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共同体模式与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多案例分析

2018-05-10 08:58臧红敏王伟光吉国秀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铁岭科研机构共同体

臧红敏,王伟光,吉国秀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持续动力,转型升级不仅是重塑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微观战略,更是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全局战略[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是激发不同类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主体的创新活力,通过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可以推动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撑区域转型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是不同类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主体创新合作共生关系建立与发展。面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的新需求新挑战,创新资源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配置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一种创新共同体组织模式,并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创新共同体模式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融合产业链上关联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聚集创新链上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知识创造主体,突破地理临近性、组织临近性及认知临近性等约束[2],市场导向的一种创新组织模式。在这种创新共同体中,不同主体既保存自身的功能,也在互动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职能、角色转换,形成一种超越合约关系的准研发合资公司,由于不同行业的内在属性和企业资源禀赋差异,尽管这种创新共同体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但是也变现出来一种收敛趋势:从内部、独立、线性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开放、网络、非线性的模式[3]。本文透过多案例分析,探寻这种模式背后创新主体之间资源配置与重组、聚集与整合机制,揭示创新共同体模式与区域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创新共同体模式演化分析及其他区域创新共同体模式构建提供一种思路。

1 多样化的创新共同体模式:基于东北地区的案例分析

1.1 分裂—共享模式

(1)分裂模式。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平机器”)是一家大型生产军用方舱国有企业,2004年,顺应国家军用技术转为民用趋势,拓展民用专用车市场,成立辽宁铁岭陆平专用车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陆平专用车”),主要经营加油车系列、食品运输车系列以及洒水车等环卫车系列[4]。陆平专用车借助母公司陆平机器50年军工专用车研发技术,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技术人才和军队专门研发团队人员优势,研发民用专用车系列,污泥抓斗车、牛奶运输车等多种车型成为行业标杆型产品。陆平专用车还将母公司军用方舱生产流水线理念引入民用专用车生产,实现了单班年产3000台的高效产能,油罐车系列在东北三省的占有率达到20%。

陆平机器基于市场需求,借助自身技术红利[5],分裂成立陆平专用车,获得技术规模经济。而陆平专用车通过军民技术流动转化,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多种型号产品,覆盖专用车细分市场。陆平机器分裂成立陆平专用车,本质上是将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重新配置,通过技术链延伸,实现横向产业规模经济。此类型创新共同体模式是国有企业将研发成果内部扩散,进行组织内部分裂,成立新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孵化器的功能,成为新技术研发及扩散地,而衍生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形成资源互通、技术共享双向互动模式,推进整条技术链优化。

(2)共享模式。辽宁中德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中德”)是一家生产阻燃耐火软电缆民营企业,成立于2009年,拥有强大技术研发优势,是东北地区特种电缆行业龙头企业[6]。2015年,辽宁中德为缓解市场订单压力及解决上游原材料质量及成本问题,牵头长飞光纤光缆沈阳分公司、辽宁中利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组建通信材料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成员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本地同质类生产企业等。联盟以辽宁中德为核心,将市场订单与上下游企业及本地同质类企业进行外部协作,提升上下游企业与本地同质类企业生产质量标准,并以联盟形式与原材料供应商谈判价格,共同进行市场推广以及招投标合作,提升区域产业认可度。

围绕通信材料产业联盟的关系网络,以辽宁中德为核心,上下游企业及其他同质类企业为辅助,借助市场化运作进行产业链分工,共享主体之间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提升创新效率。这种创新共同体模式中的每一个主体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组织,基于共同知识、组织相似性以及地理邻近性[7],通过契约式关系建立组织之间共享合作模式,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方式。联盟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不仅能够优化供应链结构,高效配置资源,也有助于提升产品品质。

1.2 平台协作模式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始建于1958年,是特色鲜明机器人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基地,拥有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省级实验室[8]。2000年4月,沈阳自动化所将机器人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由沈阳自动化所作为主发起人,联合沈阳火炬高新技术开发中心、辽宁科发实业公司、辽宁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4家企事业单位及王天然、张念哲、曲道奎、胡炳德4名自然人成立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机器人”)。成立后的新松机器人建立一个开放式多维立体的国家级、企业级和事业部级三个层面创新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承担国家机器人重大公关课题和创新项目;企业级技术创新平台承担公司战略产品研发;事业部级技术研发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项目研发[9],通过创新研发平台协作,沈阳自动化所研究攻克多项国家机器人重大公关课题,新松机器人多款产品及技术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沈阳自动化所利用其对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方面的研发优势,将技术成果向外扩散,创立衍生企业[10],并基于机器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建立平台协作模式,成为东北地区新兴机器人产业开辟者。在这种共同体模式中,科研机构在原有的组织模式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组织模式,建立衍生企业,转化为创业型科研机构[11],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企业角色。科研机构通过研发资源集聚带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研发资源以平台协作方式满足共性技术创新需求,体现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协同创新。

