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五项能力

2018-05-09 17:17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新校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实践性学科

演 讲 / 张 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近几年,基础教育围绕着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实践,但大家是否清楚“课程”一词对于广大老师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备出一堂好课

在我看来,今天的学校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常见的课程建设活动不是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将专家“设计的课程”转化为自己“实践的课程”,并进而成为学生“习得的课程”的过程。

下面,我将借助一个课例,让大家理解今天教师备课的方向。

2012年,我在美国听过一堂历史课,课上老师放映着将1945~1994年间发生在德国的重要事件组合剪辑起来的纪录片。学生与老师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做些记录,偶尔老师会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们简单讨论几句。

我当时很纳闷,心想看电影也算是上课?于是趁身边一位学生看电影时,借过他的记录纸,一下子明白了。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苏、英等国对德的主张与政策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有没有让各位眼前一亮?实际上这个任务恰恰是在帮助孩子们建立时空观念,这正是我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

第三张纸上有若干演讲词的句段,每一句段后老师设问:这是谁的speech?What time?Why? 这样讲又标志着什么?老师试图让孩子沟通对上述问题的梳理,将影片中几位政治家的演讲立意、背景、立场做一个综合分析。

整堂课,老师带同学们看电影用了半个小时,完成后两个任务用了十来分钟,刚好一堂课结束。你们说这样的课是好课吗?

回国之后,我在随笔中写道:课堂上没有听到老师的娓娓相授,没有看到师生精彩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他们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讨论。老师课堂言语的占时可能连10%都未必有。而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呢?老师又该怎样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深入探讨,即可发现这位老师的备课与我们明显不同,她的备课侧重于资源和支架两方面。前者指提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即经过剪辑的纪录片,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面对材料时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一般的阅读,一个是学习的阅读。

举例来说,上半年有一部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相信在座大部分人都看过,如果党支部书记请每一位党员教师用几个简明的关键词概括一下达康书记的人物形象,你就进入到学习的阅读,不但有经历还有意义。

从一般的阅读到学习的阅读,其关键就是任务,案例中的老师以三张“学案”的设计,提供人物,搭建支架。

总之,高明教师的备课就在于学习活动设计先于教学过程设计,以核心知识(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为孩子们提供资源、搭建支架,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

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五个层次

接下来,我将通过课程建设的五个层次,点点构架出未来教师需要具备的五项能力。

在前面的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设计中,教师需要具备的第一层能力,是基于学生立场的学习设计能力。

不过单单以课时来备课,无疑是狭窄的。当前单元整体备课已经成大流,怎样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怎样引学习者入门,让学生面向整体任务,聚焦核心问题?考验着教师课程建设的第二个能力,即整体把握学习资源的课程内整合的能力。

课程建设的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学习,在学科内拓展。学习拓展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知识性拓展,一是实践性拓展。我更看重实践性的拓展,因为“促进实践学习”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少一些“课堂学习”,多一些学科实践活动;少一些寄存在习题中的训练,多一些蕴含学习意义的经历;少一些坐着学的“静态学习方式”,多一些学以致用的学习实践。

实践性学习的加强,要求教师有善于通过带动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习的能力。

具备上述三个能力层次,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对单一学科的深入学习。而今孩子们所遇到的常常是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于是,主题综合课程不断涌现。

跨学科的学习其实并不新鲜,在现代教育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作为两个课程流派彼此钟摆式前进。

综合课程:克服学科本位,倡导能力立意与学生立场,主张学生通过“自然的方式”学习。

分科课程:强调学科立场,关注知识及其体系,主张学生按照“人为的方式”进行学习。

当前,分科课程仍在我国课程体系中占领着主导地位。但在这个体系中增加综合课程,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提出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具备的第四个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善于从跨学科的角度去指导、带动孩子进行学习。

通过对前面四个层次的描述,我给大家两条线索,一是实践化,从传统的传授型课堂走向实践型的课堂;二是综合化,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跨学科的联系。最后我们就进入到了教师课程建设的第五个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该课程强调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化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真切体验。

与第四个层次相比,其关注的焦点在于“真切体验”,在强调跨学科联系的同时,突出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转化为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促成体验学习,更好落实课程育人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学会如何基于学生立场来设计学习,在这一基础上逐渐提高教师学习资源的课程内整合的能力。随着整合能力的逐步完善,再进一步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去探索、带动孩子在实践与活动中学习,培养通过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习的能力。最后,才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促成体验学习,更好落实课程育人的能力。

实际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还难以成为一种常态化实践时,让学科的实践性学习和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能够更好地开展,就是我们对课程改革力所能及的努力。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猜你喜欢
跨学科实践性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超学科”来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