方面不断提升,基本具备引导发展区域产业的各项条件。其次、“一带一路”多数国家正处在发展上升期,对资金和技术需求旺盛,在低油价的新常态下,需求将更加紧迫,为中国油气企业带来投资、并购整合及技术队伍输出的契机。因此,天然气领域合作前景十分乐观。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策略

3.1 充分认识我国天然气需求与产业形势,建立健全产业引导政策

在中国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进程下,能源供需内涵将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中国天然气整体利用率仍然较低。依据天然气产业大国发展历程与启示[10],国家能源结构调控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引导性财税政策以及定价机制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应充分考虑巨大消费增量背景下的供需平衡,同时综合考虑天然气应用的社会价值、环保价值,加强消费引导与政策性保障。

3.2 转变观念,树立天然气能源安全意识,积极参与主导区域天然气产业发展

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天然气产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对外依存度攀升形势难以逆转。因此,要改变过去立足自身的局限保障思维,转变为立足于建立多元化安全供应体系、加强产业互补性合作、主导区域市场体系等方式,借助“一带一路”主导地位与影响,建立区域天然气能源共同体,提升区域市场主导能力。扩大天然气领域合作规模,鼓励中国油气企业发展推广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实施资本、技术、人才队伍全方位的“走出去”战略,以合作项目为支点,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技术、产能、产业发展,推动战略区域的一体化互利合作。

3.3 加快交易中心建设,推动亚太地区定价、结算机制发展

目前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是通过天然气交易中心完成,这一比例呈增长趋势。北美、欧洲分别形成了Henry Hub和NBP两大重要的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了两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然气基准价格体系,其完善的市场定价机制成为区域市场交易的重要保障。目前亚太地区缺少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交易中心,LNG价格与原油挂钩,管道气长期采用照付不议价格,不利于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调控与改革。2015年3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申能、新奥等联合注册成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并投入试运行,未来应当进一步拓展交易中心贸易范围与领域,逐步推进中国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交易中心与国际贸易接轨,提升亚太地区定价话语权。此外,还应借助市场由卖方向买方主导过渡机遇,推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和油气交易由美元结算转变为人民币结算,这对扩大区域贸易的主导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3.4 加强主干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

中国输气管网规模、覆盖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5年底,已投产储气库11座,形成总工作气量为53×108m3,仅占消费量的3%,与欧美国家20%储备能力相差较大。储运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未来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未来5~10年,中国骨干管网将进一步完善,将新建西四、西五、中俄东线、西线等一批重点管道工程项目,预计2020年天然气管道里程达到6.3×104km,天然气销售量达1 800×108m3。

3.5 重视国内油气企业效益导向发展,推动不同品位资源效益序列开发

中国油气企业是产业技术与人才的“摇篮”,国内资源是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底线”,其核心意义不容忽视。中国国内油气勘探对象日益复杂,不同领域、盆地存在较大差异。因勘探程度、技术需求差异导致国内各区带勘探开发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在日益强化市场化的进程下,效益化是企业与产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国家应逐步转变对油气企业发展的定位,导向从保供转变为保效,企业多承担经济责任,减少政治责任,使企业以更灵活多变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打造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油气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全产业链一体化整体优势,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应重视国内油气资源差异化发展,强化勘探开发项目投资跟踪评价机制,开展地质特征、工程成本、投资管理、效益分析等序列化管理体系。强化效益导向,探索一批新区新领域,挖掘一批新类型资源,发展一批凸显效益的项目,以理论与技术进步推动勘探开发项目效益序列升级,实现国内资源的效益化可持续发展[11-12]。

4 结论

1)基于多种情景分析及中国能源结构调整预测,中国未来天然气消费仍将快速增长。供需形势分析显示,未来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攀升。制造业、生活消费、电力、交通是未来重要增长领域。

2)“一带一路”区域天然气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总体格局与中国天然气产业现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是未来中国天然气资源输入与“走出去”发展的重要目标。

3)全球低碳发展与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良机,应充分借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引进资源、主导市场、完善基础管网体系与储备配套设施、发展交易中心、强化市场机制与政策性引导,均衡发展国内外资源,壮大中国天然气产业。

[1]张映红,路保平.世界能源趋势预测及能源技术革命特征分析[J]. 天然气工业,2015,35(10):1-10

[2]曹峰,尹辉庆,孙仁金.世界各国天然气出口能力及中国境外投资选择[J]. 天然气工业,2015,35(11):113-118.

[3]贾承造,张永峰,赵霞.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 天然气工业,2014,34(2):1-11

[4]康建国.全球天然气市场变化与中国天然气发展策略思考[J]. 天然气工业,2012,32(2):5-10.

[5]殷建平,杨瑞.美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7):71-72.

[6]张宝成,马宝玲,郜峰.LNG市场的“亚洲溢价”问题分析及对策[J]. 天然气工业,2015,35(7):110-114.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壳牌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8]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6:112-1 863.

[9]张祁,张卫忠.美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09,17(6):22-25.

[10]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5[EB/OL].(2015-7-16).http://www.iea.org/bookshop/700-World_Energy_Out⁃look_2015.

[11]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节能·煤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高芸,张长缨,高钰杰,等.2016年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述评及2017年展望[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7.11(2):61-66.

猜你喜欢
天然气能源一带一路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石油和天然气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