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渗透”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智思考

2018-05-07 07:23韦玉柏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职

韦玉柏

摘要:“职普渗透”教学,是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进一步利用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对接,是多样化、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使每个学生将有越来越多的成才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将会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中职;职普渗透;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43-02

都安县职教中心的“职普渗透”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打通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升学立体渠道,不仅解决了中职生就业问题,而且解决中职学生有机会升大学甚至考研机会。“职普渗透”教学是“职普融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利用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对接,是真正“职普融通”,以实现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又红又专"。为逐步实现中职学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师资、设备、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成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平台,都安县职教中心由玉胜忠校长主持的《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多元出口的办学模式实践探究》课题,在2012年9月开始探索执行"一强基础,二塑宝塔,三级分流"的多元出口办学模式,执行中职和高职贯通办学的探索,2015年5月4日由韦焘老师主持的《“职普渗透”教学与管理在农村中职学校的研究》课题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立项并进行了开题研究(课题批准号:桂教职成【2015】22号),二位主持人都认为“职普融通”的关键是“职普渗透”。 职普如何渗透才能实现学生"立体成才",实现就业和多元升学的成才目标。就业要具备职业资格证、升学要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历证,这就是学校的"双轨并举,双证引领"制度的探索和实施,只有"双轨并举,双证引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了,才能搭建更好的就业与升学立交桥。

1.“双轨并举,双证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012年以来,学校探索执行"一强基础,二塑宝塔,三道并举,多级分流"的办学新模式。模式特点是:兼顾专业技术技能基础和文化基础,强化技术技能考核鉴定,加强顶岗实习,实现双证同步。兼顾就业、升学和培训,通过多次分流,创设多元出口,实现人人成才。

1.1抓实双轨并举,构建 "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就业与升学"双轨并举"的课程体系,调整文化课、综合素质课与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中职教育从人才培养"独木桥"到"立交桥"的重大转变,每个专业包括5个方向的课程体系。

1.1.1中职直接就业课程体系。第一、二学年按"技术技能课+文化基础课"的模式设计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占总课时三分之一,技术技能课占总课时三分之二,第三年参加顶岗实习,该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中职课程相同,适用于直接就业方向的学生。

1.1.2“2+3”直接升学课程体系。第一、二学年按"文化基础课程+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的模式设置课程。文化基础课和中高职专业衔接课分别占总课时二分之一,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由中高职学校联合制定设置技术技能课程。适用于五年一贯制方向的学生。

1.1.3“2+3”对口考试升高职课程体系。第一、二学年按"综合素质课程(文化基础)+一技之长"的模式设置课程,综合素质课占总课时三分之二,专业技能课占总课时三分之一。对口升学考试得到预录后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100天,然后到高职就读。适用于对口考试升高职方向的学生。

1.1.4对口升本科课程体系。第一、二学年课程设置计划和对口考试升高职课程设置计划相同,第三学年综合素质课占总课时六分之五,专业技能课占总课时六分之一。

1.1.5文体高考课程体系。第一、二学年课程设置计划和对口考试升高职课程设置计划相同,第三学年综合素质课占总课时六分之五,专业技能课占总课时六分之一。

五种课程体系的课时量都达到了中职课程设置中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其中增加了考证培训课程,以落实"双证书"制度。各种课型的课时比例如下表所示:

1.2强化"一技之长",实现"双证"同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坚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的目标,任何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规定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同时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考核,参加职业资格证和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每个学生必须获得至少一种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完成学校规定课程教育并经考核合格的,获得学历证书,通过职业鉴定机构相应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的,獲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同步。

1.3逐级分流,五条路径贯通中职教育人才成长通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都安县职业中专学校经过四次逐级分流构筑五条路径实现五个目标:直接就业、五年一贯制直接升学、对口考试升高职、校长实名推荐对口升本科、艺体生高考升学。

第一次分流,在学生入校第一个星期后进行,根据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分出就业部和升学部。第二次分流在一年

级上学期入学两个月后进行,将升学部分成直接升学(五年一贯制)和考试升学两个部分。中考成绩C+以上,经学校组织测试后,依据联办高职专业指标择优确定直接升学的学生。第三次分流在二年级下学期四、五月份进行,将考试升学部分成对口考试升高职和推荐升本科(含文体类学生)两部分。第四次分流在三年级下学期四、五月份进行,校长实名推荐升读本科院校单独考试的学生和文体类学生再度分离。

这些年的改革的实践证明:“职普渗透”是“职普融通”的关键,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立体培养、全面发展"重要手段,是"双轨并举"、"双证同步"、"逐级分流"的有效办法,有效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办学有规模、培训有统筹"的"人人成才"目标。

2.中职学校“职普渗透”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问题

2.1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控辍保学与老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达不到办学的基本要求,老师少,只能开设大班额,老师素质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明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财力薄弱,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硬件设施同样达不到办学的基本要求。校舍不足成为学校发展的短腿,特别是教室和宿舍紧张,正常的学习、生活条件难以保证。

2.3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加深。学校与企业合作还停留在订单培养层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程度不高,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与高校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有待加强,课程设置与校本教材尚需配套,学生出口意愿与学校办学意志没有得到很好统一,办学模式改革有待加深、完善。

3.做好中职学校“职普渗透”教育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3.1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县职业中专学校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全面负责指挥县职业中专学校综合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按照办学规模定位,结合办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职业中专学校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按政策、按比例调整教育"两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3.2力争上级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县内财力严重不足,上规模的企业很少,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几乎是不可能。单靠县财政资金办好职业教育非常困难。要想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学校的各种硬件建设,争取自治区和中央财政支持就尤为重要。

3.3强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中高职贯通办学、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努力尝试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在系统培养职业人才上下功夫,努力开拓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渠道,拓宽并提升学生就业、升学渠道,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精心打造都安县职业中专学校就业和升学的升级版。

近年来,都安县职业中专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办学有规模、培训有统筹"的"人人成才"目标。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县职业中专学校综合改革与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把都安县职教中心学校建设成为自治区级农村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杨佐等编着《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林梦莲.新常态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研究[J].理论观察,2015(9)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职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