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讲/ 胡明明(蒲公英教育智库课程设计总监)
近日看到杭州本地的云谷学校发了一则招聘启事。关注什么是PBL——项目式学习,它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其实项目式学习谈不上非常“新鲜”的学习方式,我们智库课程研究中心已经研究并实践了三年有余。在过去这两个月,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外出去游学、研学。我们学校把研学场馆设定在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跟很多学校不一样的是:我们全员在开始项目式学习游学前半个月,研究员会带着老师提前去踩点,再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然后集体备课、修改、研讨,最后再确定整个学习的方案。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玩的是同“馆”异“项目”,三个不同的学习,三个驱动不同的问题:初一是:“看不见的东西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高三是:“天气变暖是不是一场骗局?”——它是源于日前特朗普总统退出了巴黎协定引发全球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高二是:“学生的驱动问题是我们如何为未来保存现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东西都在逐渐地消失,比如独生子女证、粮票,像这些东西以后我们的子孙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展品了,所以我们请高二的学生去想一想,如果坐上时光飞船去到未来,什么东西可能会消失?我们能否设计这样的展品为未来保存现在?
这是一个小组设计的展品,请看图示。它是高二学生设计的展品,名字叫作“光噬”。他们认为现在铺天盖地的各种夸张的新闻标题、教辅资料、题海试卷……这些东西把光源紧紧地裹在了里面,学生们认为随着以后考试制度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外面的这一层包裹的东西迟早会被光的光芒所吞噬,所以这是他们为未来的博物馆设计的展品——“光噬”。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项目式学习。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规律可循,我们的教育业常被比作农业而非工业。这说明教育和农业之间有着不少共同的特征。在农业中,种子是生长的主体,在教育当中这个种子就是学生;在农业当中种子生长的条件是土壤、大棚、技术、肥料,在教育当中就是学习工具与资源;在农业当中的务农者在教育中就是教育者——他可能是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在这三个方面,哪个方面的改变最重要?
或许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业革命告诉了我们答案——用科学的方法改变种子生长的方式,这就是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不用依靠昂贵而先进的设备,更不用更换务农者。只需科学地研究、实验,用一项研究与流程,改变农作物自己的生长方式,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最大的一次绿色农业革命,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回到教育行业,我们想带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内容,不管从主题阅读到传统文化,还是从国际理解到生态保护,抑或是从编程到人工智能。我们也想带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工具,从以前的小棒、算盘到电脑、iPad、云课堂甚至更多。
他们作为那一颗颗种子,生长方式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发生改变,我们究竟能否让一切努力透过量的宽窄到达质的变化呢?
我们从提出课改到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学习方式有改变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我将它梳理为三个阶段,
第一,点状的改变。我在课堂上把多一点合作的时间留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多一点真实的生活情景留给学生,台下的每一位老师我相信你们都有做过,所以不要说教育创新离我很远,好像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我都不会,实际上每个人在点状的改变当中都一直在尝试,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我认为点状的改变也算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但点状的改变受人的影响太大了,一个老师和另外一个老师差别就会非常大。
第二,块状的改变。为了规避点状创新受施教者本身的影响过大的情况,块状的课堂创新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迅速改变。例如“六环节课堂模式”“三三六小组合作模式”。块状的教学方式转变有何好处?——好理解、好记忆、好传播,但这样块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何问题?我在这里也不再赘述了。
