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之路
——来自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2018-05-09 01:38哲祖尔
浙江共产党员 2018年5期
关键词:村党委老区红色

哲祖尔

2003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姚市梁弄镇及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对镇村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提出殷切期望。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百忙中专门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大家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横坎头村位于“浙东延安”余姚市梁弄镇,素有“浙东红村”之称,全村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村民小组35个,农户871户,人口2471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61名。15年来,横坎头村党委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不忘初心跟党走,建设美丽横坎头”,将过去的革命老区贫困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党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全力打响富民牌,让红色富矿绽放价值

横坎头村是一片红色沃土,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是村里最宝贵的财富。可是回到15年前,村里却守着“红色富矿”不懂如何开发,穷得叮当响。“横坎横坎,看来看去看不到头。”回忆起村子当年的穷苦景象,村里的老会计何志园仍然记忆犹新:“直到2003年村里还没有一条水泥、柏油路,村集体经济负债4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2700元。”

变化在习近平同志来村考察后悄然发生了。“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只有老区达到了现代化目标,才谈得上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发扬老区优良传统,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创造老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考察调研座谈会上的一席话掷地有声,饱含着对老区人民的真挚感情,吹响了老区脱贫奔小康的冲锋号,也点燃了老区人民的发展激情。此后,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文联等单位与村里结成了帮扶对子,连续多年派驻指导员,开展结对帮扶。镇村两级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革命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随着一个个旧址的修建复原,村子里的红色旅游产业迎来了春天,目前年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的黄玲玲笑着说:“红色资源是个宝,来旅游的人多了,吃饭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忙的时候我们这家小店一天要接待700多名游客哩!”

实现全村人人脱贫,光靠发展红色旅游还不够,还得向土地要效益。村党委集思广益,根据村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提出推广种植樱桃的致富思路。可是刚开始一没专业技术、二没成功案例,谁也不敢挑头先干。“群众最讲实际,只有见着了效益、尝到了甜头,才会自觉跟着跑。”村党委书记张志灿深有感触。为了把项目干起来,村党组织专门联系宁波市农科院的专家驻村指导,并在集体经济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向农户返租了70亩地,建起樱桃种植基地进行试种,此后又专门引进邻村的樱桃种植大户黄文承包种植基地,两年后樱桃树挂果的时候,效益也显现出来了,来购买樱桃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看到实打实的收益,村民们纷纷跟进。如今,横坎头村的果树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百果园”,乡村采摘游、美丽生态游蓬勃兴起,每到樱桃采摘的季节,漫山红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把村子挤得满满当当,私家车一直排到了村口。

“浙东红村”因红而名、因红而美、因红而富。2017年,横坎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0倍和17倍。村民们说:“以前跟着党干革命,现在跟着党奔小康,跟着走准没错”。

村头的那一抹红。

坚决挺起主心骨,让红色堡垒更加坚固

“关键要看党组织,关键要靠党员。”说起横坎头这些年发生的巨变,村党委书记张志灿眼神中透着坚定。在这位从2001年并村时就担任书记并连任至今的老书记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给村里全体党员回信中那句“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说得太在理、太深刻了。

横坎头村的发展始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是当年为了把居住在革命旧址中的27户居民搬迁出来,村里费了不少工夫。考虑到村民一般11点钟才收工回家,村里党员干部就趁他们吃饭的时间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经常是到了下午1点多钟,才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到了晚上,村民收工回家,又继续上门做工作。刚开始,多数居民不愿意搬,有的把上门做工作的村干部轰了出来,有的老人家抱着寿材以死相逼。“工作实在太难做了,要不是张书记坚持,我恐怕早放弃了。”党员黄志光是27户居民之一,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转头又去做邻居的思想工作。机遇难得,绝不能因为搬迁问题影响了村子的发展,村里的党员干部抱定誓要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就这样每天跑每天劝,终于成功让27户人家全部搬迁。

“要建设同根据地一样坚固的战斗堡垒。”这是横坎头村党委成立之初就定下的目标。2001年行政村撤并后,村里的党员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人。组织升格了战斗力也要升级,为了让党组织深深植根在群众当中,切实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委借鉴“支部建在连上”做法,以自然村为基础,建立了6个“前哨支部”,形成了“村党委—前哨支部—党员骨干(村民组长)—群众”的组织工作体系,凡是涉及自然村的大事小情,都让前哨支部的党员先知道、带头抓。村党委还在每个自然村建起“家庭式”党员教育活动点,每月围绕集中学习、民主议事、志愿服务和入户走访等主题,组织党员就近就便参加组织生活;常态开展党员“联六包六”活动,让每位党员结对6户群众、包干6项工作,时时展现党员先锋形象。

全面从严治党的红利不断释放,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确权、畜禽养殖点关停……党员干部们事事冲在前、处处作表率,形成强大示范带动效应,亲手导演并推动了横坎头的美丽嬗变。

