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女法官的情理法

2018-05-07 09:24杨雪
法庭内外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事家暴夫妻

杨雪

“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和谐家庭的美好愿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充分重视家事案件的特殊性,稳妥解决家事纠纷,是司法改革中的重要现实问题。

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设立了专业化的家事审判庭,张爽由此成为了一名专门的“家事女法官”。从此,“清官”断起了“家务事”。不同于以往冰冷果决的审判,“家长里短”也成了她的心之所系。

困惑之后的内心抉择

在张爽的学生时代,正逢香港律政剧大热。《法网柔情》《法网伊人》等热剧中塑造了诸多法官形象,他们坐在高高的法官椅上,冷静、果决,带着说一不二的威严与凛然。然而初入职场的张爽发现,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时碰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在庭审时大吵大嚷不听劝,经常需要敲动法锤维持法庭纪律。加之家事案件与其他民事案件不同,糅合了太多情感因素,有时候还得扮演“知心大姐”的角色,需要聆听家长里短,调解家庭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在工作之初的确给张爽带来了一些困惑,她努力试图在日复一日的调查、开庭中寻求着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直到这件“不想离婚的离婚案”出现。

那是一对年轻的“80后”夫妻来离婚,按照以往的经验,当事人都希望法院尽快把自己的案件审理完毕,于是张爽把开庭时间定在了一周后。谁知,在开庭时作为原告的丈夫竟然不同意离婚了。他对张爽说,“自从有了孩子,家里就没有安宁日子,妻子总和我发火,你能教育教育她么?”原来,来法院闹离婚的也不都是真想离婚啊!这真是给张爽上了一课。

在询问妻子的意见后,原来夫妻二人经常因为日常照顾子女发生争吵,而双方父母处于保护自己子女的考虑,也参与到家庭纷争中,导致矛盾升级,妻子知道丈夫起诉离婚后,除了整日以泪洗面,完全不知所措。张爽心里一阵懊恼,早知如此,真不该这么快就安排开庭。面对这类并不想离婚、只想解决家人相处问题的当事人该怎么办呢?在现有的救济途径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有效的道路。

张爽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调解方式。自己与这对当事人年龄相仿,容易沟通,可以运用业余时间自学的心理学知识,向这对夫妻传授一些夫妻、子女相处之道;再找一位有多年陪审经验的特邀调解员,以长者和过来人的身份给小两口上上课,提高他们做父母的责任心,教给他们与双方家长相处的技巧。

初次调解时,张爽给小两口留了份“家庭作业”,要求双方在一周后的第二次调解时带上两人恋爱时期的照片,并且准备一个对方所做的让自己感动的故事,目的是引导他们回想婚姻生活中的甜蜜。做完几次作业,两人终于和好如初,丈夫撤回了起诉请求。

这个案子当时对张爽触动很大,她意识到家事审判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法官的一念之间可能影响的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日积月累下影响的就是整个社会的稳定。虽然家事案件看起来不是那么“高大上”,也比其他民事案件更加琐碎、办理难度更大,但她还是在当事人迷茫痛苦的眼神里寻找到了强烈的职业获得感。

探索心理疏导机制进法院

家事无小事,事事牵人心。每一起家事矛盾,即便已经诉至法院也都有着中国传统观念中许多欲说还休的隐痛。隐痛不除,家事案件很难实现案结事了。

诉至法院的家庭纠纷,大多伴随着激烈的争执,双方在情绪的影响下很难心平气和地沟通,因此不能拘泥于死板的审判,还要为双方当事人搭建沟通平台。

张爽审理过一起特殊的赡养案,原告是一位60多岁、刚退休不久的母亲,起诉的对象是自己的独生女,要求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1000元。“这个案子有点怪”,看完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张爽心里暗想,赡养纠纷的原告一般都是年龄较大、没有收入来源,被告往往是经济拮据的子女,而这个案子中看似都不太符合。

带着心中的疑虑,她很快组织了第一次开庭。法庭上,母亲一直盯着女儿看,女儿却低着头,神情忧虑,不肯与母亲对视。张爽首先询问了母亲的基本生活和收入情况,得知她身体状况不错,经济条件也好,“法官,我除了要被告支付赡养费,还要求她带着外孙在每年春节回老家探望我”,还没等询问完毕,母亲突然提出增加诉讼请求,“我生她养她,自己节衣缩食供她读书,可她十多年来都不愿意与我相见,甚至连电话不接、信息不回,我求助无门,不得已到法院起诉。”母亲哭诉道。面对母亲的控诉,女儿满脸委屈,“我同意支付赡养费,但是她要求探望,我做不到,不是我不想看望她,而是不敢见她。”

