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现状探析

2018-05-07 08:17熊丽丽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4期
关键词:因子班级生态

熊丽丽

生态,从字面上看,“生”是指有生命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存、发展;“态”是指形态、状态。简而言之,生态就是指生物的生存发展状态,是生物和环境以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有机整体。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信息交换、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体。黄远振教授认为,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组成,并在有生命的课堂中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课堂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信息交流、能量流动等,维持了课堂生态的稳定和繁荣。

通過抽取21所F区小学的五至六年级4532名学生及311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发现,语文课堂生态存在失衡现象。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生态性是所有课堂的属性,这种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就是课堂生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观察课堂环境是否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成长、可持续发展。教育家卢梭说,教育要顺其天性而为。只有课堂教学符合生态规律,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生,教与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课堂教学才可能取得最佳教学成效。用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剖析课堂生态失衡原因,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反映。课堂中的生态因子多种多样,有物理性的,如教室空间、各类设施等,也有精神性的,如文化、制度、心理健康等。当生态因子的量“不足”或者“过量”,便会成为限制因子。只有当生态因子的量达到适度水平,或者不超过生态主体的承受能力,生态因子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经调查发现,目前影响语文课堂的生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能量代谢问题:班级规模过大

能量代谢一般是指人体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物质代谢,进行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课堂生态系统应获得足够的能量补充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课堂生态系统要符合限制因子定律、适度和耐度定律。课堂生态系统中,若能量严重不足或严重过剩,系统就不能运行;不足或过剩,系统仍能保持运行;只有能量适度,系统才能正常运行。

班级规模是指教学单位所容纳的学生人数,反映着在固定建筑面积的教室内课堂生态主体(学生)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班级规模越大,班额人数越多,生态主体所占有的空间就越少,占有的教学资源也越少。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给予学生的关注就会越少,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体验活动。

菲利浦杰克逊在著作《课堂生活》中认为,“教室拥挤会导致学生产生耽搁、拒绝、阻断以及分心等体验。”[1]“当班级的人数达到25至30人时,最好的情况也只不过是每个学生受到间歇性的或者简单的关注。教育家鲍伊尔通过实验发现,当班级超过30人时,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会被压抑,教师的关注转变为对班级群体的控制。班级越大,教师就会面临越糟糕的问题。” [2]调查发现,96.1%的语文教师认为班额过大会对师生交流、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上述的数据说明,班额人数过大时,教师的关注力就会减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体验就少,教师会把注意力放在对班级的控制上,班级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就会增大。另外,班级人数越多,有限的课室空间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越多,甚至会严重超标,密集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使人头昏脑涨,疲乏无力,不利于学生健康,并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调查发现,目前F区80.5%的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教授两个班甚至跨年级授课的教师占15.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推进教育均衡化而撤并不少村办学校和教师流动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已经浮现。语文教师跨班级教学,还要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有限的能量资源要分配到众多学生身上,对学生的关注就会弱化。教师、学生的承受力和耐受度明显超出适合的限度。

另外,座位编排也是影响语文课堂生态的主要因子。学生在教室里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编排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交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国内外较为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有“圆桌型编排”“马蹄型编排”“半圆形编排”等,最为常见的是行列式座位编排,也就是“秧田式”编排。“秧田式”编排有着它的优点,但也有无法克服的缺点。“秧田式”不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或全班讨论。

二、物质代谢问题:教学资源过足

物质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指物的形体;代谢是指新旧更迭、交替;物质代谢是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课堂生态系统内外也存在着物质代谢。教室中活跃的物质流,如空气、温度等,还有物质流最重要的组成因子(教学活动中的教材、教具、体育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椅等),都要时时更新,才有利于各生态因子的共同发挥作用。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多种多样,既有物理因子,也有非物质因子。非物质因子主要有心理因子、社会因子和文化因子。根据适度和耐度定律,课堂生态系统要正常地生存发展,就需要多方面、适度的物质环境条件的支撑。

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课室里投影仪的使用率达91.7%,电脑的使用率达到81.6%,录音机的使用率仅为18.6%。电脑和投影仪虽能使教学内容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但若使用过度,则会使课堂过于僵化,缺少弹性;过度依赖电脑和投影仪,也会让教师过多关注媒体效果而忽视了自身的素养能力的提升。

利用声音、文字、图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若没把握好“度”,就会让学生缺失品味文字、培养想象力和领悟力的机会。唯有让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契合,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外地人口迁入城镇,特别是实施“二孩”政策后,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原有公办学校均出现增容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与标准相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距,甚至个别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差值高达-3.1,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差值高达-5.9,生均教学仪器差值高达-1430.2。从数据中可以得出,教学空间面积、教学活动场所、教学仪器设施等教学资源的学生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这些限制因子的产生加速了课堂生态的失衡,必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信息代谢问题:教学内容封闭

