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的人生四境界

2018-05-09 11:14刘慧竹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启迪哲学

摘 要:冯友兰老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这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在哲学的视角下分析解读人生四境界,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人生四境界;哲学;启迪

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佛家流行“人生三境界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王国维先生也将人生分为三大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冯老先生没有将人生分为三大境界,而是选择将人生分为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老先生是一位哲学大师,他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地反复的思想”[1]他的一些观点包含着哲学的意蕴,他的人生四境界说也不例外,我们需要认真研读,找出人生四境界所体现的哲学观点,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自然境界与哲学

冯老先生在阐释自然境界之前,首先对“觉解”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人在做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2]。自然境界主要是指人只是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来看,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主要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即运用静止、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觉解的主体是人,人又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看到了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处于自然境界的人没有觉解,只看到了相对静止没有看到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自然境界中出现的“风俗习惯”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说明处于自然境界的人认识到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但“人无觉解”没有认识到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处于自然境界的人认识到实践的主体是人,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没有认识到认识发展的总趋势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只能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没有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则没有看到世界是普遍发展的。“人只能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没有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身处自然境界的人没有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总体来说,自然境界是人生中最低层次的境界,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不太理解,认为没有意义。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从而进入到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

二、功利境界与哲学

比自然境界高一个层次的境界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主要是指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动机利己,后果利人”说明万事万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动机有利于自己”表明了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人们所做的事,动机利己,后果利人”体现出: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人类社会,实践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后果和动机的差异太大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动机利己,后果利人”表明身处功利境界中的人并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没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没有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他们的觉解程度要高于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但是低于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人们学会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成为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中的人。

三、道德境界与哲学

道德境界比功利境界高,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的觉解程度高于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但是低于处于天地境界中的人。道德境界主要是指人了解到社会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3]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重,不考虑自身的利益。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人们要努力成为的人,也就是成为贤人。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人们要积极的参加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奉献社会。

四、天地境界与哲学

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处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他们的觉解程度最高。处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他们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们认为自己不仅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们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了这种觉解,他们就会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的价值。天地境界在哲学中所体现的观点是矛盾的同一性,人和天地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天地境界中的人即宇宙中的人,是人们要努力成为的人,也就是成为圣人。人们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包含的广阔的世界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科学的态度和人类解放的情怀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发展的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策略和政策,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五、四境界说的当代启示

我们不能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我们要努力使自己进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使自己成为于社会、宇宙有用的人。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发展的,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青年要关注变化着的实际,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突破、超越,积累知识、经验,要有灵感、顿悟,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不能因为四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就把世界的本源当成意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并非人或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規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抛弃“人是世界主宰”的错误认识。我们要认识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破坏,出现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遭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整个地球是一个系统,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社会也会失衡。当前中国已经认识到系统整体性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社会大系统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因而相应地把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推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境界说强调“觉解”,而“觉解”的主体是人,也就是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社会财富。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冯老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相通之处。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比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粮食短缺、能源短缺、金融危机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为当代人着想,也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天地境界”,有着大的宇宙观,不仅为自己国家的人民努力奋斗,而且为人类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每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成为“天地境界”中的人,为整个人类的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超越狭隘的民族视野,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问题。从世界历史发展几百年的经验看,凡是符合和代表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潮流的,就是具有先进性的东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世界历史既以世界性普遍交往为实际内容,也规定了普遍交往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就是人们在世界性交往中逐渐从狭隘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个人解脱出来,日益转变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进程,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冯友兰.新原人[A].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徐国亮.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J].学海,2007(09).

[6]邓联合,徐建科.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J].学海,2005(06).

[7]关曼.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8]刘飞宇.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新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刘慧竹,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启迪哲学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一朵小红花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拥抱改变
自然的启迪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