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脱贫的“立足之本”

2018-05-09 01:13梁生树
当代陕西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县马铃薯贫困户

◎文/梁生树(本刊记者)

总人口35.39万的定边县,67%的乡镇处在白于山连片贫困区。随着2017年14404人脱贫后,全县贫困发生率为1.13%左右。

另一组数据显示,定边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789元,2017年预计为12732元。

较低的贫困发生率和较高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背后,是近年来定边县在整县脱贫目标牵引下,根据县情实际,注重农业三产融合、注重贫困群众精神扶育、注重党建统领所取得的成效。

“定边脱贫工作,不追求华丽的模式,看重实用管用的招数,所以在固本强基上下了不少‘笨’功夫。”定边县委书记崔博说。

立农业之本,让群众脚踏实地

作为全国马铃薯种植六大县之一,定边县享有“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的美誉。马铃薯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88%的农民将其视作主要经济作物来种植。

杨井镇杨井村贫困户韩刚就是“马铃薯大军”中的一员。“2017年我家收了50吨马铃薯,除了开支,净挣4万多,是全家收入的一半,土蛋蛋变成金蛋蛋。”韩刚说。

由于产量稳定、投入小,不少贫困群众把种植马铃薯作为农作物的首选。之前,受病害、销路等因素的制约,小面积散种的群众从中获利并不多。

“精准扶贫开展后,从良种繁育、种薯外销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从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到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再到乡村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特色餐饮体验,定边县对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进行全面升级,推进全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定边县农业局局长王宏介绍。

为了提质增收,定边县实施马铃薯良种扩繁、高产创建和标准化示范工程,旱地万亩马铃薯产量居国内领先水平。组织实施马铃薯膜下滴灌示范、马铃薯病虫综合防治,先后建成马铃薯主食化专用品种试验基地、马铃薯组培中心、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在陕西金中昌信农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传输带上“灰头土脸”的土豆经过蒸汽清洗去皮变得光鲜亮丽。漂烫预煮、捣泥、干燥敷料等程序后,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土豆纸”从机器中源源不断涌出,最后变成一袋袋雪白的马铃薯全粉。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大多销往国外,变成牛角包、法棍、吐司、披萨,以及起酥类产品。光金中昌信一年就要吃掉10吨马铃薯。

土豆的华丽蜕变,是定边农业提挡升级的缩影。定边县立足地域特色农产品优势,让本地瓜菜、小杂粮走向世界。

定边建成了特色瓜菜基地18万亩,瓜菜产业成为北部滩区农民致富的拳头产业。作为全省七大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年均种植荞麦60多万亩,总产量6万吨以上,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其栽培的糜子、谷子、黄豆、扁豆、麻豌豆、燕麦、荞麦等杂粮,作为健康食品原料,深受城市人群的喜爱。

2016年,定边县五洲餐饮集团以荞麦、马铃薯、羊肉三大食材为核心,研发出养生系列菜品,在全国连锁加盟,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定边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82家,家庭农场1154家。

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条的同时,定边县整合涉农项目,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力度一波接着一波。

——县财政投入5332万元,用于马铃薯、玉米、荞麦、小杂粮基地、大田水肥一体化示范、蔬菜标准化种植和新建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

——投入150万元,为贫困户购买小型农机具进行补贴;投入2245万元,为3137户贫困户进行畜牧产业扶持。

——投入150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大棚100亩。公布井村贫困户冯爱军依托10座拱棚,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最让贫困群众放心的是,定边投入129.5万元,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马铃薯和全膜玉米个人承担保险费的部分给予补贴。

惠农政策的扶持极大调动了贫困户积极性,为脱贫摘帽夯实了产业基础。目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50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3个,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区,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

扶精神之本,用信任激发信心

精准扶贫开展之初,定边县“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贫困群众不在少数。

有人认为,坏毛病是“惯”出来的。定边县主要领导深入走访贫困群众后发现,缺乏生产资金是不少脱贫户在低收入圈中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等、靠、要”思想大多是因脱贫户得不到想要的资金支持后的无奈之举。

“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等、靠、要’思想不破除,定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定边县县长焦利民说,扶志不能靠嘴说教,而要用群众的急需去激活脱贫的信心。

2016年初,定边县按照“政府引导,信贷支持”的思路,决定由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贫困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由此撬动农商行向全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总额高达5亿元的扶贫贷款。

这项普惠金融政策,有两项条件是按贫困户实际量体制定的:一是无需抵押、无需担保;二是5万元以下的政府贴息,5万元至最高的10万元为低息。

“政策一出台,拿到贷款的贫困户有的扩大生产规模,有的购买农机设备,有的强化产业基础,跟变了个人似的。”定边县红柳沟镇党委书记王学瑞说,贫困户小额信贷工程在种植户眼里是“植富宝”,在养殖户眼中是“殖富宝”,在基层干部眼里是名副其实的“致富宝”。

定边县白泥井镇公布井村66岁的冯世英患严重的腰脊病,上下肢几乎呈90度,老伴得心梗26年,“放过几次命”。三个儿子中,两个儿子因幼儿时发高烧导致智障,生活都难自理。

