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三问: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保证

2018-05-07 15:57杨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一节课特质课文

杨丽

谈到语文课的效率,很多人会付之一笑,这笑里可谓饱含深意。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本人以为:离不开“每课三问”。这儿的“每课”是指每一节课,而非每一篇课文。

第一问:我们要到哪里去?即这一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情。依据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大概分这样几个层次:必须教的,可以教的,可能教的。学生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只有学生不会的,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教(或帮助)才能掌握的内容,才可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在写法上,作者表现景物特点的手法多样,但只有“通过描写自身感受来表现景物特点”是相对新颖的且学生能够学的,应列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一课写法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运用“暗线”贯穿全文,却不宜列为主要教学目标,因为教了学生也不能掌握。教学目标是对全体学生的底线要求,它的实现应是层层递进的,只有实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才可以往高一层进行。

2.依据教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现课文的特质(有人称其为特定价值)。所谓特质,即一篇课文区别于其他课文的标志性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寻找课文的特质。一是内容;二是表达目的,比如课文蕴含的情感、情趣、情理等;三是言语表达形式。我们所要找寻的特质更多的是指第三种。

3.依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各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作了具体要求。如在第三学段“阅读”这一块,《课标》对阅读叙事性作品提出了以下目标: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同情等感受。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就可以把“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梗概;能結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对人物的感受”这两条列入教学目标。

第二问:我们怎样到达那里?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必须接着思考:我要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或途径引领学生达成预期目标。

学生必须在相应的教学情境(语文实践)中才能学会相关知识。如果教学活动只是单方面的教或学的话,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达成。脱离了实践的土壤,任何教育的幼苗都无法茁壮成长。要想达成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学情境)来保证。

《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动词妙用的魅力,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先体会书上的三个句子中动词的表达效果。(2)再体会以前学过的类似写法句子中所用动词的精妙。(3)出示其他佳句,感受动词的表达魅力。(4)根据情境,试填动词。(5)小试文笔,借助情境,运用动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交流、讨论、填词、写话等方法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攀登至教学目标所在的那个高度。

第三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是否已到达那里?

评价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的强制性措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情况,诊断教学行为,鼓励先进,引导后进。

教学《诺贝尔》一课时,我将“凭借课文和收集的材料,学会用概括的语言,为诺贝尔写一百多字的小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充分学习了课文之后,我先请四人小组轮流介绍诺贝尔,一人只用一句话,且后面同学的发言不能与前面同学的重复。然后由小组派代表汇报大家的发言。用这样的形式,检测我的目标是否达成。我组织学生阅读了三则人物介绍(范本),引导学生明白:小传主要写明人物的生卒年月、国籍、身份、主要成就和贡献等。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当堂写作,而后引导自读自改,同桌分享,最后大组交流,学生老师评点,学生再修改。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

在备课时,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应该不断地问自己: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到达那里?我如何知道我有没有到达那里?这样反复地问,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那么阅读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一节课特质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背课文的小偷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