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红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遗憾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正在消失和衰退。对此,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整治设计方法,既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包括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一村一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乡土特色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2],对传统村落整体空间格局应予以整体性保护[3]。传统村落的要素分为选址与格局要素、传统建筑要素、环境要素和非物质要素4大类[4]。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逐渐衰落,传统民居从“住屋”转变“祖屋”,一旦“祖屋化”缺乏居住人口与自有财力支撑,会转入“遗址化”的进程[5]。传统村落的保护一方面要寻求国家、地方的政策、财政支持,一方面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并重点在于扶持村庄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
基此,本文拟立足福州市传统村落基本概况,探索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特色,研究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与整治及其村庄的绿化景观修复与提升,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规划具备可实施性提供借鉴参考。
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名城、历史地段(包括街区、风貌区、建筑群、名镇、名村)、保护建筑三大层次,对城区内各类历史地段、历史建筑进行了普查。市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超过200座传统风貌保护较好的村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保护规划编制严重滞后。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等乡村整治工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存在着“建设”破坏的可能性。
福州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共7处,如表1所示,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共42处,如表2所示。
表1 福州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表(不含平潭)
(来源: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网站资料整理)
表2 福州市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不含平潭)
(来源: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需要先梳理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元素,从空间和非物质两个层面,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三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并提出发展策略,从空间格局、建筑保护、绿化空间三个重点来实现。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内容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村庄保护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文化复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近期行动规划等。
2.1.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村庄发展相结合
传统村落无法单纯依靠政府文物保护资金或传统村落专项资金来维持,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庄面临人口流失,而经济发达的村庄面临村民拆除旧屋建设新居的压力。传统村落保护首先要复兴正在衰落的村庄经济,建立新的制度解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建立对村庄保护的认同。
传统村落的发展、兴盛是与耕读文化、宗亲文化等乡土文化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传统村落的衰落源于其空间形式与现代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分离,新时期的传统村落保护需要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找到新的连接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历史记忆、家族文化、农耕文化、民间传说、信仰习俗、节庆活动、文艺演出的保护可与展示规划、旅游规划相结合。传统村落由于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手工艺传承较好,可开发的地方特产包括农林产品、手工制品、特色餐饮及特色的文化产品。特产的生产、加工、销售可以结合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相互促进,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收益的结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村民保护村落的积极性。
2.1.2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
