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静 钟昕
摘 要:“医学伦理”作为医疗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与日常医疗行为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但是现实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比较显著,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其自身的职业伦理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关系着现阶段医患矛盾纠纷缓和程度。鉴于此,本文拟从“内、外部控制”之外引入“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探析医学伦理困境化解之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困境化解
课题编号: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17年院级立项课题CWKY-2017-08
1 引言
医疗卫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党和国家也非常关注医疗卫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医疗体制的转变,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腐蚀了一部分医务工作者,使得医疗过程中极易产生漏洞,导致医务人员出现不作为、违法甚至犯罪等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化了医患矛盾,扰乱了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仅2016年,全国法院全年共审结医疗损害赔偿案件20833件。而化解医学伦理困境或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伦理水平,也就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如何才能化解医学伦理困境,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化解医学伦理困境有效途径的必要。究其主要原因,“医学伦理困境化解”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负责任的医务人员”问题,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今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把“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讨化解医学伦理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的研究,就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医学伦理视角为切入点,着力研究医疗服务工作的应然价值取向,把“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探讨解决医学伦理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
2 当前医疗伦理困境的实然状况
2.1 医务人员角色冲突
一方面,医务人员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需要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即“私利”;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需要满足社会利益的需求,即“公利”。当医务人员追求物质利益时,就会忽视政治与道德而倾向于“经济人”,引发许多社会丑恶现象。而在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业职责要求其应成为“公共人”角色,要文明行医,以患者为重,保障人权,以患者利益、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当医务人员谋求私利的过程当中触犯到公共利益时,就会行成医务人员的角色冲突。但是,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证明,那些在医疗服务行为中违规、违纪的行为,多半医务人员更多地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非法的报酬和目的诱使其不惜违背自己救死扶伤的圣神职责,仅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患者和社会的利益。
2.2 医疗机构义利冲突
医疗机构是承担医疗服务的主体。政府或者社会的支持最终需要通过医疗机构来实现,而只有通过医院,患者与政府、社会才得以完整地串联。医院这个关键环节也因此成为了医疗服务中矛盾和问题的多发环节,因为医院不仅要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也要协调好与政府的关系,还要回应好社会媒体的关注和批评,它们必须在履行医院责任与维护自身利益之间保持平衡。
长久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置不当,导致医院的商业化倾向严重,公立医院缺失了应有的公共效益,私立医院过分地强调了经济效益。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关注以及患方维权意识的增强,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对于纠纷的处理结果越来越倾向于经济补偿,“胃口”也越来越大。在我们的传统社会观念中,大家对道德力量的依赖有时候甚至大于法律,这个时候,人们不会过分在意医院的处理方式程序上是合法的,也不考虑医院如何生存下去,人们要的只是医院不能见死不救。一些医疗单位疲于应付患者和家属无休止的纠缠,加之部分媒体添油加醋的报到,为了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往往对非医疗过失性纠纷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措施,以经济补偿来化解纠纷。这时候,医院不仅要面临道德的谴责,还要面临生存的压力,在平衡义与利上,医疗机构充满了困惑。
2.3 政府监管的两难
政府是社会的监督和管理者,在医疗服务中,政府必须坚守“正义”。这包括程序的正义和实质的正义。程序正义要求医疗服务的开展在程序上必须要合理合法,按照既定的法律、规章制度去执行。但是,医疗服务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固守程序正义会或多或少削弱了医療服务的实质正义。政府与社会公众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外部监督的权力被弱化,限制了权力的控制力度以及行政监督的效果,使得程序正义往往成为弱势群体实现实质正义的障碍,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医疗服务最初追求的正义价值。对于政府的治理而言,实质正义只有通过程序正义才能实现,没有程序的正义也就没有公平正义。这就使得政府在制定医疗服务政策和监督医疗服务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陷入追求程序正义与满足实质正义之间的两难境地。
3 当前医疗伦理困境的化解对策
3.1 “内部控制”
1.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
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是有效化解其“公利”与“私利”角色冲突的有效途径,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正确应对角色冲突。首先,引导医务人员由“经济人”向“公共人”转变。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公利”与“私利”的角色冲突所带来的“自利性”使其难免以“经济人”的身份应对医疗服务工作。无论东西方,在医务人员应然的价值定位上都希望其是“公共人”,为人类健康服务,在现实的医疗服务活动中,他们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文明行医,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但医疗服务中的恶劣事件却屡屡出现,比如收受红包、贿赂,收受药品回扣,由于自己失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等,这些都反映出其以“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去参与医疗服务工作,体现了“经济人”自利的一面,如果不加以限制,必会引发许多问题,带来损害患者利益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其次,强化医学伦理素质教育培训。坚持“按需施教”原则,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医务人员所需求的知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调查、讨论、实习、交流等方式,运用案列分析、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质,使其在医疗服务中公平、公正的处理矛盾,服务患者。
2.实现医务人员“自律”