1.3 创新集群模式

辽宁省铁岭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铁岭橡胶研究院”)始建于1957年,是集混炼胶研发生产、橡胶制品研发设计生产、橡胶制品检测于一体的国有科研生产机构。2015年,铁岭橡胶研究院基于自身研发检测平台优势,联合铁岭助驰橡胶密封制品有限公司、铁岭天实机械有限公司、辽宁奇点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橡胶生产企业,成立集混炼胶及橡胶制品、节能电热板等研发设计、产品生产于一体铁岭橡胶科技型股份公司[12]。铁岭橡胶科技型股份公司以股权合作方式为主,通过统一销售、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定价,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并联合沈阳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提升“TXJ”(铁岭橡胶)品牌核心竞争力。铁岭橡胶科技型股份公司逐步引入铁岭市其他300多家橡胶制品企业,借助战略合伙人广州橡胶研究所强大营销优势,将外部订单分散给300多家橡胶企业生产,形成橡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产业创新集群。

铁岭橡胶产业创新集群以铁岭橡胶研究院为核心,联合橡胶领域优势企业以及高校,建立技术、资本整合型创新共同体,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创新链上游科研机构及创新连下游企业之间优势橡胶产品协同创新,提升橡胶产业创新集群竞争力。这种共同体模式在原有组织模式基础上,突破地理边界及组织边界[13],衍生出跨组织之间合作模式,属于紧密型的合作方式,不同创新主体以共生式创新为主,除承担自身功能外,还衍生其他功能及角色,推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共享,共担成本风险,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及价值链多方协同创新。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发现,创新共同体模式在参与主体、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产生效果及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分裂—共享模式强调企业成员参与,组织模式以组织内部分裂及组织间合作联盟为主,倾向于将某一技术链或某一产业资源共享协作,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在这过程中,创新主体企业除自身功能外,衍生其他功能,成为新技术研发部门及扩散地。平台协作模式则是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主,通过研发资源带动生产资源集聚,产生新的组织模式,共建新的企业,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链协同创新,科研机构转化为创业型科研机构。集群模式是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为参与主体,共建跨组织之间合作模式,通过主体间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互补共生,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及价值链多方协同,三方主体界限相互渗透,组成混合型组织。虽然不同创新共同体模式具有不同特点,但是都打破了创新主体之间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角色转化,除了完成自身功能外,还衍生其他参与者的功能、使命,形成了多功能特质(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创新共同体模式的比较

2 面向东北区域转型发展的创新共同体:三种主体结构

2.1 跨主体边界的创新共同体

上述四个案例都鲜明地展现出了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这些主体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兼而扮演其他参与者的角色、能力和作用。如沈阳自动化所、铁岭橡胶研究院除了发挥基础研究的职能外,还扮演企业的角色,利用自己研发成果组建新的公司;陆平机器、辽宁中德扮演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角色,将研发技术进行市场扩散,或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三重螺旋理论认为创新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是双向的,作用边界是模糊的。以往理论强调企业建立内设研发机构进行自行研发,创新驱动力来自于需求和科研的“双螺旋”,由于创新的外部性,整体创新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往往未处于最优水平[14]。从三重螺旋理论的角度看,产业部门、大学、政府都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并且产业部门、大学、政府之间产生“互动自反效应”,“互动”是通过三方互动,产生三方网络和混合型组织,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组织功能深化,扩展了产业领域。“自反”则是每一参与者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兼而扮演其他参与者的角色、能力和作用,比如美国硅谷打破了主体间功能的边界,形成了创新主体职能创新,大学承担企业角色,企业负责培养人才[15]。在三重螺旋模型中,每个主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资源顺畅流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开放性结构容易适应知识变迁,形成新组织、新结构,推动创新螺旋式上升。

三重螺旋模型阐释了大学、政府、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制度框架内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结合东北地区实际,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创新主体,然而现有的组织模式不能为三方自身进化和协同进化提供活动空间。因此,需要一个新型的组织模式,即创新共同体模式,综合三方的需求、利益和目标,进行跨界沟通联系。创新共同体模式是植根于参与成员之间互动关系模式[16],以共同目标为导向,以快速流动和充分共享创新资源及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为基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个行为主体突破地理临近、组织临近及认知临近约束,不断突破主体边界,强化双向互动,形成了紧密的网络化结构。这种创新共同体模式不同于以往产学研模式,主体之间界限清晰,互补干涉,而是主体边界不断变化渗透,在创新过程中既保存自身的功能,也在互动中形成混合型组织或是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职能、角色转换,如科研机构向企业角色转化,企业向研发部门转化等,体现了创新共同体模式自我组织不断演化过程。

