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硕
摘要:所谓磨课,就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教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教师多次重上,以期执教教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主题词:提高;教研组;实效性;磨课
组织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是教研室主任的职责。上学期开展研究课、评优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组织本级部老师共同研讨“圆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与组内的老师就着手准备了,仔细阅读、理解课标,通过网络等手段查找有关的资料,大家有条不紊的做着“磨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明确“磨课”磨的是什么
磨课,包括磨教学目标,磨学情、磨教学方法、磨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等。“磨课”必须对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做到“精雕细琢”,语言表述准确无误,在不断地精心“打磨”中删繁就简,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以磨教案为例,教师要考虑怎样才能深入教材潜心解读,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即关注学生的发展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教材的精髓?能在吸引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生成智慧呢?只有教师不断地推敲、改进,预设的教案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二、“磨课”是智者间的对话,是享受智慧火花碰撞的过程
教师之间融洽的合作,和谐地交流沟通,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磨”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学设计来說是前提性的工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教学的策划阶段,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离开了教学目标,教学难免漏洞百出,并且使得学生学习产生困难。由此可见,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拿到主讲周老师的教案后,我请组内的各位教师依据课标、教参、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我第一个发言,首先介绍了“课标”中对十一册教材有关“圆的知识”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对于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其次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最后才能进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接下来周老师介绍她的教学设计思路。听完后老师们低头看着教案没有人发言,我想这不正是我该组织大家讨论的时候吗?
我说:“我们先看着教案中对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当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后老师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李老师说:“我想问周老师,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说运用说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数学思想方法是使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周老师回答说:“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学过的图形。”李老师说:“我认为这里应该把它细化出来。”我紧接着说:“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我们总说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怎么就具体了,就像刚才我们讨论的那样,把教学目标细化并写出来。”大家不约而同的点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在“平静友好”的气氛中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对三位目标的理解更较深刻、到位了,大家根据“课标”你一言、我一语的逐词、逐句的推敲并修改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最后达成共识。
(二)“磨”教学环节的设计
细节约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由诸多教与学的活动的细节组成。磨教学环节是磨课的重点所在,课堂上教学环节很多,各环节都要精心打磨,反复推敲,力求达到最优化。如倒入环节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联系的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着力打磨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恰当。
1.磨“情境导入”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开课的重要性,采取怎样的导入方式非常重要。
在讨论倒入环节的设计时,组内的老师看着周老师的教案,揣摩着教学过程。安老师说:“我认为通过复习圆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挺好的。”周老师说:“我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我说:“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这样理解,数学学习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有意义的,在生活中是有用处的,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
周老师说:“学生已经说了想学习圆的面积,我认为他们有学习的欲望,没有必要非设计情境导入。”
李老师说:“我也这样人为没有必要设计情境。”
安老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她们的看法。
我又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其实学生很会和老师呼应,当我们问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的时候,他们凭借已有的经验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所以会说圆的面积。正好教案中的例题设计了一道求喷水池占地面积的题,我想是不是可以把他以图片的形式,改变一下叙述的方式,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放在课的开始请同学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呢?”
老师们看着《课标中》的那段话陷入了沉思,好长时间的安静,突然有人说;“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挺好的,这不仅符合课标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是啊,这也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数学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听着老师们的发言,我在想:这不正体现了在“磨课”的意义吗?激活教师的思维,在“磨课”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深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2.“磨”如何在探究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课程下,需要我们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李老师说:“新受的开始教师叙述推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改为以提问的方式由学生来回答呢?”
安老师说:“我觉得行,这样学生能够自主的思考问题。”
周老师说:“对对。”
我说:“教案中没有具体地说用什么方法,渗透极限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我们想想怎样做才能落实这一目标。”
这时周老师说:“做一个投影片,演示将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后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后边的变化,使学生观察到等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再让学生想象等分成64份、128份……会怎样。”
大家一致认为这样处理直观形象,又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安老师问到:“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好等分好份数的圆吗?”
周老师说:“因为我怕学生上课的时候出现不等分或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就让学生可请将圆进行等分。”
李老师说:“我也觉得行,这样节省了时间,
我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老师们说,“太浪费时间了。”“有必要吗?”“如果学生认识不到怎不办?”
“有必要,我认为这不是浪费时间。我在网上查了许多有关圆的公式推倒过程中的许多相关资料,对于一定要进行等分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艰辛而漫长过程。虽然我们无法让学生真正经历这个过程,但是在课堂上花些时间然学生却感受是有必要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推倒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学生出现的不等分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如果不等分行不行,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不等分不行,不等分找不到转化后图形与原周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否定的过程中认识到等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气而不舍的精神。”
听了我的话老师们有所认同,后面如何具体实施了,我们认为让学生说,为什么必须等分,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好准备。
为能更好的使学生观察到转化后的图形与圆的周之间的关系,将原的周长用才彩笔描出。“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呢?”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说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让学生看着转化后的图形叙述推倒过程,教师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并板书公式的推倒过程。
周老师说:“最后出示喷水池的例题,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磨课”使教师改变观念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比较多的用在公开课,但当它成为教研活动的形式后,它就会使我们日常上課也以一种精雕细刻的心态对待,影响我们的教学。“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过程,要求“磨课”老师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老师所提出的中肯教材分析、精彩的教学设计采取“拿来主义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对圆的面积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虽然在“磨课”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设计达成了一致,但大家并没有结束对问题的思考,而是把问题的思考带到了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求更完美的答案。在“磨课”的过程中,增进了教师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的思维;思维的碰撞的过程中,使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准确,“磨课”真正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3]张犁 《小学数学知识全手册》(钻石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4
[4]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2008.3
[5]赵文超 中国教育学会主编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两种教学导入的对比 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