精心念好善治经,让红色根基坚如磐石

推动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从6个村并成1个村,横坎头的人口和地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大有大的好、大也有大的难。如何把6个村的心拢起来拧成一股绳?横坎头村党委给出的办法就是,大家的事大家提、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村里坚持多年的“小板凳”群众工作法,更是成了村干部治村理事的“法宝”。村党委每作一项重要决策、实施一项重点工程,都会事先听听党员群众的想法,哪怕只涉及1户群众,党员干部都会到群众家里的板凳上坐一坐,面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

前几年余姚市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横坎头村计划建设一批公厕,但到具体选址时却遇到了麻烦。村民们都希望公厕离自家近些,方便日常使用;又都希望离自己家稍微有些距离,避免臭气熏人。如何让公厕惠及更多群众,又使各家各户尽可能满意,成了摆在村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把好事办好,村党委专门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每一处公厕的选址进行协商,党员干部主动上门做公厕附近群众的思想工作,承诺加强日常保洁,打消他们的顾虑,最终保证了公厕顺利落地。有事要多商量,有事更要会商量,“小板凳”拉近了干群距离,发挥了促进和谐大效用。

都说服务是最好的治理,在横坎头村,办好群众的事就是头等大事。2017年,村劳动协管员汪杰峰在为村民办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发现紫溪自然村有一位患病老人褚朗月迟迟不来交保险。由于没留下联系电话,汪杰峰便主动上门提醒,经多方打听,只得到老人已搬到梁弄镇梁冯小区居住的消息,但具体哪幢哪户无法得知。“一定要找到老人,不能耽误村民医保大事。”在村里工作多年,汪杰峰早已习惯了为村民的事多跑腿。他第一时间赶到梁冯小区,挨家挨户去敲门,直到第三天,终于找到了老人,及时办理了医保。现在,横坎头村7名村干部全员坐班,村民办事随时能找到人,村里还专门为村民提供民事代办服务,许多事情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即使必须本人到场,村里也会有人陪同前往。贴心的服务赢得村民纷纷点赞,“老听电视上说‘最多跑一次’,没想到阿拉农村办事也能‘最多跑一次’了”。

2015年开始,横坎头村的治理服务工作又搭上了信息化快车,无论党务村务财务,还是民事村办情况,全在电子显示屏上及时公开,并通过电视、手机推送进户到人。村里干了哪些事、干得怎么样,村民只要点点屏幕心里就有谱了。

长吹遍吹文明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总书记给我们村回信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回信的消息在山村飞快地传播开来,为了让每家每户第一时间知道这个好消息,村里的党员逐门逐户传达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回信中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村里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关心关切,让老区人民的心与党中央、与习近平总书记贴得更紧了,有的老党员不禁眼眶湿润,泪水中满是激动、更是感恩,感恩党对老区的关爱帮扶,感恩总书记对老区人民深厚的情谊。

横坎头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群众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村党委一直不忘传承红色基因,专门成立“讲好红村故事”主题宣讲团,通过组织村庄革命史宣讲、观看红色教育片、看望革命老战士,让红色记忆永驻心间,让年轻一代时刻念党向党。仅去年一年,村里就以横坎头历史故事、红色故事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宣讲10余次,听众超过800人次。

红色基因的精神之光,还要化作恪守文明的行动之力。为了塑造思想美、行为美的新时代村民,村党委可没少动脑筋,专门在全村开展“弘扬红色基因、共筑文明之村”活动,点上亮党建元素,面上造党建氛围,所有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户”牌子,亮出身份、亮出承诺,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带头弘扬文明新风,以优良党风引领醇厚民风。

“道德银行”是村里推进文明创建的利器,村民谁的道德表现好,谁的积分就高,凭积分还能在银行办理无抵押贷款。拿着积分换回贷款的果乡园农场场主何达峰一万个没想到,讲道德也能换钱。村党委书记张志灿笑着说,“就是要让道德比金子还珍贵!”

像“道德银行”一样管用的办法村里还有不少。这些年,村里开办了全民素养提升大讲堂,分期分批实施村民大轮训,定期组织开展“最美系列”评选,评出“身边好人”9名、“道德典型”10名、“最美家庭”20户、“十星级文明户”30户,有力塑造了处处文明、家家和谐、人人幸福的美善村风。

红色基因孕育了红色的种子,并为这片土地的振兴提供着不竭动力。如今,文明之风悄然浸润着横坎头,村民幸福指数与日俱增,党的声音也更加响亮透彻。

猜你喜欢
村党委老区红色
红色是什么
公主岭市:全面推行中心村党委党建新模式
红色在哪里?
老区在努力奔跑
“联村党委”聚合力
联村党委助力乡村振兴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追忆红色浪漫
“两乡四村”联动 “一河两岸”同心
—— 水城县“五联五强”打造“开放式”跨省联村党委新模式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