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教育策略探究

2018-05-10 11:24侯瑶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自媒体时代策略

侯瑶

摘要:对网络诈骗行为的防范,是自媒体时代社会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校园网络诈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通过总结校园网络诈骗的特征,分析学生受骗的原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诈骗;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59-02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离不开网络社交,而网络诈骗就属于网络社交行为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区别于普通网络社交行为,是以达到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为手段,通过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的一种非法行为。校园网络社交诈骗行为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进行相关探析。

一、校园网络诈骗的特征

(一)受骗对象的特征

由于高校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事物鉴别能力,且频繁使用网络,使其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诈骗的首选对象。通过对怀德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35份,有效率为87%,总结出了大学生网络受骗的许多特征。一是发生在校园中的网络诈骗行为非常普遍,几乎一半的学生遭受过网络诈骗侵扰;二是当学生的受骗率高达76%,暴露出了学生识别诈骗的能力存在极大缺陷;三是女生比男生更易受骗;四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受骗数量明显下降。

(二)犯罪主体的特征

一是参与校园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大多具有一定的金融、网络知识。例如,骗子通过QQ发布链接并附上低价信息暗示,用以吸引买家,再发链接要求按此链接购买付款;当买家发现链接上面提示的内容和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不一致时,骗子解释说这是自己的一个充值链接,需要填写特定格式的账号才可以充值上;买家按照骗子提供的链接和账户进行付款购买,结果其实是帮骗子充了值。二是犯罪分子懂得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犯罪分子利用各类贴吧或者游戏与大学生结成兴趣上的朋友,待他们之间“充分”熟络后,再以紧急求助的方式,骗取大学生钱财。而且,行骗者会使用社会心理学上的“低球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当你接受这个小的要求后马上提出一个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部分学生受“低球技术”心理策略的影响,会出现管状思维[2]。

(三)诈骗手段的特征

1.网上求职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在相关平台上发布兼职信息,吸引学生眼球。之后通过转变联系方式,把学生转移到诈骗平台上,骗取学生的手续费或者学生证等重要个人信息。

2.网上购票、充值类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特殊技术手段,发布低价购票、充值信息,然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操作手册。这类看似正规的操作手册,正是用于降低学生警觉性的工具。

3.社交平台类诈骗。犯罪分子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注册账号,搜寻合适的诈骗对象。他们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等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至组织内的各个成员,对学生进行诈骗。

二、大学生网络受骗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个人保护意识不足。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对社会行为缺少必要的认知。并且,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5后”,从小生活在家人的保护中,未碰到过社会的诈骗犯罪,使得他们缺少直接感受和类似的保护意识。例如,许多人往往会因为一个小礼品,随意扫不明的二维码,使得诈骗分子轻易地获取他们的身份信息。

2.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通过与怀德学院不同年级数百位学生的沟通、交流,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主要体现在:(1)将网络社交作为自己人际交流的主平台,学生会在微信、微博上发表照片,记录心情;(2)视网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当代大学生普遍依赖网络搜索想获取的信息,书籍、报纸逐步成为次要信息获取渠道;(3)网络消费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消费方式。此外,学生经常参与各类拼团,使得一部分陌生人也成了网络好友。

3.社会经验欠缺,社交心态不正确。面对自身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大多不去学习实践,而是喜欢依赖网络,面对各类校园网络诈骗新闻,常抱以侥幸心态,认为在自己的身上不会发生诈骗这种事情。正是这种不正确的社交心态和自身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得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骗。

(二)客观原因

1.网络诈骗本身的特性。一是隐蔽性强,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受骗学生根本无法辨识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心态,诈骗分子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伪造诈骗身份;二是团伙作业,专业度高,由于网络诈骗涉及网站域名创建、网络信息维护、诈骗金额提取等部分,这些特殊的犯罪要求,使得参与网络犯罪的是技术高超的专业团伙,因此也增加了网络诈骗的成功率。

2.社会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很多基本的社会常识缺少了解。比如,不懂得日利率与年利率的区别,而掉入网贷陷阱。再如,不懂得公检法机关职责分工,接到对方所谓的犯罪提醒电话,就吓得摸不着北,掉入所谓“缴纳保证金”式的陷阱。

3.社会监管漏洞。其表现为:网络运营商对用户提供的资料审查不到位,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电信服務商未严格执行实名制登记,一人多卡现象普遍存在;银行办卡业务有漏洞,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银行卡的现状仍未改观等。

三、防范校园网络诈骗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首先,学校可以在入学通知书中附上大学生活简介,或者在校园官网中设置宣传视频,使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使其意识到校园是一个小社会,自己需要学会独立判断。其次,大学生应该正确地使用互联网,明白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这里面既有知识,又有陷阱,使用互联网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后,家庭应该对相关诈骗予以了解,对子女自我防范意识给予关注。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其面对不法分子的热情与种种承诺时,能保持理性,不再感情用事,不被各类假象所迷惑。

(二)加强实践,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

校园网络诈骗案件之所以高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知识。在各类网络诈骗案件中,大学生受骗的直接原因大多是:对司法程序不了解,对银行规则不知道,对商品真伪无法识别等。高校可邀请银行或者公安人员开展相关讲座,增加学生的金融知识。

(三)直面管状思维、贪图小利等心理弱点

人性贪婪是所有人都有的弱点。大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特别是那些“老乡”、“朋友”所做出的各类承诺或给予的微利时,要特别慎重,保持理性,不要被这种感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在校园学习中,大学生应当直面自身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有了这些心理知识的储备,当面对不法分子诈骗时,学生会发现诈骗的理由实际上经不起推敲,不法行为总会露出破绽,从而避免自己上当受骗。

(四)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当前,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被诈骗后会出于面子不愿意将自己被诈骗一事报案,也有部分学生被诈骗后觉得金额不是很大,报警也不会被追回,所以选择沉默。正是学生的这种消极与隐忍的态度,使得高校网络诈骗案不断发生。有时,不法分子使用同一种犯罪手段,竟然可以多次得逞。所以,大学生应当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当诈骗案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又是对犯罪分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四、结语

互联网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生物,它早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它的出现拓宽了知识层次,完善了知识架构,增进了大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但是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防范意识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进行网络诈骗,使得网络出现了两面性。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校园网络安全措施要求,保持冷静理性的思维方式,正确地对待网络信息和网络社交,时刻不丢防范意识,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与此同时,高校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防范网络诈骗,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一个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文明校园。

参考文献:

[1]陈赟,马骄.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培养途径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14,(05):54-55.

[2]张丽.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现状及防范策略[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01):73-75.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自媒体时代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