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帆
陇县城关镇西街村近年来一直是城市加速改造中的“香饽饽”,城建和公用设施占了村上的不少土地,租赁收入让集体资产迅速增多。村民眼瞅着这块“大蛋糕”,既担心分配不公,又忧虑坐吃山空。村干部也在发愁:丰厚的家底是分还是留?到底该咋管?
2013年起,随着“三变”改革实行,昔日脏乱破败的城中村蜕变为众人羡慕的明星村,集体固定资产从6100多万元增至1.7亿元,村民年终分红从米面油变成了人均现金分红2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万元,居全县首位。
产权不明晰、经营收益难、分配矛盾多,这是西街村集体资产管理面临的三大难题。由此引发的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频繁上访,让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培能头疼不已。
2011年1月,针对村民多次反映的南大街门面房费用低于市价一事,村“两委”决定公开竞拍招租。3个多小时后,每间房竞拍价均不低于2万元,高的拍到2.4万元。而之前,每间房租金仅为6000多元。
这一结果,让西街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迫在眉睫,否则集体资产将会流失,严重阻碍村子发展。之后,村班子四处搜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尝试探索一条适合村子发展的改革之路。
2013年,李培能揣着思考了很久的一揽子问题,带上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到浙江宁波明一社区取经。三天时间里,他们切身感受着明一社区现代化的发展,也被当地村民一年领8万多元的分红所震撼,之前的种种困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坐火车返回陇县的那一夜,大家激动得彻夜未眠,谈体会、想点子、谋未来,改革的思路慢慢清晰起来:要将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引入村集体资产管理,变村集体为合作社,变资源为资本、变村民为股东……
“集体资产要‘动’起来,得进行经营性投入,把‘蛋糕’做得更大,实现保值增值。”按照李培能的设想,村里将进行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股份设置、建立合作社、建章立制。没想到的是,改革在序幕阶段就卡壳了。
“走走走,这会没法开了!”取经归来后,村班子率先在二组召开第一次改革动员宣讲会,却被协助组务管理的村民生生打断:“资产是我们组上的,凭啥要交给村上统一管?”
此后20多天里,村班子成员顶住压力,从清晨到深夜耐心入户做工作,入户率近90%。眼见着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重新召开村民大会。
这一次,大会召开得很顺利,85%以上的村民同意改革。村班子趁热打铁,拟定了西街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章程,选举董事会、监事会,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资产评估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评估。然而,就在登记确认股民身份时,又出了岔子。
“老李家的女子已经嫁人,不能算成股东。”“我孙子马上就出生,这得算上。”“儿媳妇户口还没迁过来,这种情况怎么算?”……面对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有些连村干部都说不清、定不了,如何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办法。”李培能吸取教训,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谁家有问题就摆在桌面上说,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最终,村班子征求意见530多人次,召开相关会议19场次,在县、镇两级的支持下,划定“2013年6月30之前持有本村户口的村民都是股东”这一硬杠子。股权持有人中,人口股占三成,劳力股占七成,股权生不增、死不减,但能继承、能赠予、能转让。同时,根据3个村民小组所处地理优势不同,确定每组每股分别为2.4万元、5.38万元、3.8万元。
“这次改革不是让农民把集体资产吃光分净,而是将集体资产理顺、盘活,交给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按照分权不分产、运营不经营、分红不分利的原则,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李培能说。
2013年12月28日,西街村第一届股东大会召开。会上,西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向核定的1407位股东发放股权证,他们共同拥有村集体固定资产6100多万元,并凭证享受收益分红。5天后,股东们第一次领到了每人每股1000元的现金分红。
地处县城中心,只有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才能把产业做大。而西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第一桶金”,正是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停车场。当时,曾有村民在股东大会上提出质疑:“咱出土地,会不会失地又失权?”
面对质疑,李培能给在场的村民算了一笔账:20亩地,即使被征用,按一亩征地费用5万元计算,最多也就100万元。现在交出去托管经营,村集体每年将有30万元的收益,3年多就可入账100万元,失地不失权。
最终,当第一笔30万元收益到账时,村民们一颗悬着的心才算真正落地。
首个独立运营项目的成功,让西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公信力大增。当提出投资建设三组居民安置小区时,中午11点才在银行开设专门账户,下午5点就收到村民缴纳的意向金600多万元。
据了解,停车场和三组居民安置小区两个项目总共投资3300万元,建成后使村资产升值率达到26.7%,最大限度地获取了经济效益。之后,股份经济合作社先后与宝鸡万丰、弘吉国际、甘肃周寨煤业等公司合作,打造了县城南大街中段、东大街中段、陇马路十字、关山酒店片区旧城和城中村拆迁改造、滨河商贸中心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全村增加商铺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收入空间不断增加,合作社固定资产比改革前翻了一番还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13元。
改革带来的,远不止经济总量的增长。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干群关系也在明显改善,村上的财务状况也更加透明。村民在集体资产运营中有了话语权,参与村上事情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每次开会我都积极参加,在会上我知道村上的钱干啥了、花了多少、还剩多少,心里明明白白一本账。”西街村三组村民杨军以卖菜为生,第一年家里每人领到1000元,去年是1500元,今年据说能到2000元。
因为连利,西街村人更加连心。由于三个村小组资产总量不同,每股份额差距较大,于是三个组在对比中自加压力,想尽一切办法盘活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入股、资产置换等方式,尽可能扩大和增加集体资产及收益。干群拧成一股绳,征地工作的困难少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也顺利多了。
村内不仅实现了巷道硬化、亮化、排污管道改造,而且自来水入户、天然气进村、拆迁户上楼、摄像头覆盖。令村民更为满意的是,村集体每年拿出收益的10%作为公益金,建立教育激励扶持机制和民生保障机制,托费减免、考学奖励、老人投保等实现全覆盖。
看着集体经济一天天壮大,西街村董事会又有了新谋划:“你出钱,我出地”的简单合作方式并非长久之策,建立冷鲜果品蔬菜冷链批发市场、整合闲散劳动力成立劳务合作社、注册房地产公司等更具内涵式发展的项目将成为努力方向。
“产权制度改革是现阶段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一把金钥匙。”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西街村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目前农业产业化做不大、做不强的问题,让农村所有生产要素走入市场经济中,也解决了解放农民、发展农民的问题,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