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伶,孙云飞,王学江,宋佶昌,杨祥魁*
(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铜箔研发中心,山东 招远 265400)
电解铜箔具有柔软、轻、薄、高导电、高导热等特性,是覆铜板、印制电路板、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电磁波屏蔽、大功率 LED等产品的重要组成材料[1-2],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移动通信、新能源电动汽车、PDP(等离子显示板)屏蔽背光导电丝网等方面,是现代电子材料工业的基础材料之一[3-4]。
挠性板用铜箔长期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并且业界一般要求FCCL(挠性覆铜板)和FPC(挠性印制电路板)呈黑色[5-6]。本文通过电镀钴–锌合金对铜箔进行黑化处理,研究了镀液成分、pH、温度、电流密度和电镀时间对铜箔颜色的影响,希望能为铜箔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采用18 μm电解铜箔作为基体,毛(M)面的处理流程为:酸洗→粗化→固化→黑化(电镀黑色钴–锌合金)→耐热阻挡(电镀锌–镍合金)→防氧化(三价铬钝化)→偶联剂处理→烘干。光(S)面的处理流程为:酸洗→耐热阻挡→防氧化→烘干。
1.1.1 酸洗
采用100 ~ 150 g/L硫酸进行酸洗。目的是清洗铜箔表面的氧化层,恢复箔材表面活性。
1.1.2 粗化
粗化是通过电沉积在铜箔表面形成颗粒状或树枝状铜,增大铜箔表面粗糙度,保证铜箔与基材的粘结力[7]。配方和工艺条件为:Cu2+4 ~ 9 g/L,硫酸 100 ~ 150 g/L,电流密度 25 ~ 35 A/dm2。
1.1.3 固化
固化是在粗化沉积层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封闭层,增大粗化层与铜箔基体的牢固度。配方和工艺条件为:Cu2+20 ~ 40 g/L,硫酸 60 ~ 90 g/L,电流密度 25 ~ 35 A/dm2。
1.1.4 黑化
黑化就是电镀黑色钴–锌合金,文中未说明之处的黑化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Co2+6 g/L,Zn2+0.5 g/L,黑化剂(自制,由硫氰酸钾、柠檬酸、乙醇酸等组成)50 mL/L,pH 2.0,温度40 °C,电流密度10 A/dm2,时间10 s。
1.1.5 电镀锌–镍合金
电镀锌–镍合金的目的是提高铜箔的耐热性。配方和工艺条件为:K4P2O7·3H2O 200 ~ 250 g/L,Zn2+3 ~15 g/L,Ni2+1 ~ 5 g/L,pH 8.5 ~ 11.0,电流密度 0.5 ~ 3.0 A/dm2。在未黑化的铜箔表面电镀所得锌–镍合金为青色,但经高温烘烤或长时间存放后青色逐渐褪去。在黑色钴–锌合金表面电镀的锌–镍合金青色不明显,并且其镀覆量很低,对黑色铜箔外观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1.1.6 三价铬钝化
其目的是增强铜箔的常温防氧化性,避免铜箔表面在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氧化变色。配方和工艺条件为:Cr3+1.0 ~ 3.2 g/L,pH 4 ~ 5,电流密度 2.0 ~ 4.5 A/dm2。
1.1.7 硅烷偶联剂处理
在铜箔表面均匀喷涂硅烷偶联剂形成有机膜层,以提高铜箔与基材的结合力。配方和工艺条件为:环氧基硅烷偶联剂0.2% ~ 0.4%,四乙氧基硅烷0.4% ~ 0.6%,pH 5 ~ 6。
1.2.1 镀层颜色
使用深圳金准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的JZ-300型通用色差计测量铜箔黑化处理面的L*(L* = 0为黑色,L* = 100为白色)。
1.2.2 镀层结合力
将200 mm × 200 mm的铜箔置于水平台上,取质量200 g、直径30 mm的不锈钢圆柱体,直立放于铜箔的处理面,中间隔一层中性中速滤纸。给不锈钢圆柱体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使其移动120 mm。取下滤纸,然后用显微镜放大500倍观察,看是否有脱落的铜粉。
1.2.3 蚀刻性
将铜箔M面与FR-4半固化片压制成覆铜板,在铜箔表面覆盖3 mm宽的蚀刻胶带,然后将其分别放入酸性蚀刻液(由130 ~ 200 g/L氯化铜与150 ~ 180 g/L盐酸组成)和碱性蚀刻液(由130 ~ 200 g/L氯化铜与500 ~ 800 mL/L氨水组成)中蚀刻10 min,观察铜箔是否蚀刻干净。
1.2.4 耐蚀性
将蚀刻成线条(宽3 mm)的铜箔置于质量分数为18%的盐酸中,室温浸泡30 min,在日本KEYENCE CHX-1000超景深显微镜下测量线条边缘发红部分(侧蚀)的宽度。
1.2.5 表面形貌