第三,流程状的改变。为什么大家现在关注项目式学习,包括教育戏剧,还有基于核心概念的统整方式,这就是正在当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流程状改变。我们参照一下其他行业,工业、科技行业、制造业,流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觉得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在中间的作用。
如果我们将流程掌握了,无论你是新教师,或是资深教师;无论是对于教育改革很有激情的改革派,抑或是一个坚持传统的保守派,在掌握这个流程之后每个人的影响都可以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效果。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项目式学习有怎样的一个完整流程。
1.项目式学习为什么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学习方式?原因是在它的完整流程里,每一个环节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要素。例如,怎么去设计一个好的驱动问题,我们有5A标准。在重点内容中,什么是重点内容?HIC(High Impacted Content)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被设计为项目式学习,HIC就是在我的学科当中只有值得被探究的学科内容才适合设计为项目式学习,很多人在操作时会忽略这一点。
面对未来的终身学习力,例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信息素养、表达与沟通技能等等,在流程的不同环节中会反复刺激并且不着痕迹,因为所有的合作、表达、提问、解决都是为了完成项目而或深或浅自主产生的,而非老师命令。最后,我想说,项目式学习在为知识、能力提供支撑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带给了我们“意义”,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多多少少能变得更好一点,这也许本来就应该是学习的意义,而知识也好、信息也罢,只是工具。
2.展示和评价。在项目式学习的整个流程当中,我们不但不会回避考试和评价,相反考试和评价是在流程当中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的,你必须要考试,你可以不通过考试而通过其他的方式,但必须要评价,所以今天我在整个流程当中只提醒大家这两点(学科内容、评价与考试)。
我们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每一次学习成果都必须要面向公众进行展示,虽然都是展示,但我们评价展示的评价指标不一样,有的展示是需要评价艺术品的设计和表达能力,有的只需要评价小组合作能力,最后展示的东西是不是特别亮眼都不是很重要。所以尽管都是展示,但评价的方向是根据你这一次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来定的,不像秀一样要打好灯光,人要美美的才是一个好的展示。
除了展示之外,项目式学习特别强调的是跟真实专业的人去学习和展示。比如学生在项目式学习当中需要运用到采访技能,我们就会请智库的全媒体非常资深的记者亲自来教。学生在游学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民俗文化保护的现状,那他就要去采访当地最专业的非遗的继承人去做调查和了解。
除了专业的学习之外,我们还需要专业的听众。如果我今天做了项目式学习,且还是跟我的同桌讲的,我的成就感肯定没有去给专业的人士讲来得震撼;如果我们做的是水污染的项目式学习,我们就会去把当地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请进课堂来做讲解,而不是小明讲给小红听,小红讲给小明听,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丧失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过程当中还会有小组合作的分工表,以及余老师提到的批判性思维,全球变暖是不是一场骗局的项目就是训练批判性思维非常好的例子。发达国家说这是一场骗局,因为按照气候约定,发达国家每年要赔给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美元资金;但发展中国家又认为你到我们这儿来发展工业,污染了空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就会导致对同一个话题“天气变暖是不是骗局”产生不同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在项目式学习当中,我们培养什么?其实就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学生面向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今天来讲项目式学习,我压力非常大,因为它太火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去批判一个好的东西是最简单的,我只要说它不好就好,但最难的是去讲一个工具,因为不同的人用效果不同。如果你用对了,效果非常好,但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说“聊胜于无”的事情,我以前做过老师深有体会,不是做了比不做好。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比了解你能力更重要的,就是知道你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所以这里我们要思考两个边界的问题。
当我们在讨论教学方式或者教育创新的时候,比如在你每天打开手机看到让人歆羡的“别人家的创新”,或者想要学习和参照那些非常理想的教育创新时,你是否思考过关于不同的办学主体在教育创新里有何不同?我想如今我已经无法穷尽教育领域里面的各种形态,以这三种为例。
第一种,是出口与传统学校不同的学校,例如,学生以出国、创业或其他渠道为出口,不参加国内的考试。你们认为这样的学校里,教育创新的力度和思路与参加应试的学校会一样吗?
