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咸山”的由来与解读探析

2018-05-09 11:14贺宇宁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满语白山古汉语

最近,拜读了一本叫作《中国长白山文化》大书,其理论主调似乎在强调“长白山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为此,该书一开篇即从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不咸山”说起,认为“不咸”二字出自于古汉语和《易经》。

“不咸山”的赋名,出自于古汉语和《易经》吗?

长白山古称“不咸山”,最早见诸《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不咸山”之名又见于《晋书·肃慎氏传》:“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扶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豆漫汗国,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迄今,对“不咸山”这一称谓,有言其为蒙语“布尔干”的化音,有说是满语“百罗聂·显乾”音译的缩称。但多数学者认为“不咸”是满语,意为“白色”;不咸山,即白山。

“不咸”是满语,有不可挪移的硬证:

一、“不咸”一词,找不到“大泽”的含义,推演其指天池,并无依据

“不咸”之为“大泽”一解,是从哪里来的呢?编撰者采用的是“拆字法”,将“不咸”这一固定词组拆分为“不”和“咸”二字分头训诂。汉字一字多义是普遍现象。“不”有十几种含义;“咸”亦有四五种含义。编撰者只取所需,从古汉语中发现“不”通“大”;从《易·咸》卦中发现“咸”指“湖泽”,于是结论“不咸”是“大泽”,于是联想到天池也是“大泽”,所以“不咸”就是指天池——在形式逻辑上好像无懈可击,实际上不着边际,因为形式逻辑的“三要素”中,“概念”是第一元素,既然“不咸”這一概念没有“大泽”的含义,跟白头山天池就不搭界、不贴边。

考证一个地名的由来,不能靠联想和嫁接。联想和嫁接能催生民间传说故事,很难产生社科结论。

二、“不咸”有时记为“背仙”,满语神歌中有不可挪移的硬证

《山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神话地理专著,十八卷,三万一千余字,分《山经》和《海经》,片段地记载着早期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地理、历史、神话、宗教、动植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传为大禹、伯夷所著,后人考证,《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经秦汉又有增删,不是出自一二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一地。所记上古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断首、鲧腹生禹等,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所记会稽山、王屋山、涇水、渭水、巴国、肃慎国、朝鲜、倭国、苗民、鹦鹉、猩猩、鲤鱼、鳝鱼、芍药、松柏、桃、柳等等名称,以及不咸山之名,一直为后人所用。但因材料来自四面八方,提供见闻的人处于不同方域,来源广博,记述繁杂,歧见多多。《大荒北经》所记“有山名曰不咸”,是指“肃慎氏之国”中有一座山,它的名字叫不咸山。出怪鸟奇虫。说明此前早有此山名。如果说是某位中原的“先贤”坐在亭子间里,依据古汉语或“易经八卦”给这座山以“不咸”的命名,就不会出现“有山名曰”,更何况蜚蛭、四翼、琴虫的记载。《晋书·肃慎氏传》,不仅记明原住民的边远四至,还记述了他们交通、居住、食品、婚俗、葬俗、蓄猪等习俗,连臣服中原的信物——楛矢石砮的出处、用途都说的清清楚楚。这同样是汉人“先贤”无法在“亭子间”编造出来的。可见,此山的赋名权,理所当然应该归属于肃慎人,而不会是千里之外的中原“先贤”。中原的“先贤”只是依据听闻如实地记录下来载于典籍而已。

肃慎,是靺鞨、勿吉、女真、满族这一族系的先世,这个族系居住区主要在今辽吉黑三省东部,后人称为“东省”地方,也就是长白山区。这个族系的语言古今一脉相承。“不咸”,有时记作“背仙”,是满语中一个固定词组,切音为“珊”,汉译“白色”。“不咸山”,即白山。冬被雪,夏披浮石,望之皆白,故称白山。

上世纪80年代,著名满学家富育光先生在吉林省永吉县韩屯采访大萨满赵兴亚,赵兴亚唱了自己家族世代传流的满语《长白山神歌》,其中有一首《打猎祭背仙》,歌曰:

“哀札林危\秃勒滚德\比干渥车沙音阿林\艾合代凡三德音\恩格勒莫不克达林\背仙玛发吉哈里\年其亚鲁背\沃林奢刻\沃罗力街非德喜奢刻\注勒利街非。”

神歌大意是,(我们)打猎白头山,以虔诚的心设下野祭祭坛,摆上花卉、供品和酒,敬请山神白山玛发领悟我们的虔诚。其中“背仙玛发”的“背仙”,是“不咸”的异记,山神白山爷爷之意;“渥车沙音阿林”是“乌珠珊延阿林”的异写,汉译为白头山。此间的“背仙”和“渥车沙音阿林”,都是满语,这是不可挪移的硬证,怎么可以轻率地宣布“不咸”不是满语呢?

三、“不咸山”的称谓出现时,天池是否形成尚待考研

天池一名,最早见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内大臣武穆纳给康熙皇帝的《奏折》:“山高约有百里,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池畔无草。”此前未见史料有关天池的明确记载。虽说白头山天池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呈现今天碧波荡漾的面貌,尚不足千年。

据中外学者推测,长白山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026年(亦有人说发生在1199-1201年),被认为是两千年来全球最大的一次喷发事件,喷发的火山灰不少于100万立方米,仅次于历史上最大的坦博拉火山喷发,称得上世界一级的喷发。白头山锥型山体、火山口湖、三江的流向,由此而定型。此次喷发距今约990年。当此之时,肃慎人已赋名“不咸山”至少1600年之久,那时候怕是白头山巅还没有形成“大泽”,不具备因山有“大泽”而赋名“不咸山”的可能性。

近年,阿汝汗先生从《蒙古秘史》里挖掘出部落联盟大博(萨满)白衣仙人在长白山活动的线索,为抚松大祭坛的两座巨型“敖包”的存在,提供了新思路,应该说这是对长白山文化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山海经·大荒北经.见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晋书·四夷传·肃慎氏.见二十五史《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张福有.中国长白山文化·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作者简介:贺宇宁(1996—),男,山西朔州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猜你喜欢
满语白山古汉语
满语角
满语位置格的用法
满语劲格的用法等
满语属格的用法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凶器哪儿去了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