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 珊
1.稳固有力的指尖
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来塑造“圆圆的鸟窝”:首先,将手指打开,自然弯曲手指,仿佛用手掌心托起一只小鸟,接下来将手翻转过来,五指稳定、平衡地保持在琴键上,最后请学生自检手掌与琴键之间是否保持了合理的空间来进行演奏。其实关于“圆圆的手形”这一技巧秘诀,早在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技巧部分就已有讲解,但本级中关于这个技巧的阐述则重点关注五指的稳固有力、平衡感,以及如何保持手掌的空间感,以便于自如松弛地演奏。手指支撑是演奏基础技巧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但直接关系着触键的声音及质量,同时也是未来技巧发展的基石,因此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基础训练内容。具体训练方法如下:可先在琴盖上保持“圆圆的鸟窝”的基本手形,树立正确的框架,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手指在琴盖上稳定、坚固、平衡的站立感。为加强手指的支撑能力,可通过直立式手指俯卧撑进行练习—将五指分开,保持半圆状手形,将手指置于墙面,通过手指支撑部分身体的重量,从而达到提升手指支撑能力的训练目的。最后,在钢琴上通过慢速(一个力量弹奏一个音符)及快速(一个力量弹奏多个音符)的交替训练,最终建立良好稳固的指尖状态。
2.双手配合一起弹奏
在相邻的C五指音阶上练习弹奏:5—3—1—3—5—3—1(见例1)。先很慢、很强地演奏四遍,手指在击键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同时追求深厚、丰满的音色。再很快、很弱地演奏四遍,体会一个动作带动多个音符,同时也要注意手指相对贴键,追求连贯、歌唱、流畅的声音。在指法相同的情况下,双手做反向运动。该练习的主要训练目的是提升双手协调性,体会动作同向的律动性。由于本技巧只包含1、3、5指的训练,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之后,加入2、4指的训练,由学生来创编指法顺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趣味性。
例1
3.轻盈的大指
在演奏中,灵活、轻盈的大指是影响演奏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大指所处生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基底关节是掌腕关节,而其他四指的基底关节是指掌关节。因此,在触键时,应注意让大指保持自然放松的弧形状态,触键部位在指的外侧肉垫处。大指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拥有大量的肌肉群,整个手部很多肌肉都与大指相连,所以当大指处于演奏状态时,稍大幅度地摆动手指,从而带动更多肌肉群,更有利于手指放松。在演奏中,最佳的肌肉状态,不仅仅是有力量的,更是轻盈、灵活、具有色彩感的状态。可用以下方法练习:(1)在琴盖上,将2、3、4、5指的指尖支撑,以保持好手的平衡,为大指提供良好充分的运动空间。(2)用大指指尖侧面处轻盈地弹奏以下节奏型(见例2)。
例2
学会轻盈地演奏大指,可以在很多技巧训练中应用,例如:(1)音阶。凡是涉及大指移位的练习,如穿指、跨指等,均要学会控制大指的肌肉,不能僵硬甚至跳跃,以获得连贯平稳的声音。(2)伴奏声部。左手在演奏类似于小分解和弦或圆舞曲音型等伴奏声部时,保持轻盈、有控制力的大指才能获得均衡良好的效果。
4.快速运动的手指
相对于前两级的曲目演奏标准,本级教材提升了对速度的标准,这也标志着第三级教材中的作品越来越趋于成熟化。良好的速度及灵活的手指是钢琴技巧训练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能够达到优秀演奏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琴盖上单手保持好圆圆的手形,很慢、很强地进行1—3—5—4—3的指法训练,再很轻、很弱地练习上述指法(见例3)。在慢练时,一个音一个力量,手指指尖要积极充分地准备并支撑,力量沉稳贯通,以获得深厚、结实的声音;快速演奏时,要学会一个力量带动多个音符,不要求很强的音量,重点在于体会在一个力量中音符的连贯性及手指之间相互合作的演奏模式。在快速演奏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多余动作产生,指尖仍要支撑,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演奏,以获得如珍珠般流畅、华丽的音色。另外,此训练中的指法可自行创编,教师可依据学生程度,逐渐加入2、4指的训练,最终达到手指均衡流畅演奏的教学目标。
例3
5.手腕轻轻抬起
这是一项专门针对手腕的技术训练。可以想象在钢琴上画彩虹,用右手三指在中央C上弹奏,手腕慢慢抬起来,在空中画弧线,如同乘坐美丽的彩虹,再轻轻落在高音方向的每一个C音上。同样,左手的练习也是从中央C开始,并落在低音方向的每一个C音上。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提腕、呼吸,从而达到细腻且具有歌唱性的演奏效果。此训练也可由单音转化为音型练习,例如上述第四个技巧训练中的1—3—5—3—1音型,即可使用在这里,更好地将快速运动的手指与手腕轻轻抬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以上五个技术要点,即为本级教程中的技巧秘诀,这些技巧秘诀贯穿整个第三级教程学习的始终,为演奏作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良好的演奏技巧也成为演奏者表达音乐情感的有效手段。
