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海洋事业已进入国家高层的决策视野。强化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海洋权益,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等相关主题均在部分国家文件、政府规划纲要中频繁体现。对海洋意识内涵及其历史沿革问题进行阐述说明,指出国家需要强化国家海洋意识的紧迫性与现实性。通过在对海洋体育角色属性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海洋体育在强化海洋意识中的典型“案例”并予以分析,最后就海洋体育如何选择强化海洋意识的路径给予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海洋体育 海洋意识 角色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200-02
目前,国家已把海洋列为超前部署的全国五大重点战略领域之一。然而,我国要想走进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的关键是要突破被束缚的思想认识屏障,提升国民海洋意识觉悟。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多次强调“发展海洋事业的关键,就是增强海洋意识。”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十八大报告中“建设海洋强国”宏伟目标的思考,必须从树立和培養海洋意识着手。海洋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功能性活动,其拥有普及面广、参与度高、内容新、观赏性强、易被接受等特点,理应在培养和强化海洋意识的任务中有所担当,然而,事实上海洋体育在意识层面的正向功能并没有引起政府及相关组织的重视。为此,研究、发掘、利用海洋体育在构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为“怎样发展海洋体育”、“如何增强海洋意识”等关键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1 海洋意识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沿革
1.1 海洋意识的内涵
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成递进式,由低级向高级过渡,有满足本我与实现自我两个层次。满足本我的海洋意识是一种原始的冲动与欲望,史前时期人们对于海洋的期待是源于海洋可以带来生理性的满足,如纯粹的向海洋索要食物;实现自我的海洋意识是基于对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的主动追求,并且拥有客观的实现目标,是建立于意识能动之上的行动干预,其中包括海洋贸易、海洋军事、海洋资源开发等活动。如上所述,海洋意识最终被人类不断进化的思维能力刺激,进而产生个体对于海洋的高层次认识,即在实现自我阶段所表现出的科学海洋意识,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意识的构建是立足于人对于海的认识,由浅至深,并经过长期人海关系的互动,使得人文气息介入到人与海的历史脉搏之中,长期如此,海洋显示出的不在是单纯的自然风景,更多的是记录着人类征服海洋、利用海洋的历史文化线索。例如,中国先民创造出众多优秀的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上龙舟祭祀,捡花蛤、攻淡菜等海洋民俗体育活动,亦或是以龟壳为材料甲骨文、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无不透露出古人与海的人文关系,无不凸显出中国厚重的海洋历史,而我们理应尊重历史,树立及培养自我的海洋历史文化意识。
1.2 海洋意识的历史发展沿革
中国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辛勤勇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既包括传统的大陆农耕文明,也孕育有海洋文明的基因。
近现代时期,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融合,西方海洋科学的介入以及深厚的中国古代海洋学基础,因此,中国近现代在海洋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意识领域,青岛成为近代海洋学的萌发地,1919年青岛首先成为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发展基地;1935年中央研究院首次系统进行了青岛至秦皇岛的大型海洋调查;1985年至今中国海洋科学进入深入发展期,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绩,如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7000m,下潜深度为7020m;2003年由中海油,中石化投资,在东海建立“春晓油气田”。在军事意识方面,1912年北洋政府设中华民国海军部;前已建立起以舰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为主体,担负海上作战任务的现代化合成军种,2012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入列海军,中国海军已初步具备远洋打击、作战能力。
2 海洋体育对强化国家海洋意识的路径选择
2.1 联合政府部门:构建“意识”战略
政府在强化国家海洋意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构建国民海洋意识的战略中,政府介入的方式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是单纯的行政命令、政治宣传,而理想的方式则是借助某项平台或某种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众所周知,体育的衍生功能中有政治属性,政府欲要强化国民海洋意识需要利用同质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海洋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政府部门给予的支持与引导目的是要放大其政治宣传的功能。在构建国民海洋意识的蓝图过程中,政府要把握好海洋体育的社会功能,制定影响长远的“意识”战略,具体操作如下:(1)增加领海内各种海洋体育项目的基地建设,提升各海域的影响力;(2)加大资金投放,多赞助争议海域、海岛内的海洋体育赛事运作与民间海洋体育活动,增强海洋主权意识;(3)大力支持海洋民俗体育的发展,推进海洋意识基层化、本土化。
2.2 搭配大众传媒:营造“意识”氛围
随着休闲与海洋时代的来临,海洋体育日益丰满的羽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群众蜂拥而至、参与其中,受众人数逐年递增,大众媒体争相报道。可以提出设想,将大众媒体和海洋体育搭配起来,利用它们自身的优势进行国民的海洋意识的宣传、培养。鉴于海洋体育受众面的广泛性及其带给国民的正能量精神,隐藏其内部的责任就是借助传媒造势,宣传与烘托起具有体育特色的海洋意识观念。海洋意识养成之根本是突破原有的思维与观念的束缚,借助海洋体育、传媒等手段塑造与培养新形势下的思维模式,具体操作如下:常态化+强调性的报道,丰富海洋体育文化内涵,强化国民海洋意识,营造氛围环境。
2.3 携手学校教育:增强“意识”基础
教育在增强国民素质、提高海洋意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育切入,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使国民海洋意识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工程。然而,过往的教育模式过于模式化与枯燥性,难于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力,课堂气氛有失互动,灌入式教学举步维艰。然而,海洋体育作为新式的休闲娱乐活动,结合多种时尚元素,又以其新颖的参与方式、独特的工具器械、激情四射的活动场面为自身凭添魅力值。鉴于此,提倡新式教学方式,开辟互动性强、参与性高、收效性大的课程成为学校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开设以海洋体育为基础,以提升海洋意识为目的的课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目标。在校园设施建设方面,建立以海洋体育为内容,以宣扬海洋知识为主题的墙报交流区,雕塑及宣传栏,与校外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海洋体育体验基地,携手共进,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20-23.
[2] 2011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现状与特点[J].海洋世界,2012(1):22-25.
[3] 韩兴勇,郭飞.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7(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