2.2 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之间的主体结构

陆平专用车及辽宁中德案例体现了企业之间的主体结构转化,尤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作为“引擎”企业的网络核心地位[17],拥有核心技术并主导行业发展,通过不断研发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新技术,而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引擎”企业的供应商,拥有细分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创新共同体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有企业主导着上下游配套企业间的创新资源,通过向外的技术许可、技术转让、联合攻关、共建实体企业以及出售与剥离非核心业务等来实现价值创新,将技术、专利、知识以及创意外部化,促进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种模式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创新孵化空间、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知识,产品市场以及稳定的受过训练的人才流、商业信息、顾客基础,降低了民营企业协作成本,形成纵向延伸—横向协作创新链协同。地方国有企业与央企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式创新共同体,形成前沿技术导向型协同创新,转化为研发部门角色。民营企业通过产业联盟、技术合作协议、联合研发中心等形式,与其他相关联企业发挥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强化上下游供应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关联度[18],演化而成一种共生合作关系。

2.3 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主体结构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案例表明,科研院所主体结构转化,高校及科研院所是创新活动中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核心力量[19]。基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优势,将创新成果产业化,或创立衍生企业,或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联合创立实体,共享利润,共担风险;或依托相关科研项目和资金,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组织,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科研机构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衍生其他参与者的角色、能力和作用,把自身发展成为企业所需的重要创新源或新兴产业开辟者[20]。

2.4 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主体结构

铁岭橡胶产业创新集群案例体现了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主体结构转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边界不断变化,建立了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三方协同体系[21],共享创新资源,共担成本风险,形成合作型研究机构或行业性、区域性创新集群。

按照不同类型主体结构,创新共同体模式产生条件、表现形式及实现目标不同。国有企业中心型结构强调国有企业拥有主导产业核心技术,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主体结构强调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优势,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主体机构强调创新资源互补性。创新主体边界不断渗透融合,形成技术许可、产业联盟、共建企业、区域创新集群等不同表现形式,推动产业链上合作共生关系,成为新兴产业开辟者,以及产业链、创新链及价值链耦合的创新网络(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主体结构比较

伴随着三种不同类型的主体结构转化,形成了东北地区多元利益创新共同体,推动能力、技术、知识、组织等创新资源共享,带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充分互动协同的网络化结构[22],打造共生合作的局面,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创新性发展。

3 结论与启示

多案例比较分析表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或者企业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因素影响,而是基于企业形成的创新体系或是不同创新组织方式。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技术创新关系形式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但是也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即几乎都是围绕某个共同创新目标或依托于某一大型企业,或围绕某个核心部门,形成各有特色、具有活力的创新组织方式。这种创新组织方式的存在,有助于打破东北地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知识、技术、人才流动壁垒,推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知识、信息与技能的共享,提升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自我调节、自我优化与功能完善能力,发挥了创新合力。多元利益主体形成的创新共同体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助力新兴产业发展,东北地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这种转型发展的一种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丁明磊,陈宝明.广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发引领转型发展的启示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133-137+157.

[2]党兴华,弓志刚.多维邻近性对跨区域技术创新合作的影响——基于中国共同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31(10):1590-1600.

[3]王珍珍,甘雨娇.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美、德、日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17(7):153-160.

[4]铁岭陆平专用汽车企业简介[EB/OL].http://www.lpjq.com/zycweb/ZycGylp.asp.

[5]冯荣凯,尹博,侯军利.国有企业技术红利现象消失了吗?——基于上市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12):48-54.

[6]辽宁中德电缆有限公司简介[EB/OL].http://www.liaoningzd.com/gsjj.asp.

[7]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2):247- 264.

[8]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构简介[EB/OL].http://www.sia.cas.cn/gkjj/jgjj/.

[9]刘大毅.新松机器人公司每年超三成产值来自新产品[N/OL].(2014-08-30).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4/08/30/012711730.shtml.

[10]IRWIN D A,KLENOW P J.Sematech:purpose and performanc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6,93(23):12739-12742.

[11]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3,32(11):49-57.

[12]铁岭橡胶科技型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N/OL].(2015-04-17).http://www.ddbrubber.com/ Article/2015n4y17r98.html.

[13]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61-1770.

[14]蒋德嵩.拥抱创新3.0[N].哈佛商业评论,2013,1(5).

[15]LOET Leydesdoff,MARTIN Meyer.Triple helix indicators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6(35):154-176.

[16]LYNN L H,REDDY N M,ARAM J D.Linking technologyand institutions: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framework[J].Research policy,1996,25(1):91-106.

[17]胡曙虹,黄丽,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构的实践——基于三螺旋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以硅谷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6(3):21-28.

[18]余维臻,李文杰.核心资源、协同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 (6):94-101.

[19]王峥,龚轶.创新共同体:概念、框架与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8,36(1):140-148+175.

[20]齐亚伟.区域创新环境对三大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4):41.

[21]李振华,闰娜娜,谭庆美.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7):92-98.

[22]舒欢.“互联网+”时代核心技术群协同创新的综合动因与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16(6):96-100.

猜你喜欢
铁岭科研机构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铁岭雷锋纪念馆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逆行者的武汉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铁岭境内辽代州城设立的环境依据研究
铁岭青铜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