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海明
摘要: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它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在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類不良情绪。本文运用认知疗法、模仿法,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走出了心理困境能,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泛化,认知疗法,模仿法
一、一般资料
小明,男,11岁,四年级学生。父母在两月前离婚,自此跟随父亲和奶奶生活。父亲出外打工,吃住就由奶奶负责。奶奶没有文化。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我不想上学。
求助者自述:我以前和其他同学一样有个幸福的家庭,那时候我放学回家爸爸妈妈给我辅导功课,我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到了四年级寒假,爸爸妈经常吵架,后来妈妈离开了我们。从那以后我上课就经常走神,无心听讲,总想做小动作,回到家不想做作业。反正奶奶也管不了我,爸爸又不经常回来,所以放学回到家我就想玩。慢慢的我的学习成绩就下降,老师和同学们都不愿意理我,有的同学说我“笨”、没出息”,我开始讨厌他们,我不喜欢和他们一起,我讨厌上学。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从求助者班主任了解的情况: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喜欢长跑并且在学校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比较积极,四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近两个月以来,情绪有些波动,开始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测验成绩经常不及格,总跟一些有相似家境的孩子一起玩,养成了许多的不良行为。
求助者的父亲了解的情况:求助者父亲一直在外地做服装的生意,以前对他关怀较少,主要是他母亲在教育他,自从上学期期末父母离婚后,开始由奶奶抚养与教育,学习成绩开始下降。也不爱说话,总喜欢一个人玩。
四、评估与诊断
(一)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生物原因
来访者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2、社会原因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离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由奶奶和父亲抚养与教育,而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接触时间较少,奶奶对他十分溺爱,使求助者放松自已,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缺乏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与鼓励,对学习失去兴趣。
3、心理原因
(1)存在的错误认知:学习是为别人而学,奶奶管不了他,就可以不学了。
(2)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恰当,把学习的动机归结为父母亲的辅导,与别人的监督与鼓励上。
(3)失去了母爱,自信心丧失,自卑心理较强。
(4)归属感不强,感受不到集体和家庭的关爱,经常受到同学们的鄙视。内心较为孤独,恐惧。
(5)不能处理好自已的情绪问题。
(二)对来访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有自知力,主客观统一,有主动求助的行为,逻辑清晰,可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表现的症状有明显原因;是近期发生,不良情绪间断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反应强度不重,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在最初事件上,没有泛化,因此可以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最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对求助者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有自知力,主客观统一,有主动求询的行为,逻辑清晰,可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表现的症状有明显原因;是近期发生,不良情绪间断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缓解;反应强度不重,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在最初事件上,没有泛化,因此可以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最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首先和求助者共同探讨,制定有效的咨询目标,这个目标要满足属于心理学性质的、积极、具体、可行、可以评估、双方能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目标。
具体目标为:改善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指导求助者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最终目标: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完善人格。
近期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来访者信任,共同制定咨询方案。
长远目标:使求助者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根据小明的情况,我对其实施了一个月的多渠道、综合性的辅导,先后进行了5次谈话。
(一)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分析,寻找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自私与懒惰),帮他改变认知。
(二)帮助求助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与他共同分析他在以往学习中的学习动机,是为了父母与奶奶、老师与同学的鼓励,并指出这种动机是不恰当的,应建立恰当的学习动机。
(三)指导他学会解决自我情绪问题,遇到情绪问题积极寻找适应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向老师和好朋友诉说。
在咨询之前,依据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向来访者介绍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并规定每周咨询一次,每次一小时。因为学校把对学生的心理咨询算课时,所以学生不需支付费用。
七、咨询过程
本案例咨询预计进行5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诊断阶段:此阶段为咨询的第1次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调整求助动机,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通过这1次的咨询基本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
(二)咨询阶段:此阶段为咨询的第2、3、4次
1.根据制定的心理咨询方案,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纠正错误认知,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自信。
2.布置咨询作业:第2次: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我将来想干什么?第二,奶奶在家、爸爸在外,他们的工作辛不辛苦?第三、看故事,思考匡衡为什么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第3次:在班级里,你的强项是什么?
3.与任课教师沟通,上课时有意识地关注他,给予他尽可能多且恰到好处的鼓励。请班主任老师要求里学生干部主动接近他,与他进行交流,邀请他参与班级的各类活动。与家长联得联系进行沟通。在小明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一致意见;家长无论多忙,也要尽可能多和孩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4.通过这2-4次的咨询基本达到了这个阶段的目标。
(三)结束与巩固此阶段:为咨询的第5次
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帮助求助者解决了心理问题,通过这个阶段监督来访者在学习的进步。并结束心理咨询。已经达到本次咨询目标。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通过咨询,求助者感到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了正确地学习动机,找回了自信,情绪平稳,积极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并且学习成绩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二)求助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随后的随访中,据来访者老师和同学们反映,小明自觉性提高了,课上小动作少了,能够参与到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作业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据求助者爸爸和奶奶反映,求助者比以前懂事了,性格开朗了,而且爱说了,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少了,并能积极主动地做作业了。
(三)咨询师的评定
通过咨询我发现求助者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正确地学习动机,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对学习与生活充满自信。两个月后随访,期末考试第五名,有了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 民族出版社,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