第三级《课程和乐理》共有七个单元,其中包含八分音符、移调、乐句划分、半音与全音关系、D/A五指音阶以及大调和小调等知识要点,本级的教学内容富含和弦及调性的内容,知识深度趋向于成熟化,也能够接触到越来越丰富的乐理知识和优美的音乐作品。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节奏的理解以及建立准确的节奏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节奏并非是简单地认识音符时值,能够感受到节奏的律动性,并能够将其与音乐的风格及表现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最终的训练目的。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在第三级中首次引入了八分音符的授课内容。在第一、第二级的作品中,主要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及全音符等时值的内容构成,因此学生在这些包含相对时值较长音符的作品中更容易建立科学、松弛、自然的演奏技术;待学生基本演奏状态稳定后,此时加入八分音符的学习,更易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演奏概念,训练由慢至快的演奏能力,为未来学习快速跑动技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授八分音符这个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讲授八分音符知识点时,应尽量避免单独以一个八分音符来打拍子,而是应以一组(即两个或者四个)八分音符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半拍的概念,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练习:
1.律动法。可以把八分音符想象成跑步的音符,将四分音符想象成走路的音符,利用身体律动并读拍“跑步、走、跑步、走”等进行练习,将节奏与身体感知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体会节奏律动关系。
2.读拍法。在一个单位拍的时值中,平均地读出两个字,前半拍读数字,后半拍读成“嗒”,即为“1嗒、2嗒、3嗒、4嗒”。这样,八分音符半拍的时值就平均地包含在其中了。待学生读均匀熟练掌握,再将其以口带手,准确地演奏出八分音符来。
3.划拍法。一个单位拍在划拍中是由两个拍点组成的。训练学生用手臂划拍,口中读“1、2、3、4”,手臂随着每个单位拍划“上下”的V字形动作,即按单位拍读拍时感受一分为二的两个拍点。待学生练熟后,可将本练习由手臂换成脚来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演奏中能够清楚、准确地感受并掌握八分音符时值。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很注重综合性训练,例如在八分音符的学习中,待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读或拍出节奏后,便要求将节奏练习在某个之前学过的和弦(例如C和弦或G和弦)上弹奏出来(见例4)。这样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内容,又复习了已学习知识的重点,不失为良好的训练理念和模式,是非常值得钢琴教师们借鉴的。
例4
在第一单元中,菲伯尔先生选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巴赫《小步舞曲》,并将其改编为,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流行风格”的全新巴赫,备受学生们的喜爱。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两首作品。
《给巴赫孩子们的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的音乐起源于法国勃列坦省的民间舞蹈。17世纪50年代,小步舞曲在法国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很流行,不久,又流传到欧洲其他各国,并形成了中庸速度和庄严、典雅的艺术风格。这首小步舞曲选自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作品的授课重点在于为学生建立“节奏固定模式”的认知,即“节奏型”(见例5)。
例5
在这首小步舞曲中反复使用了该节奏型。首先请学生找到作品中所有含有该节奏型的小节,并圈出来;然后可以使用读拍法(1、2嗒、3嗒)或律动法(走、跑步、跑步)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该节奏模式的认知;继而由该节奏转化为演奏,以达到其准确演奏八分音符的目的(见例6)。
例6
《给巴赫先生的爵士曲》
这是一首由南希女士改编的具有流行风格的小曲,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拍号由转变为(见例7),因此这首原本庄严、典雅的小步舞曲摇身变成了优美流畅、具有流行风格的音乐作品,充分展示了节拍在一首作品中的重要性。
这两首不同版本的“巴赫乐曲”均配有教师伴奏,可以将其结合在一起以A()—B()—A()的曲式结构来完成。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享受这次快乐的“钢琴旅行”吧!(待续)
例7
给巴赫先生的爵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