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摘 要]1995—201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4.2倍,而全国同期增长了3.28倍;另一方面,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在大幅上升,由1995年的3322.36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891.94万吨,增长了近4倍。云南省面临较大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因此,政府应引导高排放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减排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构建低碳发展模式;同时对低碳需求进行补贴以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发展;政府还应采取措施推动低碳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能源消耗;碳排放;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2-0111-04
Abstract: From 1995-2015 years,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Yunnan increased by 4.2 times, while that of the nations increased by 3.28 times in the same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Yunnan province was also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from 33.22 million tons in 1995 to 128.92 million tons in 2015, which increased nearly fourfold. Yunnan faces greater pressure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upervise and help high-emission enterprises to formulat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n line with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ake appropriate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to buil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subsidize low-carbon dem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market; and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tak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driven mechanism.
Key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Countermeasures
引言
在全球氣候变暖、能源问题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为了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低碳和环境保护技术,争相对进口产品制定低碳技术法规和标准,以期将其所倡导的低碳规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借环境保护的名义来推行新型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当前特朗普政府的气候政策作了调整并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但是气候变暖已基本成为全球共识,特朗普的气候政策将影响到美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进程,而这一进程的滞后不仅有损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更将伤害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特朗普气候政策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而难于持续[1]。2018年1月10日特朗普在与挪威首相索尔贝格共同主持的白宫记者会上说,美国有可能重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按美国意愿重新达成“公平”的协议[2]。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3]。2015年,中国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在开幕式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了云南省的必然选择,也是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的重要途径。
一、云南省各产业能源消耗现状
(一)云南各产业能源消耗现状
199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为2204.79万吨标准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81%、85.91%和8.28%,2015年云南省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约为9199.20万吨标准煤,其中居民生活消费约为1200万吨标准煤。从产业分布来看,201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耗能总量分别为232.19、7155.46、1811.54万吨标准煤,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52%、77.78%和19.69%(见图1)。1995—201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4.2倍,高于全国同期的3.28倍,云南省具有较大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自2011年以来,云南省能源消耗增幅明显下降,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好于全国同期水平。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除了2014年和2015年,其他年份所占比重都在80%以上,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5.81%下降到2015年的2.5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由1995年的8.28%上升到2015年的19.69%(见表1),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云南省国民经济重心正在由第一、第二产业(工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逐步升级,产业结构正在优化。
(二)云南省能源排放强度
199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2204.79万吨,GDP总量为1222.15亿元(以1995年为不变价格计算,以下同),能源排放强度为1.80;201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9199.20万吨,GDP总量为8422.77亿元,能源排放强度为1.09。从1995年到2015共21年,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4.17倍,GDP总量增长了6.89倍,所以能源消耗强度由1.80下降到1.09,下降了65%。和全国相比,199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1997年到2012年几乎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云南省能源利用率水平较低,可喜的是从2013年到2015年,云南省能源消耗强度开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云南省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见表2)。
二、云南省各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各种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参考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所给出的计算方法:
此处的TCO2j表示第j产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三次产业来看,j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考虑到劳动力、资本存量的计量模型分析来看,j表示表2中的10个行业;Co2i表示第i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i表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假设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Ei表示第i种能源的实物消费量,各能源消费量需要折算成标准煤单位;NCVi表示第i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将其称为净发热量),各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和标准煤折算系数由国家公布的《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查询得到;CEF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以单位热值含碳量表示),COF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率,各能源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可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中查询得到;44/12表示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NCVi*CEFi*COFi*44/12)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在大幅上升,由1995年的3322.36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891.94万吨,增长了近4倍。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开始,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由于数据有限,还不能说明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到达峰值。1995—2015年,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云南省GDP的增长速度大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和全国相比,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云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碳排放系数较大的煤炭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以2012年为例,煤炭占云南省能源消耗总量的53.16%,碳排放较小的一次电所占比重为29.87%,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数据分别为66.6%和9.4%。1995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云南省的2.4倍,2015年仅为1.9倍,说明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低于全国,云南省节能减排技术较为落后。
三、云南省二氧化碳减排对策
(一)政府应引导高排放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减排目标
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表示,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5]。虽然通知只针对发电行业,但是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涉及的企业包含钢铁、有色、油气、化工等八大行业7000多家企业。2020年将有10万家企业纳入。[6]矿业领域整个上下游(煤炭、油气、化工、有色、钢铁、矿山、建材、水泥企业等)都将受到重大影响,而矿产业是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政府应该督促和引导高排放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减排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构建低碳发展模式。一旦时机成熟,国家对这些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实施配额限制时,企业也能从容面对。
(二)政府应该对低碳需求进行补贴以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形成
政府对低碳消费进行补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低碳产品除了具有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功能外,还具有降低碳排放的环境价值功能。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取决于能否带来最大的满意程度,政府加大低碳产品的宣传力度利于普通消费者了解到低碳消费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对低碳产品产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偏好,如果政府再给予低碳消费适当的补贴,在价格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将会对低碳产品产生一定的有效需求。如包括美國和中国在内的国家对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电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对企业清洁能源的需求进行补贴。企业对能源的需求主要受成本约束,企业选择清洁能源的主要动因是其价格不高于传统能源,但由于技术和市场规模等原因,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依然高于煤电成本,这就需要政府配合法律、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行政措施来引导企业的消费,为清洁能源培育和开辟市场。
(三)推动低碳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
碳排放问题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碳排放减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被全社会共享,如果仅仅依赖市场自身难以达到低碳技术创新的社会最优水平,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既要进行全面的节能减排规划设计,又要制定具体的激励和保护措施,使低碳技术创新企业能在其行为中获利。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发电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其他污染行业的建设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将迫使污染企业对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产生需求。总量控制使得低碳技术创新的潜在需求得以形成,只要企业的减排成本低于收益,低碳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就能形成,因此政府在制定总量限制时要考虑污染企业的承受力,同时对环保企业在税收、科研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刺激低碳技术创新的供给,从而最终形成低碳技术创新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张腾军.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气候政策走向分析[J]. 和平与发展,2017(1):51-66.
②新华网. 特朗普再提有条件重返《巴黎协定》[EB/OL].[2018-01-14].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01/11/c_1122244116.htm.
③薛进军,赵忠秀. 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44.
④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EB/OL].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 2017-11-10.
⑤新华网.我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wer/2017-12/21/c_1122142305.htm, 2018-01-03.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1/04/content_5128619.htm, 2018-01-03.
[参考文献]
[1]Springmann, Marco. Carbon Tariffs for Financing Clean Development [J]. Climate Policy, 2013, 13(1):20-42.
[2]Terry Eyland, Georges Zaccour. Carbon Tariffs and Cooperative Outcomes [J]. Energy Policy, 2014 (65): 718-728.
[3]张华,魏晓平. 绿色悖论抑或倒逼减排——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21-29.
[4]张先锋,韩雪等.环境规制与碳排放:“倒逼效应”还是“倒退效应”——基于200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软科学,2014(7):136-144.
[5]屈超,陳甜.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7):62-69.
[6]程纪华.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23-30.
[7]王安静,冯宗宪等.中国30省份的碳排放测算以及碳转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8):89-104.
[8]邓明翔,李巍.基于LEAP模型的云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碳排放影响情景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7(2):786-794.
(责任编辑:郭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