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洞察和对策探寻

2018-05-07 15:57沈耀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业动力初中语文

沈耀美

进入初中以来,很多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显得动力不足,对于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都难以达成。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正视学生的这一现状,也就无法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原因之一】自信的丧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自信是学生进行學习的主要支撑,没有了自信,就算是将孩子绑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而进入初中以来,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孩子的学习自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打击。

【对策之一】践行分层教学

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策略来说,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遵循分层教学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收获。

如在教学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时,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业水平,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对于学业水平相对低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将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作为保底性的工程;而对于学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结合具体的材料,了解长征过程中遭遇到的一些障碍,从而深入感受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而对于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来说,我们就可以相机拓展一些其他关于长征的作品,从而引领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给予他们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认知空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从学生不同的认知状态入手,设定了与他们认知能力匹配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原因之二】评价的偏颇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如何解读文本、如何确定目标、如何实施教学等层面,而对于学生评价的关注则显严重缺乏。事实上,对于一个完整教学流程来说,真实客观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重新厘清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而进入初中以来,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考试成绩,分数成为了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唯一标准。

【对策之二】重新厘清标准

事实上,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需要从语用实践、情感态度等不同的方面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和效果进行全面化、立体化的评价。教师可以尝试转变评价的形式和标准,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奠基。

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很多学生都会被父亲对作者的关心所感染。因此,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到文本之中,尝试对文中父亲的行为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教师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还需要关注学生在评价语言表达过程中,对文本意蕴和人文价值的认知,从更为广阔的认知程度展开教学,为学生语文学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拓展了评价的方式和维度,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内涵的体悟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原因之三】定位的落差

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情韵,还是主题内涵,与小学相比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编者在选编课文时,也是关注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文本的教学尽量可以与学生的原始认知形成匹配之势。但遗憾的是,教师常常犯下矫枉过正的错误。要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文章教得过浅;要么就是无视学生的认知实际,一味拔高文章的要求。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树立“基于学生”的认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好地为学生的认知服务。

【对策之三】基于学生本位

如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生活积累的局限性。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时代与经历,是当下学生所无法真正感知的,这对学生深入感知和体会课文所反映的精神与内涵,无疑是个较大的障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与文本内容客观存在的差距,造成学生课文学习动力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的预习环节中,不仅要求学生阅读了文本,而且还拓展补充了很多与长征相关的文字材料,为学生从感性认知层面铺垫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收集一些长征途中的图片资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双重材料的浸润与思考,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础,唤醒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原因之四】积累的扩大

语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积累。随着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扩展,要求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积累内容对于身负繁重学业压力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还一味地采用机械的形式开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导致了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下滑。

【对策之四】创新积累形式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语文积累的方式,在新颖独到的形式上做好文章,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以教学苏教版八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为例,这个单元分别由《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等课文组成,其中不少文言文的篇目都要求背诵。因此,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积累。首先,借助多样的诵读。语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其中“多维诵读”是激发参与热情、唤醒学生认知动力的重要方式。其次,可以引入竞赛性积累。每个孩子内在意识中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引入竞赛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意识,激发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热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积累的形式上进行了调整,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唤醒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

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不能一味地埋头前行,更需要抬头看路,在深入研究学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学习动力源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编号:C-C/2016/02/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学业动力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艰苦的学业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35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