福州传统村落的选址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文化,村庄周围山环水绕,山、水、宅、田、林,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经历了千百年,积淀而成历史文化景观,如图1所示。村庄外有驿道通衢,内有田园阡陌,庭院、屋宅外御贼寇,内安家室,村庄各类空间放在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解读,都可以寻找出在文化意义上的解释。
图1 福州市永泰县丹云乡翠云村和城寨影像图
图2 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江兜八景”图
2.1.3空间保护向文化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过程是与历史文化的保护过程同步的,尤其是要重视文化与空间结合后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很多空间环境看似无意、自发形成,实际上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如“风水林”“风水池”“官道”“古井”等。有的村落历史流传下来的描写风光的诗词、书画,如“螺江八咏”①“江兜八景”(图2)等,如今仍能在村庄环境中寻到对应的景观。
2.1.4乡村复兴与社区营造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遵循保护历史、继承文化、延续生活的原则,将乡村复兴、社区营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保护相结合,保护机制为政府、社会、村民联合,保护整体空间风貌及特色的基础上,把新的经济活力、新的生活方式引入村落,让村落可以留住人才、发展经济,使村庄持续地兴盛发展下去。
传统村落保护首先要完成对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及研究,空间调研主要包括村落周边山水及生态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村落传统格局梳理,传统建筑特色分析,历史环境要素调查。
(1)村落周边山水景观及生态资源的调查
从山水形胜的视角,分析村落选址与山形水势的关系,对周边生态资源与生态敏感区进行分析,尤其要重视地势高差、河道走向、古道廊桥等与村落的关系。对村庄周围的生态环境及资源、特色物种也需要展开调查。
(2)村落传统格局梳理
空间格局:将村落作为整体,分析村庄的核心与外围,肌理关系,平面格局及高程分析,分析精神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区分与关联,分析氏族聚居的内部关系网络。
街巷格局:分析街道、巷弄、公共空间节点,对于风貌完整的历史街巷进行分级保护。
(3)传统建筑调查及特色分析
福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按照结构体系及建造时间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是传统木构民居建筑,坡屋顶、木梁架、夯土墙(裸墙或白粉墙);第二类是民国青砖建筑,平顶、砖混结构、青砖墙;第三类是就地取材的石建筑、混合结构石建筑,坡屋顶、混合结构、石材墙面,如鼓岭山地民居、平潭石头厝等。
传统木构建筑:主要特征为青瓦坡屋顶、木梁架、夯土墙(裸墙或白粉墙);此类建筑分布最广,大部分为民居类建筑,少数为官式建筑,建筑年代从明清到近代,如图3~图4所示。
图3 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传统民居局部
图4 永泰县丹云乡翠云村和城寨局部
青砖建筑:青砖建筑在台江区、仓山区较为集中,建造年代为近现代及建国后,主要类型包括近代烟台山片区的使领馆、住宅建筑,民国时的办公类建筑,三坊七巷、上下杭、苍霞等地段的商业建筑等;而红砖建筑多出现在福清、长乐等地,以民居建筑为主,数量多,外观精美,保留完好,如图5所示。
图5 仓山区螺洲镇洲尾村青砖民居
石材建筑:石材为就地取材,坡屋顶、混合结构、石材墙面,如图6~图7所示。
图6 福清市三山镇韩瑶村石头厝
图7 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传统石头民居
(4)历史环境要素调查
历史环境要素的调查包括:典型建筑风貌的调查与分析、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勘测与建档、古树名木的普查、巷道铺地、驳岸码头、围墙、牌坊、旗杆石等各类与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相关的环境要素,尤其注意各类遗址、遗迹的调查、记录与保护。
村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及评价(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文化遗产概述、山水格局特色、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传统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综述),保护要素体系及规划结构(各要素分级、分类及明确保护重点),村域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格局保护、风貌特征保护等),村庄空间保护(历史格局保护、历史街巷保护、传统风貌保护、视线通廊保护、标志性空间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保护内容、保护方式、弘扬发展),村庄展示及利用规划,实施策略及机制建议等,如图8所示。
图8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路线
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功能定位,村庄人口与用地规划,村庄公共设施提升规划,村庄风貌整治规划,村庄绿化景观提升规划,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规划,村庄综合防灾规划,村庄环境保护规划等。
特色规划: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村庄文化复兴策略,村庄旅游策划等。
近期行动规划:保护及建设资金年度安排计划,实施机制及责任主体,近期实施项目库等。
保护建筑是指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通过普查需要保护的各类建筑,保护建筑修缮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3.1.1现状勘察与测绘