课堂生态系统内外的信息代谢表现在师生通过看、听、触等途径接受系统内外信息,同时也通过说、写、做向外界表达信息。目前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固定场所——课室为营地的封闭式教学,主要是接收式地“听”,以教师讲解课本知识为主,输出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写”——笔头测试。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国家制定的语文教材为依据,教师按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文内容的講授。受考试制度影响,教师一直把课本当作“圣经”,按预先规定好的教学进程和教材进行讲授。教材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若长期拘泥于教材,缺少与教材、文本的深度对话,教师不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不树立大语文观的理念,学生的视域就不能打开,综合素养也得不到提升。

调查发现,认为语文课堂中不经常联系生活来教学的学生有36.5%,有32.4%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敢超越教材授课,有34.9%的学生反映教师没有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有66.2%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进行过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如编写报纸、小记者活动。同时有14.3%的教师因为带学生参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存在安全隐患而不愿组织活动。教师偏重课内知识,局限于课本,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发展,学生视野变得狭隘。“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把生活的活水引入到课堂,带领学生课堂走向课外。

以上数据反映,部分教师未能树立大生活观来进行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仍处于封闭及半封闭状态。

学生在学校课室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接受信息和知识,与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完全割裂开来,这就产生了“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脱节,不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要克服“花盆效应”,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其次要树立大语文观,最后要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育实践证明,只有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升。教师只有保持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信息渠道的畅通,才能及时向外界表达信息。

四、信息选择问题:信源多干扰大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只能选择性地复制一项内容,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同一时间里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信息。学生的信息行为,有选择注意、选择记忆、选择理解三种。没有选择就没有信息接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现、讲课的吸引力、讲课的方式、判断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及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

课堂中的影响源有很多:对于外部的、自己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信息,学生会优先选择,比如小说、手机游戏等;对于内部的,自己比较喜欢、擅长的信息,学生也会主动去探索。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授课能否吸引学生,让学生有兴趣。关于课堂表现的调查,有37.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有29.5%的学生表示经常或者偶尔见到睡觉的同学,有65.2%的学生表示经常见到或者偶尔见到同学讲话,有49.2%的学生表示看到同学看课外书,有45.3%的学生表示经常看见或偶尔见到其他同学发呆。

五、信息省力问题:听读多、思省少

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在利用信息时,对感觉到“省力”的信息会优先使用,信息是否科学合理成了其次。穆尔斯定律认为,若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系统便不会利用这一信息。依据信息距离的远近、检索途径是否习惯等,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利益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趋向。调查发现,有72.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方式适合自己,79.2%的学生表示教师讲授时间在20分钟及以上。学生“听”的时间比“说”“做”的时间多。另外,有71.2%的学生表示教师会经常辅导困难学生。这表明F区语文教师有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只要有困难,教师就会辅导学生。依据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效益的原则,教师的过多辅导会让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帮助。

56.6 %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或者很少,甚至从没有举手回答问题;61.3%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提问或者很少提问、甚至从没提问;32.4%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参与课堂短剧。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受“省力律”影响,较少学生参与课堂发言、表演,或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见解,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选择倾听,读、说、思、做的时间较少。

六、信息增强问题:缺乏深入合作

常言道:“学明白,不如说明白;说明白,不如做明白;做明白,不如想明白。”任何信息发出后,自身的信息量并不减少,在说和做的过程中、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能量反而增强了,这就是增强律。

若将学习设系统为A,其信息量为I(A),当A的信息被表征出去后,自身的信息量不仅没有衰减,反而在表征过程中增加了。若表征信息后A的信息量为I(B),即有I(A)≤I(B)。

调查发现,59.9%的学生表示在语文课堂上有小组合作交流,69.8%的教师表示任教的班级中学优生会帮助学困生。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想法:把自己会的知识教给别人,自己就会吃亏;教别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以上的想法,影响了学优生辅导学困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化,没有让小组合作交流起到真正的作用。

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生态失衡的因素很多,我们需要积极改善课堂环境,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大力优化师生管理,形成合力,让语文课堂健康、绿色、和谐、生态、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ackson,P.W. Life in Classroom[M]. 1990:13-17.

[2]Margaret E. Gredler. 学习与教学[M]. 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6.

猜你喜欢
因子班级生态
班级“四小怪”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