果然另有隐情!这件案子如果继续开庭,依法裁判,对法官来说非常简单,也耗费不了太多时间,可是女儿能主动去探望父母吗?案子虽然结了,这对母女的心结却解不开。现在法庭上呢,母亲情绪激动,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女儿内心绝望、封闭。必须通过特殊手段让她们敞开心扉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庭审后,张爽通过法院与妇联联合设立的妇女维权合议庭平台,找到了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义务为这对母女进行疏导。

当张爽推开心理评估室房门的那一刻,看到了让她至今难忘的场景,母女俩都泪流满面。母亲拉着张爽的手说,“法官,谢谢你,这个案子你们怎么判我都没意见,这次是我和女儿这几年唯一一次安静地坐下来好好谈话,即使她对我有不满,也总算肯和我沟通了,希望法官继续帮帮我们。”当事人的需要就是法官的动力,此后,张爽又按心理咨询师建议的方式单独与母女俩沟通了几次,最终,女儿表示,愿意探望母亲,缓和母女关系,母亲也表示,心结打开了,起诉也没必要了。

还有一个案子也让张爽印象深刻,原告、被告都是中科院的专家,丈夫自2003年起数次起诉妻子离婚,均被驳回,2016年他再次起诉。据丈夫说,他与妻子分居多年,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但妻子因痛失独生子后丈夫又提出离婚,精神状态出现严重问题,多次声称“没有家了活着没有意思,要自残要报复社会”,拒绝配合法院提出答辩意见,导致案件一度搁置。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张爽尝试邀请心理专家上门运用专业手段做心理疏导工作,经过多次上门,妻子慢慢走出阴影,认识到当前的婚姻对双方都是一种痛苦,最终配合法院顺利完成了诉讼程序,双方结束了婚姻关系。

通过这些案件,张爽发现,家事类纠纷往往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情感伤害和不良情绪堆积,在矛盾的形成过程中,一部分当事人会因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而他们往往察觉不到,更无法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有效帮助,这样的话,即使法院判决了甚至调解了也不能解开心结,让当事人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幸福,因此办理家事案件不仅要实现法律层面的公平正义,更要解决法律背后的情感问题,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自探索引入心理疏导机制以来,2016年至今,北京市西城法院已经有大约40人次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义务帮助,通过引入心理评估、疏导等干预措施,案件不但顺利审结,当事人的心理阴影也消除了。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张爽也发出倡议,建议大家关注公众心理健康,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心理疏导机制。

为积尘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家事案件数量迅猛增长且案情日趋复杂,家事案件的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张爽也从一名家事审判新兵慢慢成长起来。

她知道家事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经年累月的不良情绪需要时间来释放,要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和真实想法,不能操之过急。要了解每个家庭矛盾的根源所在,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

有时候当事人一见到法官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张爽觉得这是一种信任。曾经有一对均年近80岁的老人离婚,双方个性固执、态度坚决,离婚理由却是生活中的琐事,老夫妻俩轮流来找张爽“诉苦”,一来就从60年前相识开始说起。也正是这些琐碎的诉说,让张爽敏感的意识到老夫妻的感情依然还在,除了自己,她甚至还邀请来了双方多年的老战友来一起调解,最终两位老人和好如初。

随着审理的家事案件越来越多,张爽经常说:“家事案件解决的不仅仅是审判问题,而是要帮助当事人恢复审判背后的正常生活。家事审判解决的不仅是尘积的案件,更要为当事人积尘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反家暴法》实施以后,到法院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女性不少,张爽就遇到过这样一起案件。一对结婚6年的夫妻,小两口感情一直不错,可自从女儿出生后,家庭的气氛开始改变了,原来,他们的女儿被诊断为智力残疾,原本乐观开朗的丈夫整天唉声叹气,妻子也备受煎熬,总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大意导致女儿失去了健康,一个快乐的家庭变得消沉,夫妻二人开始不断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丈夫也时常对妻子辱骂、推搡,甚至两次对妻子动手,妻子被打后跑回娘家,最终在父母的要求下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考虑到家暴问题的严重性和当事人需求的紧迫,张爽在当天下午就约见了妻子,听了她对两人感情经历的诉说,判断她与丈夫感情基础深厚,仍想维系家庭,但是对于丈夫的家暴行为无法忍受,又无力改变现状。