采用北京中科科仪的KYKY-2800B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铜箔的表面形貌。
2.1.1 黑化液中的锌离子含量
由图1和图2可知,镀液中未添加锌离子时,镀层的L*较高,呈灰白色;随着锌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大,镀层的L*降低,锌离子质量浓度为0.4 ~ 0.6 g/L时,铜箔呈黑色;继续增大锌离子含量,镀层的L*升高,变为棕色。因此,适宜的锌离子质量浓度为0.4 ~ 0.6 g/L。下文选择锌离子质量浓度为0.5 g/L进行研究。
图1 镀液中锌离子的质量浓度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的L*的影响Figure 1 Effect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zinc ions in bath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图2 镀液中锌离子质量浓度不同时所得钴–锌合金镀层的外观Figure 2 Appearances of Co–Zn alloy coatings obtained from the baths with different mass concentrations of zinc ions
2.1.2 黑化液中的钴含量
由图3可见,钴的质量浓度为2 g/L时,镀层的L*较高,此时镀层不够黑。随着钴质量浓度的增大,镀层的L*逐渐降低,即越来越黑。当钴的质量浓度为6 g/L时,镀层的L*为29.6。继续增大钴的质量浓度,镀层颜色基本保持不变。硫酸钴作为电镀钴–锌合金的主盐,其浓度过低时,阴极电流效率和镀层含钴量均较低,使镀层发暗但不黑。随着钴质量浓度增大,镀层的钴含量增大,颜色随之加深,直至完全变黑。因此,确定较理想的钴离子质量浓度为6 g/L。
2.1.3 黑化剂用量
从图4可见,镀液中未加黑化剂时,镀层的L*高至61.3,说明此时镀层不黑。随着黑化剂体积分数从20 mL/L升至60 mL/L,镀层先变黑,后变化不大。增大黑化剂的添加量到80 mL/L时,镀层的L*略升。因此选择黑化剂的体积分数为50 mL/L。
2.1.4 黑化液的pH
从图5可知,pH较低时,铜箔表面未被镀层完全覆盖而呈红色。升高镀液pH到1.6 ~ 1.9时,镀层呈黑色。pH过高(2.2 ~ 2.5)时,镀层发白且不均匀。因此较理想的pH为1.6 ~ 1.9。后续选择pH为1.8。
2.1.5 黑化液的温度
从图6可知,随着镀液温度的升高,镀层的L*先下降,当温度高于40 °C时变化不大,由灰白逐渐变黑。另外,升高镀液温度有利于使用较高的阴极电流密度和提高生产效率。但若工作温度过高,镀液蒸发快,容易造成镀液成分不稳定。综合考虑,选择镀液温度为40 °C。
图3 镀液中钴离子的质量浓度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L*的影响Figure 3 Effect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cobalt ions in bath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图4 镀液中黑化剂的体积分数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L*的影响Figure 4 Effect of volume fraction of blackening agent in bath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图5 镀液pH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的L*的影响Figure 5 Effect of bath pH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图6 镀液温度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的L*的影响Figure 6 Effect of bath temperature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2.1.6 电流密度
由图7可知,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铜箔表面镀层颜色逐渐加深。电流密度过低时沉积慢,铜箔表面难以被镀层完全覆盖,表面依旧为粗、固化处理后的红色(见图 8);电流密度过高时沉积过快,所得镀层粗糙、不均匀,甚至存在掉粉问题。综合考虑后选择电流密度为10 A/dm2。
图7 电流密度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的L*的影响Figure 7 Effect of current density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图8 低电流密度下所得钴–锌合金镀层的外观Figure 8 Appearanc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btained at a low current density
