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保护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的融合

2018-05-07 01:11副教授
财会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权保护现值公允

(副教授)

一、问题的缘起

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是保护私人财产安全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我国历来对产权保护十分重视,国家制度层面出台的主要法律和制度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证券法》(2004)、《公司法》(2005)、《破产法》(2006)、《反垄断法》(2007)、《物权法》(2007)、《企业国有资产法》(2008)等。

以保护产权的收益权、处置权、占有权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已经逐步建立,以产权作为市场高效运行基础的思想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主要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产权保护制度为基础,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以公正的产权保护制度为核心,切实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和私人的产权保护。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推进产权保护法律化,切实保护各种经济主体和私人的合法权益。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其中再一次指出:产权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效运行的基础,要切实保护经济主体的财产权。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产权是指经济主体拥有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是一种绝对的排他权利。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较为完备的产权会计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使市场无限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私有产权越纯粹,市场摩擦越小,市场交易成本将越低,市场效率越高(陈洁,2015);相反,模糊的产权界定将导致“搭便车”行为的产生,从而引发“公地悲剧”。

从会计的视角来看,产权是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是一种对会计收益的索取权。从经济的视角来看,会计的使命是体现产权、界定产权、维护产权(伍中信,1998),而公允价值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被认为是体现产权和保护产权最好的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作为会计的核心,其使命就是真实公允地反映会计资产的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由于采用的是盯市价格(market-to-market),资产和负债的价格理论上应当与其市场价格完全一致,因此公允价值提高了投入和产出的相关度,从而大幅度加大了产权保护的力度(时祎等,2017)。作为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会计是企业契约结构的形式体现(Watts等,1983),而企业契约结构的核心就是产权的界定与交易。

为了提高会计对产权界定的准确性,我国于2006年1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开始实行。新准则的主要特点是在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等采用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主张采用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同时基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现实,在其他的业务中采用历史成本、现值、重置成本、净现值的会计计量方法。随后,2014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方式与范围规定得更为严谨。

资产减值作为对历史成本修正的一种方式,在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的吻合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资产减值毕竟是一种滞后的修正手段,并且对于长期资产还存在资产减值一旦提取不允许转回的规定,这些规定必然影响经济主体净资产的呈现,从而与产权保护的主旨背道而驰,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保护产权的功能。

二、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的融合

1.产权保护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会计的核心是计量属性的选择,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保护倾向。会计的终极目标是: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按此逻辑的推演来看,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保护投资者对资产的受益权,也即对企业净资产的索取权。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微观基础决定了产权的边界,从而实现对产权利益的保护。Alchin、Demsetz(1972)指出:公共产权的缺陷在于不能清晰地界定产权,从而导致产权利益的滥用。因此,作为界定产权、保护产权利益实现的微观基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不容小觑。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运用一定的会计计量技术,对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进行较为准确的认定,从而体现产权、保护产权。产权保护的内在诉求要求会计准确界定产权(曹越、伍中信,2009)。

那么什么样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较为准确地界定产权呢?按照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可以选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净现值。从会计计量的实质来看,以上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按照谢诗芬(2004)的观点,公允价值的实质就是市场价值或者未来现金流量价值的体现。而无论现值、重置成本还是净现值,其实质最终都是按照现有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来重新计量,计量的初衷就是使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无限趋近于市场价值。按照IASB和FASB的会计改革倾向,会计计量的趋势将彻底从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投资者利益保护将成为会计信息的核心内容。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权保护的对象是产权本身所附属的产权经济流,包括占有权、处置权、受益权。而产权经济流必然以现在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予以体现。理论上,如果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收益时间和折现率都没有偏差,那么此时的现值与产权的权利是相等的(葛家澍等,2006)。由此可见,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产权保护的质量。

2.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的统一。公允价值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以真实地界定产权,从而实现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而产权的实质就是投资者对净资产的索取权,是一种绝对的排他权利。要想顺利实现产权所包含的权利流,准确、真实地界定各经济利益主体的产权就显得尤为关键。按照Coase(1960)的观点,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因此产权的实现过程就是各种契约的实现和解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利用国家法律等宏观手段,还可以以会计计量来清晰地界定产权,从而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公平、清晰的产权界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产权利益,防止“强势产权”和“弱势产权”的产生。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对产权利益不断保护和修正的历史(曹越、伍中信,2011)。由此可见,成功地界定和保护产权是公允价值赋予会计的应有之义。会计信息流要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过程,产权价值信息就必须真实可靠地予以披露(Demsetz,1967)。从这方面来看,公允价值与产权保护无疑是相互融合的。

