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贞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再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再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十分关心广东的工作,再次充分说明广东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广东教育科研系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助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应当以全国教育发达省份、世界教育先进国家为参照,为把广东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到全国前列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正在呈现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广东要充分实现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必须牢牢抓住教育这一最基础环节,加快教育现代化,充分激发教育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经过这些年艰苦奋斗,广东教育基本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进入新时代,各级各类教育同时面临规模变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特色彰显、效益扩大多重任务。教育科研系统助推广东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充分把握广东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特征:广东正处于从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过渡、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时期,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切实谋划部署一批实质性改革举措以促进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教育治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优化教育治理结构势在必行,同时教育公平理想与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差异的现实矛盾难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亟需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受新技术、新载体影响越来越深刻,将对教师、学生、课程、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行政管理等各领域各层面发挥革命性作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日显迫切;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评价、教育科研等各类教育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须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把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主动权。
同时,要着力解决加快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一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合理扩增和布局普惠性幼儿园、全面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化解新一轮“入园难”、解决顽固性“入园贵”等需要抓紧应对。二是已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但城乡、区域、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仍然相差明显,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日益突出,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人才培养通道仍比较狭窄,各层级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体系需要着力建立健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还没有真正合龙,普通本科高校对转型发展仍缺乏系统思考和有力举措。四是高等教育分类分层发展的政策框架亟需形成,高校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不多且转化率与产业化率偏低,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不够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偏弱。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不平衡,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精准有效的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欠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和数字化教育研发推广任重而道远。六是特殊群体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学生、留守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仍需各级政府不懈努力,特别需要加大关爱、师资、财政投入。
解决加快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教育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教育现代化工作放在党和国家确立的教育战略定位上加以审视,放在科教兴粤、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坚定以教育“争先进、当标兵、建高地”为统领,坚持使命引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不断增强教育现代化研判与战略谋划能力,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广东自贸试验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粤东西北振兴发展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经济、科技、人口、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做好适度超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集中众智研制《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形成破解教育主要矛盾、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设计。
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快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突出困难问题,只能通过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来解决,这需要切实把握教育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及各区域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硬招实招,主要扎实开展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研究,扩大幼儿园、中小学优质学位规模;扎实开展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支援工程,提升乡镇、农村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扎实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扎实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研究,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和校企合作,推進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扎实开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定位、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相融合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扎实开展“新师范”建设研究,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扎实开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研究,提高教育从业人员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水平,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扎实开展教育国际化研究,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落实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把握世界教育现代化前沿,分享广东教育现代化成果,提升全方位、各领域、各层次教育国际化水平;扎实开展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研究,推动民办教育转型发展和水平提升;扎实开展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规范发展研究,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扎实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研究,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开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助力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国际化改革,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破除一切落后思想观念和不合时宜体制机制的束缚,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持久强劲的动力。
加快教育现代化,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素质教育这个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这是新时代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的在于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服膺规则的法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此,要加强建立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机制研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和方式最终体现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要着力激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来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激励学生参与社会,以“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社会需要,以关键能力支撑终身发展。要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始终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为前提、为基础、为保证,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提高政治站位和事业格局,切实研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切实研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研究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船精神”,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融入广大师生血脉;切实研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目的在于为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作风保证和纪律保证。
人才是第一资源。助力破解教育主要矛盾、教育现代化困难问题的科研主体力量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加重视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治理,更加重视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治理绩效问题。要为教育科研机构选强配优人才资源,各方面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保障人才队伍深入研究教育现代化战略问题、政策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舆论问题,使教育科研机构更好注重决策层的需求和实践层的期盼,为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治理服务,为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国家及区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力解决决策咨询和实践指导“不到位”“不解渴”难题。
教育科研主体力量要强化协同创新观念,完善各层次、各形式教育科研联盟机制,推进教育科研与实验基地建设。包括推进教育科研机构自身各组成部分协同创新、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协同创新、与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创新、与各级各类学校协同创新、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以及不同层级、不同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强化省内、国内、国际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为拓展深化教育科研职能职责和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更好凝聚优秀人才攻坚克难,加快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还要积极主动开展教育宣传舆论工作,讲好广东教育故事,唱响广東教育新声音,扩大广东教育影响力。
教育科研主体力量助推教育现代化,最需要注重的首先是坚持使命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强调实证研究,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融合。其次是坚持用事实和结果说话,打造善于运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展专业化研究的团队,充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教育基础数据,注重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看历史、认现状、判未来,通过数据总结成绩、认清问题、把握规律、分析趋势、寻求对策、提出建议,确保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使研究成果可转化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