2.1.7 电镀时间
电镀时间主要影响镀层金属的沉积量。随着电镀时间的延长,镀层增厚,颜色加深;当铜箔表面被完全覆盖后,颜色不再变化。从图9可知,较理想的电镀时间为8 s。
采用最佳黑化处理工艺(具体为:Co2+6 g/L,Zn2+0.5 g/L,黑化剂50 mL/L,电流密度10 A/dm2,pH 1.8,温度40 °C,时间8 s)对电解铜箔进行电镀,得到L*为28.9、颜色均匀的黑色铜箔(见图10),满足客户对铜箔外观的要求。随后对该铜箔进行各种性能测试。
图9 电镀时间对铜箔表面钴–锌合金镀层的L*的影响Figure 9 Effect of electroplating time on L* value of Co–Zn alloy coating on copper foil surface
图10 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黑化铜箔的外观Figure 10 Appearance of blackened copper foil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2.2.1 表面形貌
由图11可知,经黑化处理的铜箔表面形成了牢固的瘤状结构,高度展开的粗糙面可显著增大铜箔与基材的粘接力。
图11 黑化前后电解铜箔的表面SEM照片Figure 11 SEM images of electrolytic copper foil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blackening
2.2.2 结合力
铜箔经摩擦试验后,未在滤纸上发现脱落的铜粉,说明该工艺处理所得铜箔镀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2.2.3 蚀刻性及耐腐蚀性
由图12可见,经酸性和碱性蚀刻液处理后,未覆盖胶带的铜箔被完全蚀掉,且剥离铜箔后的基板表面无明显的铜粉脱落。如图 13所示,经 18%(质量分数)盐酸浸泡后的蚀刻线条的平均腐蚀宽度仅为9.94 μm,可忽略不计。
图12 黑化铜箔分别经碱性和酸性蚀刻后的照片Figure 12 Photo of blackened copper foils after alkaline and acidic etching respectively
图13 黑化铜箔蚀刻所得铜线条经质量分数为18%的盐酸浸泡后的金相照片Figure 13 Metallograph of copper line obtained from blackened copper foil by etching after being immersed in 18wt.% HCl solution
电解铜箔黑化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Co2+6 g/L,Zn2+0.4 ~ 0.6 g/L,黑化剂 50 mL/L,pH = 1.5 ~ 1.9,温度40 °C,电流密度10 A/dm2,时间8 s。采用该工艺处理后,铜箔的L*为28.9,与基体间的结合力好,在PCB加工过程中既能满足客户对蚀刻性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侧蚀,从而避免短路及断路的发生,适用于高精度精细印制线路板的制作。另外,本工艺未使用砷、铅、汞等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物质,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云飞, 王其伶, 徐策, 等.挠性板用电解铜箔的黑色表面处理及其性能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5 (3): 52-55.
[2] 徐树民, 杨祥魁, 刘建广, 等.挠性印刷电路板用超低轮廓铜箔的表面处理工艺[J].电镀与涂饰, 2011, 30 (7): 28-33.
[3] 张彪.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用超低轮廓电解铜箔的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 陈程, 李敏, 李立清, 等.高性能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 2016, 44 (2): 10-13.
[5] 胡旭日, 王海振, 徐策.电解铜箔表面黑化工艺优化[J].电镀与涂饰, 2017, 36 (4): 196-202.
[6] 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一种超低轮廓铜箔表面的黑色粗化处理工艺: 102534710A [P].2012–07–04.
[7] 杨祥魁, 胡旭日, 郑小伟.高精电解铜箔环保型表面处理工艺研究[J].电镀与涂饰, 2008, 27 (3):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