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红
摘要:文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准确度不够、随意变更、年末集中支出等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逐一探讨,结合预算管理理论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从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多方面,提出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与数据分析、加强绩效考核等解决思路。
关键词:预算管理;集中支出;数据分析;绩效考核
部门预算是政府部门根据国家预算管理规定,结合自身工作需要编制的部门财务收支计划。既有收入预算也有支出预算。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包括人员经费预算和日常公用经费预算两部分。项目支出预算则依项目不同而不同。其特征明显:专项、独立、完整,有明确的支出范围。本文重点讨论项目支出预算。
不论是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预算都是非常重要的。预算的准确性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发展,如果预算过多,将会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预算过少,单位无法按计划开展工作,无法达成战略目标,给单位中長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对于预算的管理认识不足,从编制到执行,甚至调整,都过于随意。因而存在着不少问题,给单位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预算编制准确度不够
有些单位,编制预算时没有足够重视,或因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欠缺,无法相对准确地预算下一年度的支出。在编制预算时,往往直接照抄当年度的预算,或者将上一年的决算取整数后上报。这样编制的预算,显然难以保证其准确度。而上级单位在审批众多单位的预算时,也常常无法准确识别各单位的预算是否符合各单位的发展。
这样的预算经审批后,在次年实际支出时,问题突显。有的项目需要支出的科目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足;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不需支出的科目预算过多。从而预算是预算,执行是执行,偏离了预算管理的本意。
(二)预算随意变更、调整
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计算预算支出增长率、完成率等各项指标,做好财务分析,并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有些单位因预算的准确度不足,实际支出时,预算了支出的不需要花费,或者需要支出时没有预算经费,于是随意调整。或将劳务费调整为场地租赁费,或将餐饮招待费转作宣传推广费。而这些调整,某些单位只是财务入账时选择科目的不同,既没有计算各项财务指标,也没有基于这些指标做好详细的财务分析。是否有必要调整,调整后对项目的整体影响不得而知。预算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预算执行管理欠缺,执行效率低下,年末集中支出
有些单位因预算管理知识欠缺,在预算管理中重编制,轻执行。预算支出重总量,轻进度(细节)。项目支出时只注意控制总量不超标,没有参照预算科目执行,对实际支出的进度也没有及时跟进。以至于众多项目上半年进度过慢,下半年甚至年末集中支出。比如预算一年内应开办十期科普活动,而实际执行中,往往一年已过半还一期未办,此时的预算执行效率极低。为保证下一年度还能继续开展此项目,有些单位在短期内紧急筹划举办多期活动,以期年底时能将项目余款全额支出。
年末集中支出的弊端之一便是项目质量难以保证。按预算应每月举办一次的活动,计划中应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场地选址到参加单位及活动内容均应严格筛选,以期整个项目的质量达到最佳。而年末短期内紧急筹办多期活动时,因时间仓促,无法对各个环节周到考虑,同时,项目中对外购买的服务也因时间关系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影响项目的整体质量。如果此类项目为科普类的项目时,年末短期内举办数场,还会因为多数参加人员无法短期内消化过多新鲜知识,而使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年末集中支出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个税支出大增。有些项目需要外聘专家讲座的,预算劳务费时,各单位往往将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方承担的方式做了详细预算。因个税的计算有其特殊性,相同金额的劳务费单次支付所需承担的个税远高于多次支付承担的个税。比如聘请专家培训,每期活动支付劳务费税后10000元。如十期分为十个月匀速举办,则每次只需支付个税1904.76元,十期一共支付个税及劳务费119047.60元。假设分四个月开展项目,集中支出,专家的税后总收入仍然是100000元,但个税及劳务费一共就需要支出121052.64元,比十个月匀速支付多支出了2005.04元。
(四)对政策了解不透,预算跟不上政策变化
在编制预算时,我们还应当对下一年的政策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还是以个人劳务费为例 。在全面营改增以前,某些劳务费可以以其他服务费的方式列支,不征收个税,只征收6.8%的营业税及附加。
有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没有考虑到次年5月的全面营改增,劳务费的预算仍然只计算了6.8%的营业税及附加。次年实际支出时,20%的个税令不少单位的劳务费支出大大超出原来的预算金额。因总体预算有限,劳务费支出大增后,只能削减项目的其他支出,影响项目的整体质量。
因对政策了解不透而导致实际与预算不符的还有三公经费,此处不再详述。
以上种种问题,给单位带来太多不利影响。如何提升预算的合理性,既能确保业务的有效开展,又能避免浪费。这是每一个事业单位人员应持续学习与坚持执行的一项工作。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预算管理。
(一)对预算有充足的认识,完善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流程
事业单位负责人应高度重视预算管理,系统学习预算法的各项规定,深刻认识到,预算管理从编制到执行,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方能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应有的程度。。
同时,应加强在职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指定专人制定预算管理制度,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明确预算的各个流程,清晰界定单位全体人员在预算中应履行的职责。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流程,我们可根据以下方式逐层深入。全单位对次年应有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订立次年的业务计划。再根据业务计划,制定详细的项目清单,每一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方案,项目中各方面支出均需详细列明支出用途、科目及金额。财务人员审核项目支出的合理合规,综合考虑预算可行性。
(二)编制预算前做好充分的数据分析
在预算编制前,应将前三年类似项目的实际支出科目及对应金额发给各项目负责人参考。 在预算下一年度项目的支出科目及金额时,应当对前三年的数据从各个维度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申请新一年的预算,以达到实际支出与预算基本一致的效果。
(三)预算调整应履行必要的管理程序
对于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按照规定,计算各项财务指标,深入分析预算调整的必要性并报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按月计算执行率
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执行日常管理,按月计算执行率。对执行率低于月度应执行率的项目,应及时反馈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员,并将其纳入个人绩效管理考核指标,财务人员及时跟进后期执行进度。
(五)提高项目前期资金支出额的考核权重
在编制次年预算时,多以当年类似项目支出的资金额做为次年预算的参考,按政策及一定比例调整。为改善年末集中支出的问题,可完善此方面制度。在考虑政策的基础上,更多地参照项目前期的资金使用情况,提高当年前期项目支出資金额的权重,以制定次年预算批复额度。
例如:某项目当年度预算支出100万元,1~9月份实际支出45万元。月度应执行率为75%,实际执行率为45%。则编制预算时,对此项目次年的预算金额计算为:45/9*12=60万元。
(六)对次年的国家政策做好充分的研究
编制预算应及时学习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应对次年的支出变更。比如2017年年底召开的十九大,其中提到的租售同权,是否可能带来市场租金上涨。而相应政府职能部门在编制次年预算时,则应考虑相应调整人才租房补贴及购房补贴项目的不同比重。
再比如,2017年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如单位原有此类项目,则编制2018年预算时应相应调整预算,避免出现实际与预算不符的情况。
预算管理包含多方面工作,从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到预算的执行、考核等,均有其深刻的意义。预算管理的欠缺可能产生内控的风险,做好预算管理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对于预算执行过程的把控,应持续进行,及时跟进。对于政策的把握,新法规的学习应保持高度重视,积极学习,从多方面提升专业知识及能力,让预算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伟.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研究,2010(10).
(作者单位:东莞市工程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