张爽意识到,解决这个家庭的问题,必须分两步走,首先要避免妻子再次遭受家暴,然后再解决夫妻双方的相处问题。张爽第一时间通知了妇联和夫妻住所地的社区,同时调取派出所的报警记录和询问笔录,上面均记载了妻子曾因被打报警的情况,妇联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会立即入户拜访,为妻子提供帮助。

准备工作完成后,张爽把妻子和丈夫一同请到法院,当场向丈夫释明了《反家暴法》的规定,面对妻子淤青的手腕和确凿的证据,丈夫一边失声痛哭,一边紧紧攥着妻子的手。原来,因为女儿身患残疾,丈夫内心充斥着恐惧和无助,也曾暗自埋怨妻子,更为女儿今后的大额经济花销而担忧,久而久之,面对现实的无奈,消极情绪得不到排解,逐步演变成对妻子实施家暴。看到丈夫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且对错误形成的原因有一定的思考,张爽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张爽对丈夫说,每一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难题,不要害怕,而是要勇敢面对,找到解决办法。经过这次教育,丈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主动请求法官见证,写下保证书,保证今后不再实施家暴,与妻子一起面对困难,妻子也当场撤回了申请,小两口又紧紧拥抱在一起。

虽然这起案件最终不需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但也给了张爽一些启示,遇到家庭暴力案件,快速调取证据、及时通知社区以及妇联组织,对妥善处理案件尤为必要。于是,法院与妇联、公安和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反家暴联席会”机制,遇有涉家暴案件,通过无障碍通道,迅速调取公安机关的第一手资料,与妇联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协作,搭建起保护家暴受害者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办结的案件中,最让张爽放心不下的就是涉家暴案件,即使在法院和好了,或者由法院出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当事人会不会再犯、是否能按法律文书履行都不确定。特别是这对还要养育残疾女儿的夫妻,如果两人相处不好,对孩子又是一次伤害。可是,张爽心里也直打鼓,案件已经审理完毕,再找当事人联系,会不会让人家厌烦呢?如果不联系,妻子又遭受家暴怎么办?“就当普通朋友关心一下吧。”于是,在双方和好后的一个多月的周日,张爽拿起了电话,决定跟踪了解夫妻二人情感修复的情况。接电话的妻子听到张爽的声音,又吃惊,又感动,她没有想到,这个曾经帮了她的法官还在惦记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还利用周末加班的时间给自己打电话。张爽通过回访得知,夫妻二人互相扶持、恩爱有加,可在为孩子办理残疾证时遇到了些许“小麻烦”。于是,法院积极牵头联络这对夫妻所在的社区,依据相关规定帮助这对夫妻顺利办下了女儿的残疾证,解决了后顾之忧。

这也是张爽所在的家事审判庭的第一个回访案例,由此,家事回访制度得以建立,这是落实家事审判改革要求的一项新举措,即在调解、审判后对案件当事人进行定期回访,联合妇联、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回访、跟踪、帮扶工作。回访制度的建立,帮助当事人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强了家事案件的社会辐射功能和影响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像向日葵花一样永远扎根在法院

张爽在法院工作已经有10年了,当初一起入职的同事有些已经离开了法院,而她像一株植物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壤里。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她不但能够调节好个人心态,而且以阳光快乐的性格感染并带动周围同事,调动大家的工作热忱,共同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家事庭的书记员邓弘亚曾经这样评价过张爽:她像一株向日葵花,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绽放,让所有望向她的人都能感到温暖向上的力量。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张爽一直不后悔自己毕业时的选择,因为职业的抉择和个人的梦想相契合,是人生最幸福美好的事情。

工作10年来,她先后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法院先进法官、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政法系统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西城区“巾帼明星”等荣誉称号。2017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当问到她的这些荣誉时,张爽笑着说:“我不是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但在工作上却总想精益求精,努力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组织给了我这些荣誉,有时我感觉不好好干,真的有愧于大家。”

工作之余,张爽会去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来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知识,二来也是为了排解自己内心的压力。像所有年轻女孩一样,张爽喜欢“逛吃”。但更多的时候,她会选择去亲近大自然。许是日常工作中眼见了太多的纠纷、听闻了太多的争执,她更爱去人少的地方,喜欢喝茶、读书等安静的消遣方式,寻找生活本身的宁静致远。

水利万物而不争,张爽如一湾清泉,潺潺溪流润泽着当事人的心田,又滴水穿石般坚守在自己的位置。她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司法事业,始终保持一颗维护法治的初心。

猜你喜欢
家事家暴夫妻
要勇于向家暴说不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并非受伤才定为家暴
“家事”和“隐私”
反家暴立法二十年
用法律丈量“家事”
这样向家暴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