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城市和现代化生活、与野生动植物为伴的乡野,有人过得十分自在,而有人过得十分痛苦,《沙乡年鉴》就是特献给那些不能离开野生动植物的人们的,以此表达他们对野生动植物的关注和面对现实无奈的两难之情。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像风和日出一样,获取野生的东西被当作理所当然,直到社会的进步,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从我们身边消失。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个较高品质的生活所花费的自然成本是否值得?我们中有极少数人认为:看大雁要比看电視重要,找到一朵白头翁花和自由地发表言论一样,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随着机械化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花草鸟兽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矛盾着:如何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给出了答案,他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呼吁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遗憾的是,《沙乡年鉴》的出版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异常坎坷,作者去世之后才得以出版。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地步,才发现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多部影片或者记录片都涉及到环境问题,比如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里面关于沙尘暴、枯萎病、地球末日的场景着实令人感到压抑和担忧;而另一部3D纪录片《狂野非洲》,则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从热气球和汽车上观看动物的视角;纪录片《假如动物会摄影》完全以动物为主角,探寻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生活方式。
人类需要对自然保持最起码的敬畏,把对环境的保护纳入到自己思考和决策范围中,让人类与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