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2018-05-07 09:17徐诗瑶
关键词:云班课教学模式

徐诗瑶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结构的新变化,教学对象学习基础越来越薄弱,借助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转变教学模式成为把控课堂的关键点。现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立足“课内翻转”的课堂形式,设计出基于移动信息化平台的教学模式。在课端,利用教学视频与限时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知识储备;在课中,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师生互动;在课尾,采用知识卡片推送,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云班课;知识卡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8)01-0077-04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结构发生转变,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学生们课堂上学习的兴趣远低于参加校内实践活动。课堂中智能手机直接占领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成了教师与智能手机争夺学生的战场。[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手机化敌为友,以手机软件作为教学互动的平台,关联教师、手机和学生,将我们的敌人“手机”转化为我们最亲密的“战友”,迫在眉睫。因此,如何利用好每位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借助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转变教学模式已成为把控课堂的关键点。

一、现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与方法研究”项目组的调研中发现,采用多媒体支持的常规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主流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教育成为一种趋势,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突破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完成高职教育教学的优化,如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值得每一位高职教师思考与探索。[2]

虽然微课、MOOC、SPOC等新的教学手段打开了教学领域的新世界,教师们开始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然而,新平台与新技术在各类教学比赛中使用较为广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却有待加强。

二、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选择

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教学视频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受到教师们的好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使用MOOC、微课等教学资源在课前发布教学任务,用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教学知识点,利用课前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便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知识拓展训练。学生需要提前观看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并进行自主学习。

但是,根据对部分学生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将教学视频打开,放在桌边播放,并不能做到真正的预习。在课上教师进行课前任务检测的时候,很多学生仍旧是临时翻阅书本获取答案。目前的翻转模式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式应更多地采用“课内翻转”,即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翻转。[3]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开始的前几分钟完成翻转,将会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学。

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将90分钟的课堂划分为三个阶段:课端、课中、课尾。课端播放微课视频等完成知识点的回顾,利用限时测试掌握所学知识学习状况。课中讲解本节知识,采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师生互动。课尾发布知识卡片,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

三、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课端+课中+课尾”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设计,本学期借助蓝墨云班課平台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中进行了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端:教学视频+限时测试打好知识储备

1.观看“上集回顾”:微课、MOOC视频

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回顾是把控课端的关键。课程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将前后两节课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在传统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使用MOOC和微课视频进行课前导入,但这类视频多为知识点最精华、最重要部分的提炼。对于没有学习过该知识点的学生而言,直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储备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但如果作为知识点的复习与回顾,MOOC与微课等教学视频将是最有效的方式。

课程伊始,教师播放与上次课有关的教学视频,利用3-5分钟带领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回顾,以便学生能够系统地回忆起已学知识,然后使用相应的移动教学平台,如蓝墨云班课中的限时测试功能进行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测。

2.完成“前情提要”:云班课限时测试

教师提前将相关题目加入题库,编辑为待发布的限时测试活动,待学生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开启活动进行知识点的限时测试。学生在完成测试时,每位学生拿到的题目都是随机乱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搭便车”现象的形成。提交答卷后,学生将可以在手机端查看答案解析,方便学生在知识点记忆最佳的状态下,完成错题分析与知识点的强化记忆。

从本学期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观看教学视频和做题的认真程度较以往班级提高了许多,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云班课中以“正确率+答题时间”作为排名依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本学期对于知识点需求曲线移动进行复习测试时,答题的平均分达到83.2分。可见,在课端观看教学视频后,进行限时测试的教学模式对于知识点的回顾与掌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发布“本集预告”:发布教学任务

以任务驱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以任务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分析任务发现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思考。[4]

因此,立足于已学知识点的回顾与测试,进入本节教学主要内容。设计一个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教学任务,以任务驱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课中环节,围绕该任务,逐步解开难题,引出相关理论。

(二)课中:蓝墨云班课助力师生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难点在于,班级人数与教学环境并不能根据课程的不同而定制。在信息化教学比赛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影响着教学效果,但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并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环境,比赛中的小班教学和配套的信息化环境并不能完整地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打破传统教室对教学的束缚,如何利用信息化与资源去构建更适用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成为打破瓶颈寻求突破的关键点。

因此,借助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互联网课堂,在平台中完成师生互动,是解决课中环节信息化教学难题的杀手锏。在教学中借助云班课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率,解决课堂互动无法覆盖全班的难题,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将学生互评纳入作业评价体系,并能够实时监控班级学习效果。