第二种,以各种社会学习存在的学习群,可能是存在于各种机构或者自群体。
最后一种,则是绝大部分学生依旧需要应试的传统学校。如果我们不界定主体,那么,在讨论教育创新的时候,会浪费掉很多纠结或者无效羡慕、无效批判的时间。我们智库课程中心目前更多地依旧是针对传统学校在做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因为这也是最纠结同时也是能影响最多普通家庭的主阵地。
思考主体的边界,是为了让我们脑海里有一个分类意识,不同的主体当然对教育创新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空间。
当我们在讨论教学方式创新的时候,我们的动机究竟是“新”还是“优”?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或者认为自己在做教育创新的人扪心自问的问题,我所做的改变究竟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情境来思考创新?我们项目式学习联盟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一定会请大家确定行动的动机。
许多人在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时,会特别轻视考试、学科内容对应、小组合作学习等部分,而特别专注于以前可能没有接触过的,例如电子设备的运用、场馆游学等部分。最后却发现,学科知识学习、小组合作技能的掌握等本应该在上一个十年或更早的课堂里就应该被很好掌握和处理的部分,到最后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深度与能力培养。每位老师在教了很多年书之后,都会抱怨,课文为什么几十年都不换,但是你要知道,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所有的学习都是第一次。所以,不要因为我们自己想求新,而忘记了怎么对孩子才是最优。
最后,我心里面最想让大家重视的一件事情——定义的边界,或者叫有效性的边界。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知道“特修斯之船”悖论。假设特修斯之船上的所有船板和零部件全部都被更换掉,那么,这艘船还是不是特修斯之船呢?关联在学习方式里面,我想问的是,假如你使用的该教学方式,所有的要素都没有实现,那么你所认为的创新,真的存在吗?听起来可能会有点难理解,我举一个例子,所有人都听过、操作过、研究过小组合作学习。多少人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要素有哪些?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组内成员积极互赖;明确组员个体责任;小组评价和奖励机制。如果小组合作有效的要素,我们从来没有研究过,也没有实践过,那我们真的有实践过小组合作学习吗?还是只是做了我们想象中的、我们以为中的教学创新? 项目式学习其实也一样,Aha教育创新研究院的顾远老师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大家下来也可以去读读看——《如果没有这7个要素,你遇到的就是假的项目式学习》。
还有一个例子,人们以前去想去的地方,会用马车,请马夫带自己到达终点。后来技术的革新催生汽车的发明,人们让司机带自己去想去的地方。再后来,人们开始自己学习驾驶,掌握驾驶技术成为司机。在这个人人都学习成为驾驶主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醉驾、开车技术非常不好、不会倒车等等。但是无论这个过程中出现多少的意外、偏差,人类却永远不可能再后退到驾马车的时代了。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之前的教育创新中走过弯路,有过偏差,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觉得还不够理想,再继续往前走走就对了。
蒲公英教育智库的课程团队在这几年研究项目式学习过程当中还发现和收获了一些意外之喜,这些意外之喜也让我们更加喜欢项目式学习这一其实很严谨科学的学习方式。
我跟我团队的小伙伴们做了一个比喻——项目式学习就像一碗白米饭。为什么呢?首先,因为它的做法很成熟,不用冒险。教育是经不起太多的冒险和实验的,因为孩子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我们可以花时间去学习、去琢磨成熟的学习方式,包括理论、资源、评价等等,但是成熟的资源和经验已经给我们搭好了非常坚实的台阶。其次,项目式学习就像白米饭一样,是主食、而不是甜点。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要求结合学科重点内容、基于课标,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做一些课余的项目就好。第三,非常有意思也有价值的一点就是,白米饭有一个特点就是跟谁都很搭,配菜清新、配肉醇香,配酱省钱、配汤舒爽。
项目式学习也一样,我们的课程研究员找到了非常多的玩法,例如教育戏剧用项目式学习的流程来设计,比如用项目式学习来设计传统文化的议题,以及项目式学习如何成就更有意义的博物馆学习等等。
大家看到的这些图片就是最近我们为泉源三个年级设计的博物馆项目式学习,同一个博物馆,三个不同年级在各自的项目中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所以,我经常告诉学校的老师们,去研究、了解和实践项目式学习吧,也许这一路走着,你能发现别样的精彩。
最后,我想分享一首诗送给在座或者不在场的每一位教育人和教育创新者:“我不相信造化弄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都主动寻找他们想要的环境,要是遍寻不获,他们就创造一个。”
当然,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和我们一起成为同路人,让这条路走得更有趣、更高效。对我们的项目式学习联盟校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扫一扫二维码,我们可以继续玩一场地道的项目式学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