在村支书和村主任职位上干了23年的冯世英,几年前因生计辞职当起了羊贩子。他说,为了买羊,自己曾月息3分借过高利贷,有时稍有“走眼”就赔了,其实是赔在利息上了。

2016年起,冯世英通过小额信贷贷了10万元,解决了他最大的问题,生意有明显起色。采访中,老人一再说,只要自己能走动一天,绝不把这个多灾的家庭当包袱甩给政府和社会,当懒汉在他的眼里是最不齿的事。

曾是县农商行客户经理的公布井村“第一书记”张海生介绍,目前全村44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共贷312万元,户均7.3万元,不良贷款率为零。

在资金支持的同时,定边县倡导“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激励贫困户灵活用好扶贫贷款。

贫困户可以在致富能人的引导下,有效利用手中的资金,围绕市场需求及本地优势现代农业、养殖业、光伏等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务实高效地发展家庭养殖业、简单加工业、家庭零售业及购置小型农机具等项目,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

红柳沟镇沙场村贫困户赵李,借助小额贷款,在以往3座拱棚的基础上增建了10座,依靠大棚香瓜种植年纯收入10余万元。

白泥井镇公布井村贫困户陈秀芳,在免息贷款的帮助下,还清了平整67亩土地欠下的债务,2017年仅大田西瓜便售出150吨,实现纯收入近5万元。

杨井镇南庄村贫困户尚振兵,凭借10万元贷款,与其他几户贫困户成立了武家湾村养猪技术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动物防疫、免疫等服务,2016年家庭收入也达到9万多元。

截至目前,定边县农商行向全县65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4.05亿元,户均贷款额超过5万元。

“扶志的过程其实是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只有尊重贫困群众在脱贫中的主体作用,让群众有尊严地从贫困中自己走出来,才能真脱贫、长脱贫。”定边县扶贫办主任尤海旺说。

固党建之本,用组织力凝聚攻坚力

2017年,定边县委推出的“职级抵押”政策,在全县干部中产生不小的反响。

5月4日,县委常委会研究了17名新提拔的科级干部。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拿到的不是任命书,而是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军令状。

县委明确,这批干部在脱贫工作上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者,脱贫摘帽后正式下文任命;对工作推进不力,不能完成任务的延迟任命或重新考察。

县委组织部干部牛和平是这批干部中的一员,他拟任岗位是红柳沟镇经济管理站站长。5月5日,他到冯地坑乡新城滩村就任“第一书记”。

牛和平笑称,这种“拾到篮子里的馍馍吃不上”的职务现状,带给自己无穷的工作动力。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省际外交”,从相邻的宁夏盐池县引入自来水,解决了全村145户、669人的吃水问题,使新城滩村成为定边唯一能喝上黄河水的白于山区村子。

解决吃水后,被村民准备闲置的水窖,在牛和平的规划中,是发展庭院经济难得的储水设施。他正在积极推广户建两个大棚工作,建成后,每户每年增收万元有把握。

“让党员干部的脱贫攻坚成效和切身利益挂钩,使其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崔博说,“职级抵押”是定边县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培养、锻炼、选拔干部的一个风向标。目前,全县89名后备干部全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人包抓3个贫困村、6户贫困户,1501名科级党员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1153名普通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帮扶1户贫困户。可以说,定边的脱贫和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关系。

2017年,定边县表彰帮扶干部20名,提拔调整重用帮扶干部22名。对40名帮扶干部进行问责处理,对23名作风不实、工作成效不明显的“第一书记”予以召回。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打赢基层党建攻坚战,关键是给贫困村配齐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选出一个能力强的带头人。”定边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乃彪说。

在红柳沟镇沙场村,记者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1979年出生的村支书魏于章,是村里的能人,2011年回村任职以来,带领村民从贫困村变成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的富裕村。

魏于章记得,回村任职干的第一件事,是整理村集体的320亩荒地。当时,外来施工队报价108万元,被魏于章打发走了。他向村民承诺,37万元就够了。有村民问,不够怎么办?他回答,自己卖车来补贴。

一个冬天,他带领村民从数十公里外运来黄土,将320亩荒沙地覆盖20公分厚的“被子”。开春后,他又多方争取资金,为全村69户贫困户在新整理的土地上建起69座大棚,种植香瓜。

当年,每棚香瓜纯收入1.7万元,村里的非贫困户坐不住了,纷纷参与进来,沙场村创造出贫困户带动非贫困户致富的现象。

记者采访时,不断有村民来村支部“报棚”。魏于章解释说,为了卖个好价钱,村支部对全村781棚香瓜的种植时间实行“错时管理”。

村民普遍反映,正是村支部的统一管理和调剂,沙场村的香瓜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这,正是组织力在这个村支部生动而实用的体现。

猜你喜欢
全县马铃薯贫困户
娄烦推动马铃薯良种行动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马铃薯有功劳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火星马铃薯”计划
马铃薯主粮化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