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琴
摘要: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个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在传统课堂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形式。本文阐述了微课在高中生物导课、课中及课后的不同应用情况。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68-01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个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在传统课堂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形式。它对我国现有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微课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资源,还是教师教学的有利"法宝",下文是微课在高中生物导课、课中及课后的不同应用情况。
1.导课: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广告、新闻、趣事等素材,通过简易加工制成微視频,能收到很好的导课效果。如在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时,教师可播放科学史实验资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导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微课导课应该直接切题,其形式有设置情景式、设置疑问式和温故知新式等。教学中,应根据自己的微课素材选用合适的导课方式。
2.课中
2.1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是一节课的主体,也是微课应用于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利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将原本由教师教授的内容交与微课视频,可以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动画,可以将烦琐的多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视频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神经调节》一节中的"兴奋的传导"是该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仅凭教师边绘画边讲解,不易形成形象动态的过程,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选择"兴奋的传导"和"兴奋的传递"两个具有动画的微课辅助讲解,最后教师再用板书进行强调,是生物课堂可观,可感,可行。又如,《细胞增殖》一节中的"有丝分裂"也是一个具有动态过程的知识点,通过动画进行展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过程。微课辅助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一节课分成一个个微视频,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挑选一个视频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突破该节课的重点或难点,不至于整堂课师生都被多媒体"绑架"。
2.2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教师可将复杂的反应过程以微课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够改善生物教学,还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广度的挖掘拓展,学生可反复观看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可以播放视频,让孩子们加深对糖类和脂质的认识,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化,具体化,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探索,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利用微课进行实验探究,进行小组协作,这样对于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或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实验可以更好的分享小组的实验成果。如探究"酵母细胞呼吸方式",学生设计"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装置,通过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的方式,制作成微课视频,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了解在不同类型的呼吸条件下,酵母菌有氧呼吸和发酵的产物不同得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会产生CO2,而仅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的结论。
3.课后
利用微课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有:对课堂上各个知识点微视频的复习、课后巩固练习与检测和下一堂课微课的预习。对于复习课上各个知识点的微视频,教师可以与其他作业一同打包发送到每一个学生,供他们自主学习。对于课后巩固练习与检测,最好做到每题后面就是讲解的模式,便于学生做完后立刻检测,有利于移动学习。对于下一堂课微课的预习,其实就是落实翻转课堂的理念,学生在课外先学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配以少量的简易试题进行检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焦建利在《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中指出这一模式将容易习得的知识通过微课在课前传递,然后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协作探究活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应用中得出真知,实现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化[3]。虽然目前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还面临很多问题,但希望微课教学会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最佳途径和策略,引发新一轮数字化教学改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下载想要的微课,自主学习,反复观看微课,充分理解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福城 .肖安庆 .李通风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 J ] .课程改革与实验教学,2014(2):58-60.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 [ J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