对保护建筑的基础、墙身、楼(地)面、门窗及小木作、梁架、屋面、彩绘等各个部位现状残损程度、工艺做法、建筑构造的详尽调查与记录。对建筑的相关各类原始信息及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及时进行采集、测量、处理。
3.1.2综合价值评估
对建筑价值的高低、残损的轻重、独特性及代表性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确定保护建筑名录并明确保护要求。
3.1.3设计方案
由具备古建修复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其进行整体或局部的修复方案设计,并对修复方案进行施工图绘制,采用传统工艺、乡土材料,达到相应深度要求,并按程序报批。在传统建筑调查及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时代发展过程中叠加的历史信息,不轻易“抹去”或“统一”建筑风格,如图9所示。
图9 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具有特定时代标语的窗户板
一般性建筑指传统村落内风貌协调的各类建筑,作为村落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多、类型丰富,是村落风貌的主体,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及利用。一般性建筑的改造与提升包括增加侧窗有效采光面积,增加顶部采光,改善自然通风,建筑内部空间分配、使用功能提升,污水设施改造,建筑节能改造,消防安全改造等,如图10所示。
图10 永泰县梧桐镇芭蕉村建筑外观整治
福州属夏热冬暖地区,主要应对的是夏季高温,采用遮阳、隔热、通风等技术,减少西侧外墙的开窗面积,设置传统图案的窗楞、遮阳板等,以降低室温,减少空调等电能消耗。屋面可采用屋顶绿化,墙面可采取垂直绿化等生态化技术手段有效减少热交换;还可在西侧外墙外种植庭荫树木或搭棚架种植藤蔓植物,也可达到一定的隔热效果。
(1)村庄外围山水借景与利用
处理好村庄与外围山水环境的关系,对各类观景点、视线通廊、视域进行分析,对影响风貌的建筑分期整改,如图11所示。
图11 永泰县洑口乡山寨村村庄整体风貌
(2)村庄主入口空间节点整治
村庄入口处既是游客进村的主要地点,也是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地。一般需要建设村标石、牌坊、街亭等景观小品,结合村头公共空间环境美化与提升。
(3)村庄内部文化活动空间
村庄的核心文化空间经常位于宗祠、学校、村庄公共设施等附近,是村民日常聚集、休闲的重要文化空间,可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特色演出等。景观提升包括对周边建筑风貌进行整治,适当补种绿化,增加休闲座椅等设施。
(4)村落休闲游步道
将进出村落的古驿道、滨河休闲步道、村落中重要街巷进行串联,组织游线,对围墙、铺地进行风貌整治,保留原有铺地形式、夯土老墙等。鼓励沿线村民美化自家房前屋后的院落,种植各类花草植物、蔬菜、瓜果等,形成具有农村生活情趣的景观。
(1)保留历史遗存,并作为景观节点重点塑造
对各类历史环境要素尽量予以保存,尤其是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事件的场所和遗迹,可设置场景解说牌和安排导游进行讲解,如古井、古驳岸、拴马石、残墙、碑刻、房屋基础等。
(2)传统技法的保留
各类历史环境整治应尽量采用当地传统材料及工艺,各类驿道、铺地、山墙、围墙等应与整体风貌保护相协调,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永泰县洑口乡山寨村古驿道
图13 永泰县洑口乡山寨村的古驿道修复设计施工图
以乡土原生、养护简易为基本要求,体现经济性、文化性和乡土性。尽量选取当地原生(野生)树种、花草为绿化树种、花草,无需特殊养护还可以体现野趣。种植兼具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果树、花草,有利于提高村民种植及养护的积极性。利用街头空地或村宅前院架设棚架,种植藤萝类花草或农作物(豆类、瓜类、葡萄等),如图14~图15所示。
图14 永泰县嵩口镇采用本地石材及做法的路面铺装及围墙
图15 永泰县丹云乡丹云村道路绿化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在编制之前,应先行启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研究,整理全部历史文化保护要素,明晰文化与空间的联系,为保护规划提供支撑。保护规划应该涵盖物质遗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延续。通过村庄建设规划,明确村庄建设发展用地需求,提升公共设施及市政设施等,改善人居条件,提升景观,人口密集的村庄可以在村庄外部寻找合适的新村安置地块,解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在各项保护规划体系基础上,对村庄文化复兴与产业发展等开展特色规划,使村落在保护的基础上焕发生机。同时提出近期行动规划,列出保护及建设资金年度安排计划,明确实施机制及责任主体,提出近期实施项目库等,使保护及发展规划具备可实施性。
注释
①“螺江八咏”是指以“平波澄练、远屿堆蓝、螺渚春烟、龙津夜月、秋江渔唱、雪屋书檠、春潮带雨、野渡横舟”为题的诗歌,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吴厝、洲尾三村明清时期文人众多,民国时期编撰的镇志收录的以“螺江八咏”为题的诗歌就有20余篇。
图片来源
图1:福州市勘测院
图2: 清代画家王学丹绘
图3~图7,图9~图12,图14~图15 作者自摄
图8:作者自绘
图13:项目组绘制
参考文献
[1] 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胡燕,陈晟,曹玮,等.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01):10-13.
[3] 杨贵庆,蔡一凡.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和社会语义[J]. 上海城市规划,2016(04):9-16.
[4] 陈易,梁勇. 浙江省传统村落风貌控制的非建筑核心要素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16(04):29-34.
[5] 郑国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兼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编制[J]. 中国文化遗产, 2015(0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