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色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物欲是成功的绊脚石。沉湎于物质生活中的人,又如何能登上成功之巅呢?所以“玩物”者必丧其“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人物。”古往今来,凡沉湎于物质生活的人多以悲惨的人生而结局。君不见,隋炀帝大兴土木,寻欢乐而客死江都?君不见,后主刘禅终日作乐,最终将蜀国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们就这样踏着前人的成果走向毁灭。假若古代帝王正君心,明志向,不以“玩物”为生活唯一的目的,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部《红楼梦》,演绎一段兴衰史。贵族子弟,品茗赏花,头插金钗胸佩玉,白玉为堂金作马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五陵年少,竞相争缠,琵琶声中送青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夜笙歌,其乐可知,其形也悲。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玩物者,游于物而失其心,志也慢慢消存。更有甚者,因“玩物”而丧国。春秋时期,卫国的第十八代君主卫懿公,极其喜欢鹤,整日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懿公不仅给予鹤以极高的地位和待遇,更每年为此耗费大量资财,使得朝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入侵卫国,懿公命军队抗击。但将士因懿公宠鹤太甚而不服,懿公只得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懿公战败而死。后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古人尚且不能够处理好“物”与“志”的关系,又何况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的人呢?当诵读起屈原的《离骚》,或许当时会颇有感慨,默默告诫自己应当志存高远,但面临手机、网络的诱惑时,却又将自己的“豪言壮志”抛之脑后,只顾满足自己的“玩”乐。由此可见,“物”与“志”的选择只在人的一念之间,人们原本是应当勤奋且有斗志的,但却因“玩物”而“丧志”,也因为“玩物”,让理想只能成为空想,所以,玩物是失败的预兆,丧志则会坠入深渊。
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张“诗”“书”“礼”“易”样样精通,就是这种文化思想,铸就了中国无数文人雅士。他们个个称得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从此,他们就成了后人学习的模范,同时也为现代人灌输了一种思想,只有像古人那样泛读诗书,达到博古通今的境界,才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是中国古人获得成功的途径,也是唯一被认可的途径。虽然这种途径创造出了不少成功人士,但是也有很多的人才被这种思想所掩埋,最终一事无成。他们也许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追求的是某种兴趣,而这种兴趣包括任何事物。但不能得以发展,被磨灭了。也许有人认为兴趣只是一个耽误学业的东西,应该抛弃自己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但是,事实证明兴趣也是可以造就一个成功人士的。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发明、文化进步,其起源都是由于科学家、文人、大师、工匠对某一事物“玩”的兴趣。
“玩物”能立志。有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玩物”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它能将你的精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到某一事物上,让你产生往某一方向努力钻研的欲望,为此付出而不后悔,并渴望有所建树。阿姆斯特朗由“玩物”走进了航天事业的大门;牛顿由“玩物”走进了经典力学的天地;袁隆平由“玩物”走进了栽满杂交水稻的绿色田野。如果没有“玩物”的精神,哪会有这些伟人立下宏志,哪会有这一项项灿烂的成就?可见“玩物”是播种志向的沃土。
“玩物”能成志。书圣王羲之幼时痴迷于书法,勤于练字,所用磨墨之水成缸,所用洗笔之水成墨,作品《兰亭序》更是惊世之作。古往今来,练习书法之人数不胜数,为什么最终成为书法大家者少之又少呢?这是因为能成为大家之人具有“玩物”的精神,浓烈的兴趣使他们在追逐志向的坎坷路上所向披靡。再高的山,在湍急的河流,也只是脚下的“细浪”。“苦”也成了“乐”,因为自己选择的路怎样都能走下去。所以“玩物”是成志的最强动力。
“玩物”能乐志。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人生的真正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玩物”其实也是这种状态,能“玩”成“志”,这是人生的一次圆满。一个没有自己无限热情和兴趣投入的志向就算完成了,也不会带给自己无限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显然,具有“玩物”的状态才能甜蜜的摘取成功的硕果。
由此可见,“玩物”的过程是为“得志”打基础,“玩物”是“得志”的一个重要途经,适当的“玩物”有利于“得志”。所以,玩物未必丧志,“玩物”有可能还能够帮助“得志”。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人不缺玩的物,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人各自有志。“玩物”是因为内心的空虚所致,“志”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玩物”是人所欲也,“志”亦人所欲也,同时坐拥物质和志向二者,不因“玩物”而丧“志”,不因“志”而疏离“玩物”,在“玩物”中明志、长志、成志,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