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赛男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各方面无法取得成功,致使压力大,没有自信,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进而成为了“学困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之友真正的走心“笨鸟们”的心,才能共同打造“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在学习、交往中自由的“翱翔”,让他们在班级里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让他们不断的展现最真的自我。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特征;管理方案
对于学困生的界定,李德海的《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中写到“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出现困难,不能完成学业,而又在个性上反应特别,被老师和同学不理解的一部分学生”。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我认为“学困生”一词是指学生的智力达到国家标准,但是各方面学习能力不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的学生;以前我们称之为“差生”等等。由于知识体系的构造,“学困生”大多数是从中年级开始产生,到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开始暴露,“学困生”的问题也愈发严重。虽然“学困生”只是占整个班级的少数部分,但是小学时期正式学生初步养成各种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只是生硬的、草草的对待每一个学困生,那么老师的一些举动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甚为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以及一生的发展。因此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正确的对待每一个“学困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学困生”的形成
一种现象的产生,不会是必然,总会有其原因。同样的,“学困生”的产生也有很多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四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会经常的把自己和他人对比,会不自觉的把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老师、家长对其他学生的态度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不爱我,家长不爱我。他们的不自信,他们的自艾自抑,他们的自暴自弃,都转变成了没兴趣;除了思维能力上的一些差距——我认为能力上的差距并不能代表“学困生”,后天的努力才是决定因素,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很懒散,更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我班的一些“学困生”经常的在一些下问题上下足了功夫——答题不全,单位不写,步骤短缺等等,他们不喜欢思考,不喜欢计算,只是喜欢等待,等待老师等待老师给予的答案。而个人因素却是导致“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同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新时代的学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改革”措施。一方面这些“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而这些弊端反应在“学困生”的身上就更加的明显了。因为跟不上“改革”的脚步,再加上种种的压力,“学困生”就总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重视。虽然社会实施了一些措施,但是还是无法改变“学困生”的现状。例如近几年兴起的“奥数风波”,本来是针对于一些特定人群的奥数,被一些社会机构的炒作下,变成了一种流行;而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社会因素成为“学困生”形成的导火索。
(三) 学校因素
一、 考试压力
考试是“学困生”最怕的一件事情,一听到考试,心理就会紧张起来,担心自己考不好,也不会相信自己考不好;走出考场,他们更是心神不宁,担心考试结果,担心同学的嘲笑,担心家长的指责等等。长期下去,只会越演越烈。
二、 学业压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能力是因个人能力而定的。“学困生”有一些在思考、思维能力上不如其他学生可以更快的理解、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更多的时间去反复咀嚼。但是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给予他们,所以漏洞是越积累越多。
总之学校因素是“学困生”的“减速器”。
(四)家庭因素
家长是给予“学困生”的最大压力。这些均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为孩子付出一切:不惜重金为孩子铺垫学习机会,为孩子创造一切学习条件等等。而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工作当中,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要。但是每当“学困生”考不到理想的成绩时,家长的责备又是布天盖地;往往孩子心理的委屈不知向谁诉说,甚至会想:“又不是我让你们帮我报名学这个学那个的”,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年头。他们小小的肩膀,扛着大大的压力!家庭因素是“学困生”的压力来源之一。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身心的发展处于在由幼稚趋向自觉,有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要强,他们自重,他们渴望独立,也渴望被尊重——“学困生”亦是如此,升入高年级之后,他们比常人更加的在乎别人的态度,他们更渴望別人对自己的尊重。
(一)因自卑心而缺乏自信心
“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心,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什么事都不如别人做得好;课上,他们总是习惯性的低着头,不敢看被人的眼睛,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一些任务;害怕失败,害怕嘲笑,害怕成绩......只是习惯性的等待、依赖,等待老师为自己安排好一些事物,然后照这样子去做或者是去思考;依赖老师或者是家长能够多关心自己。
(二)因没有成就感而缺少兴趣
“学困生”因为很少能够取得成功,所以会因为没有成就感而缺少对一些事物的兴趣。今年学校对没一个孩子进行了一次“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你喜欢你是这课的原因是,你最讨厌的科目是,你不喜欢的原因是”在这些题目中,不喜欢的科目和喜欢的科目大多数出现了这样的答案“老师喜欢我”或者是“老师不喜欢我”;“我对数学感兴趣”以及“我对数学不感兴趣”。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是遥遥领先。可见老师和兴趣在学生学习当中充当着很大的分量。
(三)懒散——不肯付出
