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法灸法学》理论渊流的研究型教学探索

2018-05-09 10:56兰蕾陈洪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兰蕾 陈洪沛

摘要: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历,进行《刺法灸法学》理论课程中刺灸法发展渊流的教学探索,分析有效开展理论渊流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与中医教学同道进行探讨。

关键词:《刺法灸法学》;历史渊流;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40-02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这门课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这门课程丰富而神秘的风采。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临床中各种针具技术的操作方法,熟悉和了解古今各种针灸技术方法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从内容上、技能上来讲,刺法灸法学是理论与实践相教相长的一门课程,实践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升华与发展。然而,当前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学多采用“定式思维”,即用凝固、既定方式学习概念、理论和方法,重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容易造成技不得法或是不加辨别地盲目认可。因此,刺法灸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继承与创新并重,积极推动刺法灸法学理论渊流的研究型教学十分必要。

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传授式教学来说的,传授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传承知识为重点,而研究型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与教研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学习、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当前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

目前本科教学使用的《刺法灸法学》教材大都简化了刺灸法的理论渊流部分,侧重于技法的具体操作,这不利于本科学生的理论传承,也势必影响到刺灸理论的发展。其中,灸法的发展渊流部分尤其简略,导致学生只会操作,不知所以然,也不知还有书本外的其他灸法。因此,笔者以灸法发展渊流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以期能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刺法灸法学》中“灸法历史发展”部分为设计主体。

1.教学目标。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熟悉灸法的发展历史,掌握我国唐宋时期重要著作及理论思想。

2.教学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灸法的历史发展趋势,另一块是灸法在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代表性医家、著作。

3.教学对象。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学生。

4.教学方法。(1)教学引入设计。教学开始,抛出同学们对灸法的常见误区问题,说明学习灸法历史发展的意义,激起学生对于古籍学习的兴趣。常见误区问题如下:灸法是针刺的补充,可有可无?灸法作用只补不泻?急症不可用灸法救治?热证不宜用灸法?(2)重点讲授设计。通过学习灸法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代表性医家与著作,引导学生从历史、客观的角度审视灸法的兴衰史。灸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金元明,衰落于清。由于材料易得,操作简便易学,灸法一度成为古代劳苦大众防病治病的首选,如《左传·成公十年》篇中就有“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唐《外台秘要》针灸治疗多以灸法为主等。对照刺法的发展史,提示学生注意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发展特点的历史背景:生产力不断发展,金属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使得针具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针刺疗法随之日益普及;此时灸法的发展则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但这不能作为质疑灸法临床应用价值的证据支持,而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灸法的发展趋势,从而才能正确看待现代灸法应用的日益盛行。与此同时,以灸法为例,组织学生15人为一组,总结针灸古籍的学习方法。如探索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浩瀚古籍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灸法的分类应用是否仅限于教材所列之项以及如何寻找答案等,培养学生自主动脑、独立动手的思辨能力。学生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其发言进行点评,并提供古籍学习的快速方法——通过检索某种疗法的发展历史中代表性著作与医家观点,以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课外学习能力。(3)概括与总结。通过要点概括的讲授方法,启发学生客观对待灸法应用中存在的争议,鼓励学生从古籍与临床实践中寻求答案。学生学习完灸法的理论知识,经历过实践技能培训和临床见习,往往会不由自主产生课堂一开始就提到的误区认识。教师在介绍灸法的历史发展时,分别开展更小单位专题发展渊流的梳理,如灸法的热证治疗发展历史、灸法的急症治疗发展历史等,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知,客观判断灸法应用的适应证与禁忌症,使其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人莫若未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虽以教师为主,但实则引导学生自学自思。针对当今中医学子古籍涉猎不足的现象,这也不失为积极举措。

二、教学总结

在灸法章节的讲授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就学生而言:一方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的主体逐渐倾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从“满堂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和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模式逐渐由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趋向开放、发散的思维模式,文献查阅能力增强,信息处理、分析综合与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渐培养了科学研究的习惯。

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目的,加深他们的期待,使其不再仅仅是为了学分、为了了解如何操作针灸技法,而是较为清晰地认识了本专业,认为针灸的学习确实有意义,能为社会、为家庭、为健康带来福祉,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门学科。

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流式学习,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得知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之处,通过对不足的改进及对优势的发扬,使教师的授课能力得以更快速地提高。加之,在这种交流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对灸法的不同误区,采取相应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PPT一用就是几年的旧习,具体教学针对每届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变化。在以往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导致教师主动进步的外部动力相对变少。采用此种研究性教学,教师也可在学生的提问及翻阅资料中得到更大的进步。

总之,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文献查阅能力以及信息处理、分析综合与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思考

当然,研究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教学形式耗时过长,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仓促;学生前期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面狭窄,教师问题设置过难,教师与学生互动较难等。因此,除了在课程教学中贯彻研究型教学理念、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讲授相关专业课程,还可以尝试编写研究型教学的教材,以推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林红.针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2(2):45-46.

[3]胡幼平,金榮疆,杨运宽,等.《刺法灸法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版,2004,6(2):48.

[4]胡幼平,金荣疆,杨运宽,等.《刺法灸法学》考核标准改革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版,2005,7(2):53.

[5]曹晶晶.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2-13.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传统教学到研究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