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古诗文

2018-05-07 09:20唐成军王梓睿
中国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常识古诗文文化

唐成军 王梓睿

近年古诗文学习受到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些重要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大幅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古诗文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但由于古诗文与现代文语言形式不同,阅读古诗文与阅读现代文也应有所不同。在古诗文阅读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重视诵读

诵读与朗读一样都是出声读,是在朗读基础上熟读成诵。阅读古诗文,首先要诵读。开始可以慢读,但要字字咬准,之后速度逐渐加快,口中成声。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节奏,读出韵律和美感。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的基础上体察语气、辨明语义、意会情感、读出特点。

诵读时应注重停顿。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讲究平仄、押韵,朗诵应注意把握其节奏。五言诗一般是“三顿”,二二一节拍或者二一二节拍,第一顿的时间较长,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节拍或者二二一二节拍,第二顿的时间较长,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停顿有相同之处,比如主谓宾间、标点处应停顿等,但也有明显差异之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1.发语词后的停顿。古人习惯用“若夫、且夫、盖、噫”等发语词,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如《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后应停顿,是由前文的叙述转入思考。2.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古代多单音节词,少有双音节、多音节词。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此“于是”不同于今天的“于是”,是“于”和“是”两个词,因此,“于”与“是”之间应停顿。3.成分省略处应停顿。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后省略了宾语“之”,应停顿,使句子意思更明确等。把握了这些停顿,也就把握了文句意义,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诵读时还要特别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法不同,声调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也大相径庭。比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重音表达必须准确,否则影响情感的理解。如果前句作重音,语调高昂,偏重突出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如果后句作重音,气势加强,侧重突出作者豁达乐观的洒脱情怀。不同的读法,体会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因此,诵读时要深入理解和体验,达到“如出吾之口,如出吾之心”的境界。

这样全神贯注读几遍,读熟了,先放下,过几天,再读几遍,直到烂熟于心,自然成诵。熟读成诵可以有效地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语、句式和表达方法,久而久之,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古诗文若能贯彻‘口到,自然‘声入心通,既得于‘心,而应于‘手,故亦促进其写作。”

二、掌握常用词汇

据调查,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大障碍就是词汇难理解。事实上,汉语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且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毅力,就可以克服这一难题。阅读古诗文要遵循规律,掌握常用词汇。

1.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阅读古诗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相近或相同。如“孰为汝多知乎”中,“为”通“谓”,“知”通“智”。(2)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尊”通“樽”,通假字在古詩文中相对较为固定,积累到一定量,阅读起来就容易。

2.一词多义

要养成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的习惯。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来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古诗文时要细心体察语境,要力戒孤立、片面。例如,“君子”一词的意思,在《关雎》《论语》《爱莲说》中有何不同,与“谦谦君子”“正人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君子”又有何不同,就值得推究。

3.古今异义

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妻子”,古代指老婆和儿子,现在就专指老婆。(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再如“无论”,今义是关联词,古义“无”和“论”两个词,意为是“更不用说”。(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十足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道德品行恶劣。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本为名词,表示“雨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下雨”。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常见情况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等,阅读古诗文应特别注意,灵活变通,否则语意不通。

此外,文言虚词也是阅读应该注意的一个内容。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叹词和助词等。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主要有: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也需要多积累。总之,对常用词的学习,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用心思考。

三、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古诗文是古代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承载着古代文化,往往涉及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掌故、风俗习惯以及古代的医药、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有些文章看似简单,但如果不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理解起来就会有偏颇和困难。比如,《陋室铭》中的“丝竹”,今义是“丝”和“竹”,但在古代指音乐,“案牍”本意是书桌和木片,但在古代常指官府文件。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很简单的两个词汇就会闹出笑话。再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加冠”就不是戴帽子的意思,而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又如“太学”是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专门学校。如果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阅读文章肯定有困难。因此,平日要有意识地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为独立阅读古诗文打下良好基础。

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有两条途径。

一是跟随教材学。随着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增大,古代文化常识也会越来越多。课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通常有注释,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补充。因此,扎扎实实跟着教材学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比如,“杨柳”这个意象,我国古人通常用于表达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学习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懂得这一文化常识后,理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诗句就容易多了。古诗文中的格律、意象、典故、历史等,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古诗文意义的生成与理解。

二是阅读文化常识专著。对于刚开始阅读古诗文的学生,可以找来文化常识的专著看。这类書籍通俗易通,阅读起来没有语言障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概况有个整体感知,当阅读古诗文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再去查阅,久而久之就熟悉了。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14个重要方面,事例丰富,内容齐全,分类科学,可以参阅此书,对扩大了解、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古代文化常识大有裨益。古代文化常识丰富而零散,平日应用心留意,耐心积累。古代文化常识虽然内容繁杂,但如果能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记忆,一定能化繁为简,积少成多,为阅读古诗文提供文化常识方面的储备。

古诗文是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文言,它是形成现代汉语正确语感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阅读古诗文,中小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与意蕴美,也才能真正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领略先贤的精神风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肖佳晓

猜你喜欢
常识古诗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谁远谁近?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