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发展步伐加快,4G時代随之到来,通信技术日渐作用到英语教学各环节,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也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频繁英语碎片化学习方式,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基于4G时代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与英语教学。
关键词:4G时代;碎片化学习方式;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01-01
在4G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的信息频繁增加,获取信息的习惯日渐改变,碎片化程度日渐提高,学习、娱乐等方面日渐步入"碎片化"阶段。同时,学校英语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碎片化学习方式日渐流行。学校教师要借助4G时代优势,深化改革英语课程教学,多层次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高效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科学培养英语综合素养。
1.4G时代与碎片化学习方式
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我国通信技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大,4G通信时代应运而生。在4G时代下,通信技术已和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等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作用下,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加快,通信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不断显现。4G时代属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信技术应用领域持续扩大,频繁作用到我国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在通信技术作用下,碎片化学习方式不断作用到英语等学科改革中,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同时,利于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养。
2.基于4G时代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与英语教学
2.14G时代下英语碎片化学习。在4G时代下,各方面信息数据呈爆发式增长趋势,无形中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跳跃式获取信息日渐普遍化,学生学习方式也有了质的改变,碎片化学习方式日渐出现在学生视野中。在4G时代下,英语碎片化学习体现在多个方面,学习时间、知识与学习空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有效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时间方面的缺陷。学生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可以在网络平台作用下,随时学习英语课程知识。英语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可以有效满足各层次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个性化需求,在无形中不断为他们的学习增加动力,进一步强化他们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培养多方面能力。同时,在4G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采用慕课、微课等形式,选择性学习重要的英语知识,在碎片化学习方法作用下,科学整合碎片学习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日常各环节中,实时提高自身英语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在4G时代下,学生学习空间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学习空间灵活化,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作用下,随时和教师、同学等进行良好的互动,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24G时代英语碎片化学习实现路径。
2.2.1科学分析数据。在4G时代下,英语碎片化学习是在网络平台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学习,涉及到海量信息数据,急需要多维度科学分析海量的信息数据,实时提炼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信息数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碎片化学习为切入点,科学转变英语教学方式,多角度培养各层次学生大数据能力,在英语碎片化学习中,能够准确分析出现在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数据,将其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信息数据提炼出来,准确整合重要的无规则数据,综合整合的基础上,从海量英语信息中获取重要的英语信息,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多个方面,将其转化自身所需的重要能力,掌握重要英语知识,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日渐积累丰富的英语知识经验。
2.2.2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在4G时代下,英语教师要准确把握碎片化学习的内涵,科学设计英语教学内容,使其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符合班级各层次学生客观发展需求,科学展开英语课堂教学。同时,英语教师要多层次引导班级学生准确把握英语碎片化学习和传统英语学习间的区别,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班级各层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素养,通过多样化途径科学引导班级学生准确把握碎片化学习方式,便于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比如,文本、视频、音频,促使碎片化英语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眼球,更好地在碎片时间中进行高效英语学习。
3.结语
总而言之,在4G时代下,英语教师要运用全新的视角,正确认识碎片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导向,深化英语教学各环节,科学安排英语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碎片化英语学习,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促进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04):9-16.
[2]母熙,武宁."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碎片化学习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6,(07):252+254.
[3]魏雪峰,杨现民,张玉梅.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适用场景与高效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