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学生成长的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018-05-09 10:56孙跃东李臣学郝润科宇振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孙跃东 李臣学 郝润科 宇振盛

摘要:结合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介绍了高校创新創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出构建“基于学生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实行“五个结合”,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跨学科、跨年级合作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活动的运行机制等。

关键词:创新创业;平台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69-02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制高点,创新创业教育何去何从,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如何做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对首创精神的激发塑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本文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手,按照构建创新创业“基于学生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规划,配备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指导学生得力的指导教师团队,并树立教师“甘于奉献”的精神,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五个结合”,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工科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动手能力的重要部分,应建立循序渐进实践训练体系,使学生将设计思想与真实应用相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其对所在行业的认识,增强学习成就感。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学科基础实验与提高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教学中,除了设置有利于对核心理论知识有更深理解的基础实验项目外,还应增设扩展要求和选做实验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的需要,为优秀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和发挥空间。

软件仿真与硬件实物相结合。工科教学中虚拟仿真软件被广泛应用,可以依据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懂硬件也要懂软件,除了熟练地用常规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外,也能用仿真平台进行理论分析。

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每个专业都有专业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创新创业环节中,教学团队注重学生实验方法的规范和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同时注重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与科研前沿、工程实践、社会应用和社会热点密切结合。

课内实验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践教学除实验教学外,每个专业学生都要参加本专业竞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实际科研活动中,建立起系统、全面和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把正在研究和实施的科研项目提炼成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内容,或供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时选用,或让学生组成梯队式团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实地接触工程实际。

二、优化教学知识点,将创新创业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让学生在较大课程压力、有限学习时间条件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如何协调创新创业活动中涉及的不同课程的内容学习,特别是学生尚未学习的内容的使用?

因此,对传统教学知识点的优化整合、将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就显得非常迫切。以机械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为例,其是一门机械工程专业必备基础课,课程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针对此类课程,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图学课程”理论教学体系,重新审视、构建和统一图学课程的目标,导入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将课程原有孤立的课外学科竞赛深度融合到整个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中。依据“先感性认知,再理性学习,最后综合实践”的思路,扩充课内、课外实践环节到组织校内学科竞赛、参加校外竞赛,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习可以涉及校内外实地参观、工程常识认知、手工制作、实体测绘、三维建模、工程化图纸表达、样件的加工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学科竞赛平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通过融合、梳理和整合学科竞赛平台,形成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的层次化实践教学运行流程,师生将学科竞赛的要求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适应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以及内容与知识的动态性。

三、规划创新团队架构,实现创新创业在平台下跨学科、跨年级合作

调查发现,创新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三,学生到大四时参与创新创业的比例急剧下降,原因是同学面临出国、考研、就业等问题,但从知识结构及能力来看,大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最完备、经验最丰富,他们的退出是对创新创业活动出成果、出创意、出灵感的一个很大损失。

大一入学之际,即通过创新创业入门引导、科技创新社团、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宣传,在大二、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大四年级及部分研究生同学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来对整个创新创业小组的活动起到咨询、引导功能。经过几年发展,就可以建立起搭配合理的跨学科、跨年级的学生创新团队,四个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了他们的创新创业中。跨学科、跨年级团队的组建架构有效地发挥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性,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学生毕业、项目没人”的不利局面,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成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四、整体规划、平台管理,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运行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因素比较多,如何集中资源,从理念、制度、操作等多个层面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活动体系和运作机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特色,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1.根据学科特色,建立学生自主实验平台。打破专业和课程界线,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出发,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的数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和自主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开放实验室管理,建立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并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和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独立实验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培养,为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各类学科大赛打下基础。

2.以科技社团为依托,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利用科协和创新创业社团,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应有参加科技社团活动的经历。以学生科技社团为依托,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承担并打造校内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大赛品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并为各类国家级和市级竞赛选拔人才。

3.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及学分认定运行机制。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专业教学平台管理,实施“创新创业大作业”和“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强化创新创业训练的实践导向和成果导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使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执行过程记录册》作为成长记录,在管理制度中,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一定成果及表现优秀者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同时记录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资助项目、获取各种技能认证、开放实验室时数及实验项目的报告、实物情况等。

五、结束语

经过近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学生在全国或市级学科竞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每年都在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了学校“递进式培养、平台化管理、平台化运行”模式已经初见成效。相信在“基于学生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模式的“集聚效应”下,在指导教师团队的“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甘于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定能够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 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

[2]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区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