1.解决课堂互动无法覆盖全班的难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每次抽选学生回答问题时,多为班级相对活跃的学生。班级中较为害羞或自卑的学生很难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这种现象在合班上课的班级中更为严重。

借助教学平台的头脑风暴和答疑讨论可以实现全班参与的教学互动,不仅让班级活跃同学有机会一展风采,也可以为缺乏勇气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题目,在网页端登录班课,在课程进行到互动环节时发布活动,教师在网页端的投屏显示功能,实时显示班级学生的回答状况。学生们也可以在手机端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回答,增加了班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感。

2.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除去覆盖全班的课堂活动外,云班课在课堂表现中提供了三种抽取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举手”和“抢答”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这两种方式的答题名额有限,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但由于部分同学的手机网速和教室的信号等原因,互动中仍需要借助选人模式来兼顾公平与效率。其中,随机选人模式类似于抽签,随机在班级中抽取出答题的学生。当教师想要指定特定学生回答时,则可以采用手动选人模式。几种互动方式各有优劣,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改变与优化,非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纳入学生互评,优化评价体系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组织活动时学生们的参与,对于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也应打破均由任课教师单一评价的传统,加入类似于朋友圈的点赞功能和学生直接打分互评两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一是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二是在互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让学生们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再一次的复习。

4.解决无法实时监控班级学习效果的难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仅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和卷面考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无法掌握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当个别学习效果较差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并不能够及时了解情况,督促其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云班课平台的成员分析,教师可以随时查看班级每位同学的经验值和其经验明细,了解班级整体学习情况。

同时,在班级的学情报告中,云班课还会给出经验值较低同学与班级平均经验值來源的对比分析图,如图1所示。

左侧同学对于资源、小组作业和讨论答疑都能够积极完成,但签到的分数较低。根据该同学具体签到数据了解,该同学的考勤分数低是由于其曾请病假造成缺席。观察右侧同学的学情分析图可以看出,该同学能够积极查阅教师发布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也相对较高,但测试的分数较低。根据具体了解其情况,该同学对于课堂的各项活动积极性较高,但是在随堂测试环节对于知识点细节的把握不足,故在测试模块的分数便相对较低。

从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实现了将教师——手机——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中的师生互动和学情把控中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使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课中活动将会有效地助力教学模式的转变,更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参与感。

(三)课尾:推送知识卡片,构建知识框架

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在班级中总有部分同学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分子,课中互动非常充分,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等其他学习任务,但每次小测试总是无法得高分。在与该类同学交谈后了解到,他们课上都能够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也能够顺利完成案例的分析。但是到了课后失去了PPT或板书的帮助,想要复习所学知识时难以自己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

因此,将本节的知识串起来,送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成为教学模式创新,顺利进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针对该问题,本学期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知识卡片,为学生串联起他们脑海中碎片化的知识点。在课尾进行知识点复习时,立足于知识卡片,逐一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在复习总结时,不仅能带领学生回顾每一个知识点,同时在学生心中构建出了知识点间的关联,方便学生记忆。随后,在云班课的资源库中,发布该知识卡片,以便学生在课下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资源库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登录自己的班课,实时查看知识卡片下载与阅读情况。

以上便是本学期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完成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通过课端的教学资源回顾与测试,学生们为新的课程打下了知识储备。凭借云班课助力课中师生互动,完成了学生们对教学主体内容的学习掌握。利用知识卡片完成知识点间的串联,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四、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展望

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助力课堂教学,实现“课端翻转+课中互动+课尾推送”的教学模式创新。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充分的课堂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未来,使用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一)教学资源开发合作化

不断加强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打造教学资源库,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团队分工录制用于课端的教学视频、设计课中精彩的互动活动等,力求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团队整体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课中互动手段均衡化

举手抢答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随机选人模式则较好地兼顾公平原则,在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可以均衡地使用各种互动手段,兼顾效率与公平。

(三)随堂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未来的随堂考核中,可以将云班课的限时测试与问卷星的多题型测试问卷相结合,增强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覆盖和教学信息化平台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会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普及开来,并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文丽,杨俊萍.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信息化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4(1):114-116+120.

[2]谢芳,刘翠萍,邓英,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J]. 职业技术,2015(4):94-95.

[3]梁爽.基于SAPs的课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4]王琪.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3):21-22.

(责任编辑 杨克玉)

Study on the Path for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base on Mobile Informatization

XU Shi-yao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猜你喜欢
云班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院校车工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车工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云班课环境下的职业学校课堂学习研究
以“swot”分析视角下探析移动设备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云班课”助推细胞分裂实验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