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辉 王康
摘要:新常态下,双创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我国双创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发展和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改革路径,以提高双创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常态;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03C-0091-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可持续发展愈发依赖创新创业型的科学和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高校不仅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如何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使高等教育事业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迎接机遇和挑战,政府部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指导高校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我国高校双创教育迎来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双创教育的发展
双创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和创业。创新最早于1912年由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20世纪70年代创新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兴起。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为MBA学生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开创了大学创业教育先河。[1]1970年在普渡大学召开“美国第一次创业学术会议”,初次论证了高校在创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样描述,“创业即是开创新的事业,需要创造新的生产经营模式”。[2]可见,创新与创业在本质上具有内部一致性,因此,国外通常将其视为一体。
国内的双创教育则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之后,我国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双创教育的探索,2002年教育部正式確立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双创教育正式进入实践阶段。[3][4]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此后,“创新创业”这一关键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和政府文件中。2015年3月和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为鼓励开展双创活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提出要支持大学生进行双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4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双创的风潮。[5]
二、双创教育的现状
二十多年的双创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双创人才、引领双创文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双创教育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双创意识理念有待提升
创新和创业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创新是发现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价值成果化的过程。我国加强双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民族创造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很多高校没有领悟双创的真正内涵。在教学活动中,双创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是被动接受学校管理和教育,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此外,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双创对应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接触双创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论和技术上的困难,在盲目的学习和被动的应试过程中,学生的双创能力并没有提高。虽然部分学生本身具备双创意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以及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其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在就业工作中,双创教育被定位于主要是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实际效果上,高校加强双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矛盾,但以就业为导向性的双创教育理念无法长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并且这种教育理念在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不利于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更无法为高校双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此,当前的双创教育理念亟需更新。
(二)双创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和方式。[6]教学方面,当前高校双创教育以基础理论、政策剖析以及行业优势介绍等为主,还会定期举办创业大赛、科学实验竞赛等双创相关赛事。虽然内容充实,但是对于创业具体实施流程以及经历的分享却少有涉及,也鲜有将学生获得奖项的计划方案落实到实践当中。所以,学生对于双创活动的体会以及具体工作的锻炼非常欠缺,双创能力的培养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状态。课程方面,高校普遍采用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双创教育,由于没有分级化课程设计,教育过程中涉及的一些企业管理和经济类的知识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使得大部分教学活动只能在高年级学生当中展开,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双创思维的启蒙教育以及不同年级双创能力培养上的衔接,不利于双创教育健康可持续进行。
当前双创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严重制约了其教育效果,多数高校从事双创教育方面工作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据《高校普及类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调研报告》数据显示:68.1%的创业课程教师由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专业授课教师占38.7%,外聘创业导师占29.7%。因此,目前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或专业教师组成。在引进人才时,主要考虑专业布局、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本没有考虑到双创教育的迫切需求。国内高校配备的双创教师基本是转型而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学术水平的提升,大多缺乏实际创业的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更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单靠教材上的基本概念照本宣科无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双创的内涵,也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热情。这样的师资配备,不仅影响到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而且还影响教师的信任度。
双创大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逐渐受到重视,但是教学工作仍然缺乏科学体系的支撑。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对双创教育的相关概念展开研究,并提出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双创教育体系,但是很多高校没有准确把握双创教育的内涵[7],当前的教育模式功利化倾向明显、形式主义严重、拔苗助长泛滥,从而仅有双创的冲刺、突击式培养。在利好政策的驱使下,一些学生开网店、开淘宝、做兼职,甚至有高校出现大批学生休学创业,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除了意识上的缺失,更多的是因为缺少健全的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创业活动。[8]创新和创业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双创背景下,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这种粗放泛化的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调动一批学生双创的热情,但是没有健全的教育体系指引,学生很可能走、向错误的极端。对此,国内高校亟需完善双创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
三、双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刚刚闭幕的“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补足培养短板、汇聚培养合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10]。高校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1]。双创教育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式培养,而是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教育革命,必须通过系统化的改革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双创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是需要提升培养理念与文化氛围,增加育人平台的有效供给;二是需要完善课程设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序对接;三是需要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
(一)营造双创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育的过程具有双边性,双创教育的推进需要高校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学生在活动中百花齐放。高校要加强各类双创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以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助推各项双创教育工作朝着成功方向不断迈进。第一,更新双创教育理念,同步推进双创教育。创业基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高校应当认识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鼓励创业和组织创业相关教学的同时,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以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体化。第二,明确双创培养目标,优化“双创型”人才的工作导向。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应认真落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安排的重要参考。第三,加强双创的宣传工作,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利用新媒体,以线上线下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政府和学校在双创上的政策措施,宣传大学生双创的成功典型,并邀请这些成功者来校分享双创历程,调动大学生双创的积极性。
(二)完善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
开展双创教育,首先要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学生各阶段不同的培养任务、发展需求,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分级、有重点的设计教学计划,实现“分级引导”,培育学生成才,促进学生成功,如图1所示。第一,启蒙级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大一年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通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双创,培养浓厚的双创兴趣。学校层面,开设双创相关课程,促进学生理解双创的基本内涵以及双创活动的基本原理;学院层面,定期举办双创讲座,通过校内、校外专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市场行情的分析,创新创业经验的分享,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双创精神,激发学生双创愿望。第二,培育级双创教育。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专业性的定向训练,引导学生参与和设计双创项目,建立坚定的创新创业信念。学校层面,开放科研平台,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走进实验室、接触双创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开展双创赛事和创业训练,以竞赛带领学生体验双创,并以创业训练强化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学院层面,依托校企协同机制,企业与学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学院特色和市场需求,个性化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第三,孵化级双创教育。大四或研究生阶段,重点强化对从事双创项目学生及其团队的指导和扶持,帮助其实现双创项目的推广和运营。学校层面,设立专项基金以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启动扫清障碍;学院层面,为具备专业特色的双创项目团队配备相对应的指导老师,实行针对性的辅导,覆盖项目设计、创办、运营的全过程,多方面推进项目孵化。
(三)构建双创教育的培养体系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双创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围绕教师双创水平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锻炼提升。加强对非科班出身的双创教师的专业培训,如组织教师跨区域、高校、学科参与双创活动,选派教师赴企业锻炼等,让教师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具体实施过程,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双创水平。第二,人才引进。聘请拥有创业背景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校友、企业家指导学生参与双创活动,引进从事创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卓越班级、菁英班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人才。第三,健全评估。高校除了做好教师能力提升以及人才引进工作,还需要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应当定期开展教工职能竞赛和问卷交流,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常态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教育模式粗放泛化的現状,高校应积极创建科学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地推进双创教育。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组建有力的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的双创教育工作;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双创指导中心、协同育人中心,结合专业特色指导学生进行双创活动;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经济支持;成立监管部门,对各级单位的双创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监管,保证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改革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双创人才质量和双创活动成果。量化创新程度,以创新指数评价学生的成果,逐步淘汰重记忆、看分数的传统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机会及敢于实践的能力。优化考核内容,减少对固定内容的检查,逐步增加主观题型的分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学科知识点;改进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创新纳入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学生的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楠.关于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
[2]杨宗仁,许鹏奎.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辨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3]王占仁.试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对创业教育的助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
[4]杨庆华,徐玉成.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和功能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张铭慎,刘泉红.“双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J].中国经贸导刊,2015(31).
[6]陈宇飞,杨柳,张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8).
[7]曾雪松,孙君菊.对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8]崔益虎,刘运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与改革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5).
[10]陈骏.“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J].成才之路,2016(28).
责任编辑:曹鸿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