“学困生”的付出不少于其他的同学,甚至他们的努力往往会多于其他的同学;但是他们的努力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进步,时间的打磨,使得他们不再相信努力能得到什么,因此与其努力,不如放弃。因此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懒散。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缓步的前进。
(四)学习习惯差
“上课不专注,审题不仔细,思考不全面”是“学困生”的主要特征;他们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做题不够仔细,计算不够认真。他们不能把学习当做使自己的事情。
三、“学困生”在班级管理中“飞翔”
(一)在班集体中,为“学困生”准备一双“翅膀”
“学困生”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卑、没有自信。那么为了帮助“学困生”更好的成长、转化,作为教师就应该从“学困生”建立自信心开始,尊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尊重“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在班集体中为“学困生”建立一些“平台”,为他们准备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例如:
组建“学困生”团队——班集体中可以适当的储备一个“学困生团队”。这个团队可以为班集体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老师的助手、班级的小助手、小组长等等。例如:可以由“学困生团队”帮老师收发作业,可以由“学困生团队”负责帮老师挑选假期的优秀作业,可以由“学困生团队”帮助班集体设计一次班会等等——总之就是班级的事情第一时间先找到“学困生团队”。让学困生真正的参加到班级的建设当中,参加到班委会当中去,让他们发挥、发现自己的特长,从中找到自信,找到来学校学习的兴趣。
建立班级“每周一星”——班集体中可以设计一个“每周一星”,评选“进步之星”、“书写之星”等等,只要努力就能够达到的目标。也让“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作为奖励,“每周一星”可以代表班级去领取学校的各项评比的奖状等等,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感受到“优秀”的喜悦。同时也增加“学困生”的动力。
总之,就是要求老师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努力地在班集体中多为“学困生”搭建成长的平台,让“学困生”又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慢慢地喜欢上自己,对自己有自信。
2.在班集体中,给予“学困生”最真切的关注
帮助学困生的前提,就是先了解学困生,真正的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学会换位思考——思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真正的放下身来与他们交流沟通。但是老师无论如何努力,我相信成为他们的朋友知己有些困难。因为面对着老师,他们无所真正的说出自己内心世界的问题与疑惑。因此老师就可以建立一个“秘密基地”,每天与“学困生”一起分享一天的生活,体会一天的收获,分析一天的成果等等;说说自己的小秘密,谈谈自己的想法,论论新闻大事,思思班集体中的点点滴滴等等;相互了解彼此的喜好,相互祝福彼此生日,相互鼓励前进。在书信中,“学困生”不会因为面对着老师而有所顾虑,更不会畏畏缩缩不敢道出心中的不悦。
同时老师还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不断地从中抓住“闪光点”,使得他们逐步成为具有稳定、广泛兴趣的学生。
3.在班集体中,不断地肯定“学困生”的进步
“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是伟大的,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付出了十分大的努力;那么这就要求老师有一双会发现他们优点、进步的眼睛;并能及时地给予最大的肯定——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例如: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上设计一个“说说他的优点”这个环节,每周随机抽取一名或两名的同学,让同学们来说一说他的优点以及最近的进步。或者是写出“你认为进步最大的学生”等等。
4.在班集体中,不区别对待“学困生”
“学困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关心,老师都要做到无微不至、小心谨慎。不能让“学困生”感受到特殊的待遇,也不能让其他学生察觉到老师的不同态度。一样的要求,一样的眼神,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态度;不同的只是特殊的“待遇”——有时候第一个想到他们,包括表扬和劳动!
(二)在小组中,帮助“学困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同时,在给予“学困生”特别的关注、特别的爱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他们的态度以及和他们的交往。利用“补差”的方法,“兴趣相投”方式将学生分组或者是间接帮助,使得“学困生”能够融入到学生的群体当中去,去发现集体的快乐与力量,感受到集体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动力,让他们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三)家校合作,共同鼓励“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动力
帮助“学困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家校合作——为孩子指定同一个目标,设计可行的实施方案,家长提醒,老师监督,双方不断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困生”的转变。家校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力量。多沟通、勤商量,和“学困生”共同进步。
总之,“学困生”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可以通过我们多方面共同努力提高的。特殊的對待这个群体,为了他们的性格养成,为了他们的成长,更为了他们一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全接纳 慢引导——心灵的教育》 郑丹娜 北京出版社 2011年12月第1版
[2]《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李德海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9月第3期
[3]《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李献林 张淑清 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4]《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特征与管理对策》 李玉娣 http://www.docin.com/p-399749138.html
[5]《小学生心理学》 胡志海 徐俊华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第一版
[6]《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对策》张玉环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BJY201104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