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清 张亚 廖晓兰
摘要:科学研究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质量人才而言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本科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辩证关系,探讨了高校科研对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以科学研究为载体提高农业高校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业高校;科学研究;本科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21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高校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改革传统的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本科教学模式,主动把科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和要素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一、高校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辩证关系
教学是科研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高校教学是教师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重在把专业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资料,思考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有助于拓宽科研思路。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发现科研过程中的需求和难点,有助于结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高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也决定了科研队伍的水平和层次,因此,高校教学活动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1]。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高校科研是对未知世界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体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可以实现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将科学思维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更为深刻透彻,也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将科研成果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知识,促进他们尝试、运用和探索新知识、新技能。
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专业综合素养提升的客观需求,也是现代大学生存发展的根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要求教师不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高校的本质在于人才培养,高校的生命在于科技创新,高校教学与高校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时俱进地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二、高校科研对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丰富教学理论成果。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可以极大地丰富科研成果的数量,如论文、专利、著作等能够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素材。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大多是前人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获得的,所使用的相关教材也包括了对前人科研工作的总结归纳。要保证高校教学活动的与时俱进,就必须大力开展科研工作,通过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不断丰富教学理论成果,同时主动钻研现代教育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网络课程教学、新媒体教学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包括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慕课、网络课堂等。
2.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科研是丰富教学内容的推进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新信息和新技术保持全新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促进教师时刻关注、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有利于教师利用学科最新发展形势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论性一般都较强,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授课,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吃力。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相关的科研进展引入课堂,则会极大地充实教学内容。如果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创新性、研究基础、预期成果等展开论述,把科研活动所获得的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将极大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对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利用专业教材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科学前沿研究进展专题介绍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
3.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科学研究重视对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进行思考和假设,并要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究和验证。对大学生来说,这些思路和方法都需要培养和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引入这些科研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高校教师如果能够把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及时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则会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进步。高校教师把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融入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把在科研工作中采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教学工作,必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活动需要有科研作为依托,教师的能力提升也离不开科研活动。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开创性活动,是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或对相关技术进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善于整理归纳现有知识体系,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锻炼和提升,这有助于提升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也有助于教师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刻了解科技前沿,最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高校教师要给学生讲好一门专业课程,还需要对相关专业和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发散。在这种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求下,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会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也会提升教学工作的知识储备。
5.促进高校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本科教学水平。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的载体。很多学科都是通过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以这些科研成果为中心发展形成的,或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可能永远具有先进性。因此,学科建设的与时俱进应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不断开展探索研究,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建设一批优秀的科研队伍,并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理论和专业实践都具有先进性,进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教育教学。
三、农业高校以科研为载体提高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1.把科研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1)教师把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保持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把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2)把国内外最新的科学前沿和科研进展传递给学生,抽取一些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3)把自己科研活动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后的文献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推介发表在本专业国内外权威刊物上的研究论文,使学生主动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拓宽专业知识面[3]。
2.建立导师制度推进课外科技活动开展。(1)学校层面,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各类科技竞赛,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等科技创新项目相结合,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可以通过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发展动态、大型科研事件以及最新科研成果,营造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良好氛围。(2)导师层面,一是为学生提供建议阅读的著作目录,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和科学选题,帮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为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通过科研过程提升科研能力。二是以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依托,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研究团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承担相应研究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导师给予学生及时、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统计实验数据、完成研究项目,并撰写研究报告。
3.将毕业(学位)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的毕业(学位)论文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是科研带动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导师的科研项目是由多个独立的实(试)验组成;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毕业(学位)论文是一个独立的实(试)验。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设立实(试)验任务,分解给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独立承担1项实(试)验任务,并将其作为毕业(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应围绕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明晰各自研究任务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通过课题组学术讨论、实验进展汇报的方式检查论文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学位)论文的顺利实施。
4.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1)开展农科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利用农业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特色产业基地条件,在农科类本科专业中选择部分专业班试点,优化课程体系,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的25%左右,探索实施“学校培养+基地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培养以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基地培养以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4]。一是“2+1+1”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第3年到基地进行“理论+实践”培养,第4年返回学校完成专业学习与毕业(学位)论文。二是“2.5+1.5+2”(本硕连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前2年半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在学生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学校选拔愿意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学生,进入基地进行1年半的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并完成本科毕业(学位)论文,达到相关要求的可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2年的专硕学习。三是“3+1”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第4年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学位)论文。(2)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机制。一是统筹规划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把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安排。二是鼓励教师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操作”以及“课程教学+生产实践+研发训练+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三是对于本科生试点班级,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学生通过参加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均能获得相应学分。
四、结语
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学和科研是两个永恒的主题。科学研究是新知识的源泉,推动了高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理念的逐步实现。高校倡导把科研融入教学,这需要教师把科研工作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载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使课堂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高校倡导以科研促进教学,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更体现出高等教育改革對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倩.高校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1):13-14.
[2]张乔会,黄晶晶,孙藜等.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6,5(21):7-8.
[3]孙妍,赵海燕.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J].商业经济,2015,(1):160-161.
[4]刘双清,匡勇,伍小松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育人模式与机制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