将通过教育培训形成的“他律”转换成医务人员的“自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将“以人为本,服务患者”的意识以医疗服务主体的‘自律为前提,成为一种信念和环境,这样一种‘自律精神系统的普遍化,可以逐步积累而形成传统,依靠这一传统,可以摒弃一切道德‘失范的医务人员及其行为。首先,加强医疗文化建设,树立医务人员的伦理自律意识。“自律”是一种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自我约束能力,不仅指医务人员个人自觉,还指作为一个医疗机构的整体自觉。医学伦理作为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要在医疗服务中实现“自律”,首要是注重医学伦理建设。其次,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要在医疗服务中注重内化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的医学良心,在充分监督的环境中,激励医务人员自主做出符合公共利益取向的决策。同时,要通过行为准则、规范系统的构建及其内含的道义要求,唤醒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和道德良心:回应、满足患者的基本利益需求,实现廉政行医。
3.2 “外部控制”
医学伦理规范的制度化建设。与道德规范不同,医学伦理规范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法律制度相互补充,共同为医疗服务管理服务。医学伦理规范作为专门规范医务人员及其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所提出的道德期望和要求。医学伦理规范对医务人员及其医疗服务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准则,医务人员必须遵守以消除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的肆意行为,规范医疗秩序。但由于医学伦理规范属于德治,对医疗服务主体的约束是通过道德约束来实现的,通常是在不当医疗服务行为做出之前凭借医务人员内心的道德观来发挥作用指导其做出正确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因而并不像法律制度那样拥有强制约束的效力,是一种软性约束。在具体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医务人员往往会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仅靠“内心的道德”来约束其行为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注重医学伦理规范的制度化建设。医学伦理规范的制度化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医学伦理立法、完善医务人员考核制度等来实现。比如,创新医务人员考核录用制度,在考核和录用中加入对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的考察,促进医务人员正确医疗价值观的形成;完善和创新考核制度,将医务人员的廉洁行医情况,医疗服务行为选择的价值观、医疗服务行为的标准、自我约束能力等纳入考核系统,使医学伦理从制度上对医务人员形成约束等。将医学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是德治的理想模式,通过立法赋予医学伦理规范一定的强制力,使其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对医务人员及其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从而使医学伦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3.3 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加强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引导当代医学生建立一个统一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重塑其道德准则,为未来的医疗卫生战线输送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具体到医疗行业,体现为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医学价值观必须进一步去粗取精,加入新时代的特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不仅能够促使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素质的合格人才,也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医学伦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医患和谐与国计民生大局,应贯穿于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学生作为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主流,应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指导之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履行好自己角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2.以医学伦理学课程为载体,提升医学生医学伦理精神认同感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实践医学活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本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观,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处理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医学伦理难题。但有部分医学生和从事医学伦理教学的老师没有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学习或者讲授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将大医精诚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学习或教育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伦理学的地位显著提高,从最初的只存在于临床教学阶段,演变到现在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因此,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是每位医学伦理学教师的职责所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建立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
学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因此,醫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给医学生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4 结语
医学伦理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其困境的化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尽管新的医疗改革体现出了既保障患者的利益,又保护医生的权益这样两者兼顾的局面,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好的愿望不可能一夜就能实现,医学伦理困境,还需要在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精心呵护、社会各界长期努力以及医务人员不断努力中慢慢化解,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尽管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在政府、医院、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互相协作下,一定会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幼棣.大国医改[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0
[2]钱海峰.公立医院危机成因与应对[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郑雄飞.医患关系的伦理透视和实践理性[J].北京社会科学,2009(02)
[4]许德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9)
[5]刘俊.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社会[D].复旦大学,2008
[6]何煦,余凤珍.浅议医疗体制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7(01)
[7]李培燕.服务态度引发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49-50
[8]高强.医疗纠纷处于上升趋势[N].健康报,2010-01-03(8)
作者简介
周扬静(1987-),女,四川自贡人,管理学硕士,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人文社科部教师。
钟昕(1986-),男,四川自贡人,管理学硕士,自贡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