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仲达
被称为“文昌之乡”“教授之县”的蕲春,有两位农民诗人——骆亿年和周正旺,在诗坛传为佳话。
他俩文化程度很低,都只上过小学。他俩都已过了耄耋之年,骆亿年生于1937年,81岁;周正旺生于1935年,83岁。他俩都是农民,骆亿年在刘河镇马路村,周正旺在赤东镇下关沙河村。他俩都是无儿无女的鳏独老人,被人昵称为“五保”(国家保障吃、穿、住、治病、送终)诗人。这两位诗人都爱诗如命,他们靠积攒微薄的低保费与稿费,给自己出版了多卷诗集。
骆亿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先后发表诗词楹联近千件,曾获“中国诗人新作奖”等国内外大奖四次,其事迹已收入《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出版了诗集《小窗情趣》。周正旺在全国性诗词大赛中获过金奖与银奖,2008年以来,先后编印了诗集《小草吟》三卷。后来又对三卷诗集重新审视,不断删改,去芜取菁,整合成《小草吟全卷》于2017年正式出版。
他们的诗词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亦颇多可取之处。
一、可贵的家国情怀
古今中外真正的诗人,无一不以家国情怀为重。骆、周两位诗人,虽是鳏独老人,但他们的诗词并未沉湎于个人的孤独与痛苦。他们在“家徒四壁仅存诗”(骆亿年《我与诗词》)的窘境中,依然关注着天下的大事与国家的富强。
如周正旺《斥日本犯我钓鱼岛》:“中华海域史无虚,日寇横心犯钓鱼。二战覆车天可鉴,八年血债罪当诛。豺狼野性蹈前辙,灰烬防燃断后虞。神器三千犹待旦,贪婪窃贼枉觊觎。”“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心,始终紧贴着国家的安危。
骆亿年《赞南水北调》:“谁信天方出夜谭,竟将南水调幽燕。五横三纵清泉涌,万壑千山玉带悬。从此江淮无渍患,顿教冀豫有良田。分多润寡非遐想,国富民强变自然。”他们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他们的情,始终牵挂着国计民生的发展动态。
家乡的变化发展,是他们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如骆亿年《蕲春刘河之夜》:
“灯似繁星耀远方,犹疑隔水是天堂。层楼旧日荒沙地,小镇今宵不夜乡。三座大桥连四化,几家产品出重洋。沿途汽笛声声响,一派繁荣个个忙。”
家乡的小镇,由昔日的“荒沙地”,变成今天的“不夜乡”。这正是他们日夜期盼的现实,尽管他们当时还生活在“几间土屋半歪斜”的境地之中。这不禁使人想起伟大的诗人杜甫,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举家辗转湿寒衾的不眠之夜,却憧憬着天下苍生能住上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
对于社会前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也责无旁贷地肩起了作为诗人的一份社会责任,旗帜鲜明地给予了批评鞭挞。如周正旺《老农赞》:“村野如今尽白头,操完禾耜又掮锄。双肩厚趼强挑担,一背微驼惯使牛。岂是痴勤甘困苦,只因敬土惜田畴。悠闲小子常讥笑,指说天生贱骨头!”
诗词唯有挣脱小家子气,走出孤芳自赏、自怨自艾的小圈子,将自己的吟唱融入国家、民族、社会之主流,进入家国情怀的大我之境,才具有恒久的艺术价值。这种古已有之的家国情怀,也是检验当今诗人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元素。
二、动人的真情实感
诗词的感人无一不是真情实感使然。“真实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以群《文学基本原理》)读这两位老人的诗,常有心灵被真情触动、震撼的感觉。在他们的诗行里,凝铸了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感情。
如周正旺《鹧鸪天·亡女红梅32岁生日祭》:“常忆寒冬卅二年,忧心如炽困梅川。临盆弱女啼怀内,剖腹荆妻卧病间。 心忐忑,似熬煎,方知危境告人难。春秋苦度空如梦,岁岁红梅泪眼看。”周正旺妻子英年早逝,独女红梅又在襁褓中夭折。三十多年以来,每逢亡女生日,他必作诗悼念。这首《鹧鸪天》令人肝肠寸断,不忍卒读。无意为文,是为至文,诗贵有情情贵真,诗有真情始感人。
又如骆亿年《我与诗词》:“门祚衰微志不移,家徒四壁仅存诗。身居酒肆心难醉,面对吟窗意已迷。李杜二人成挚友,离骚一卷是良师。晚年喜遇升平日,昂首高歌尧舜时。”骆亿年的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这两位“五保”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门祚衰微、家徒四壁;真实的精神状态---以诗為友,乐此不疲;真实的情感状态---喜遇盛世,感恩社会。惟其真实,读起来才倍感真切,倍受感动,令人击节称道,肃然起敬。
三、坚强的精神支柱
两位老诗人都爱诗如命。请看他们的夫子自道:“春风何事叩吟窗?报道骚坛花正香。喜讯频传迷了我,翻开贝叶读华章。”(骆亿年诗集《小窗情趣》代序)“人好欢歌我好吟,芜词俚语称吾心。枯肠搜索无佳句,正合鳏夫爱独吟。”(周正旺《小草吟全卷·学诗》)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两位耄耋之年的鳏独老人如此地爱诗如命呢?是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恩之情,扬起了他们诗意的风帆。正如周正旺在他的诗集《小草吟全卷》后记中所写:“我这个身心伤痕累累的鳏独老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舒心和自由,才能对诗词有所创作和收获。我虽无后嗣传世,但我要把我的感受和心得用诗词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这绝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为了报答和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也许他们的人生并不寂寞,因为中华诗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孤独的生命之中,成为了他们灵魂的内核、人生的伴侣、精神的支柱。诗词使他们原本清冷黯淡的生活底色上,升起了诗意的彩霞与希望的曙光。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在时下广为传颂的话:“生活不仅仅只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意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