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慧
摘要:基于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及创新社会的背景,分析了当前大学物理实验面临的仪器集成化、智能化程度逐渐提高,课时逐渐减少及学生素质下滑等问题,提出了以准确定位大学物理实验为根据,及时应对新问题的具体措施,真正发挥大学物理实验的基础性功能。
关键词:基础课程;课程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79-02
一、前言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分析问题及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学生素质的不断变化等实际情况的出现,大学物理实验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尤其是在当前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处理好大学物理实验面对的新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二、当前大学物理实验面临的新问题
很多老师都对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指出的大学物理实验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团队及教学方法与学生脱节;二是仪器陈旧、配套跟不上;三是学生学习动机及态度不够端正。但每个高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其面对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面临的新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仪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实验室仪器的不断更新,大学物理实验仪器也更加先进。特别是随着传感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实验仪器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相应地,实验也变得更加简单了,但学生可以动手的部分也大大减少了,从而使得学生完成某个实验仅仅需要拨动几个开关或按钮,但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学到的东西并不多,以致很多学生有“做实验是在浪费时间”、“这个实验没有必要开”等想法出现,而这些想法对我们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始或者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2.随着大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必须为专业课让位,从而导致课时极大地缩短。这个问题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说其是新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物理实验课时是在持续减少,这个过程仍然会持续下去。教师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是不现实的,这也导致了物理实验在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形式。因为学生的每项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多个实验的实际操作来实现,而课时的缩短,就使得教师必须缩减实验的数量,也就导致了学生花了时间上课了,但实际上也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这种情况不仅是在大学物理实验上出现,很多专业课程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以前120学时、80学时才能学完的课程,现在要求36个学时学完,我想问的是,学生最后能学到什么?
3.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的素质大幅滑坡。由于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高考录取比例也随之不断升高,以致入学新生的素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6级学生较2015级学生的素质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学生素质下滑,也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不动手,课后不处理数据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乃至其他学科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及质量的主要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原则
如何去面对及解决这些情况,更好地发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切切实实地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大学物理实验进行准确定位,对实验内容、教学对象进行渗入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准确定位课程性质,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内容。首先,实验教师必须明确大学物理实验不是专业实验,更不能向专业实验发展,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书写报告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突出大学物理实验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物理实验课时的大幅缩减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必须在较少的课时内,充分挖掘每个实验的功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特别是基础性实验,让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就能学到一些新本领,学到新知识。
大学物理实验主要分为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及工具的使用、数据的处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内容应该更注重基础实验的重要性,加大基础性实验的占比,用基础实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常用数据处理方式、方法的处理及实验的撰写等方面能力。目前,很多中学都配备了仪器较为齐全的实验室,很多普通实验仪器及工具都可以很熟练地使用,在此情况下,大学物理实验再开展这些内容的实验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因此,我们必须删减一些与高中实验相重复的实验内容。但同时,我们必须避免开始一些偏离物理实验范畴的新实验。例如,目前很多高校倾向于开始和专业相关的新实验,但这些实验已经脱离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范围,甚至可以归为专业实验,这些实验难度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不相符,从而导致了较差的教学效果。以致很多学生在实验课程结束以后,根本不知道自己从中学会了什么,反而有“认为大学物理实验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没有开设的必要”等情况的出现。
2.准确定位学生情况,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针对当前大部分的高校,特别是民办院校面临的新招收学生的素质逐年下滑的客观情况,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素质的变化,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走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实验原理的讲解中,对一些较难的原理实行精简或者变换方式进行讲解,争取用通俗且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所要做的实验的原理及内容,而对一些原理简单的实验,则对其原理部分进行拓展,并联系其在生活或者生产中的应用,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根据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氛围也非常好。但在基本仪器及操作和数据的记录方面,笔者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及要求来,逐渐形成规范,让这种素养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去。特别是对实验数据处理环节出现的每个问题,及時予以纠正和指导,让他们真正领会到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实验仪器采购去集成化、智能化。当前高校大学物理实验室采购的实验仪器,其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印象就是“傻瓜式”的操作。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物理实验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的基本素养,集成化和智能化剥夺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导致学生沦为了数据的记录员,根本达不到提高各项能力的目的。为此,笔者建议,在仪器采购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采购或者定制一些集成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实验仪器,让学生能够在查阅资料等基础上,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全盘否定实验仪器的集成化及智能化。例如,我们做自由落地或者单摆实验,学生采用秒表计时费时费力,且精度不高,而采用光电门作为计时工具,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点。大学物理实验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实验维修人员及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每个实验,及时采用一些新技术、新部件对经典实验进行技术提升,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科技性,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设备,开发新的实验内容。
四、结论
在大学课程改革及创新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将会面临更多、更加复杂的问题,物理教师必须准确认识大学物理实验所处的位置,积极应对及适应这种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郝兰众,刘云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1,(28):219.
[2]贺梦冬.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中):255.
[3]车晓芳.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9(3):117-120.
[4]张宁.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