那么产权保护与会计的融合具体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的呢?从会计的视角来看,产权保护在经济利益方面体现为会计主体的净资产扣除投资者投入后的利益分配权。从静态的视角来看,是一定时点资产负债表的具体表现;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是一定时期收入费用表的具体表现。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收入费用表,都是采用一定的计量属性计量的结果呈现,因此理论上当产权中所附的利益全部顺利公允地实现时,其会计信息无疑是最相关的。公允价值从注重成本计量转向价值计量,无疑与产权保护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天然优势,我国会计准则才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非同一控制下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等逐步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在公允价值计量日,将资产或者负债的价格与初始入账金额的结果计入损益,而不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要与资产、负债所实现的利益一致,并最终体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以实现产权利益,然而这种产权利益在资产、负债没有真正脱手以前,与资金流是不一致的。因此资产、负债脱手以后,以前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损益要全额转回,这也是为了实现公允价值计量资金流、价值流与产权流的一致。

既然公允价值是产权保护最好的会计计量属性,那为什么我国会计准则还要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呢?基于公允价值准确计量要依靠一定的法律和市场环境,因此《企业会计准则》(2006)依然采用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计量为辅的多重计量属性,这表明管理当局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靠性还有一定的疑虑。从管理当局的视角来看,为了与我国现有的法律和市场环境相适应,虽然采用稳步推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并不能改变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发展趋向,因为公允价值信息的“结果真实”导向比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程序真实”更具有产权经济意义(张荣武、伍中信,2010)。

在现有的三层次计量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毫无疑问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采集的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最低,因为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至少依赖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折现期的估计,这些参数输入的质量决定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这些参数大多数都没有现成的参照物,需要人为估计,会导致计量的偏差。但是这种计量技术的缺陷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完善、信息采集技术的提高得到解决。因此,尽管存在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导致会计稳健性变弱的争议,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公允价值对减少经济主体的负外部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收入分配功能发挥的作用。

3.完全产权与部分产权:基于公允价值的解说。产权分为完全产权和部分产权。私有产权就是产权完全属于个人,产权人拥有产权赋予的一切利益。部分产权就是产权人只拥有部分产权利益,所以部分产权同时需要关注共有产权人即国家(集体产权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产权属于全民所有)。在私人拥有的部分产权上,主要需要解决私人产权与国家产权的界定问题。在我国由于土地和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转让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和矿产的开采权,因此矿业权、土地使用权等都属于部分私有产权,矿产资源的产权一般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流转的风险在于,如何较为准确地计量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储量。从国际会计的视角来看,无论FASB的SFAS NO.19、SFAS NO.25还是IASB的IFRS NO.6,对矿产资源的计量都是采用成本法,SFAS NO.69主张采用现值法,但是未被采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2006)也使用成本法计量,其中对前期的矿产勘探费用采用了成本法,即只有在明确地探明储量的情况下,才能对勘探费用进行资本化,否则应当进行费用化,这与IASB和FASB的处理几乎一致。

矿业权的特殊之处在于,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要准确地估计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经济价值十分困难。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矿业权的缺陷在于,出售的资产采用的是盯市价格,属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而采矿前发生的费用不会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收益和费用的错配,从而影响净资产的准确计量,最终影响产权的准确计量。因此部分产权的计量当中,采矿权的取得、研发支出、固定资产支出等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且需要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且尽量使测试结果与市价保持一致;而与矿业权有关的核心资产即储量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根据矿产资源的市价来估计矿产资源的公允价值,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矿产资源数量的变化,即当矿产资源储量发生变化时,应当作为前期会计估计变更进行会计调整,以尽量保持矿业权计量的公允性,保护矿业权的流转和产权利益的实现。

我国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私人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并且还有时间限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的相关规定,土地上的建筑物计入“固定资产”,有永久产权;土地计入“无形资产”,拥有部分产权及规定年限的使用权。如果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用于出租或者赚取差价的,应当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并且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报价选择采用成本法还是公允价值法进行后续计量。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讲,土地使用权计入“存货”项目。土地流转中的产权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等,在房地产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的情况下,如何公允地计量房地产的真实价值,保障土地交易双方的权益,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按照现有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够体现交易双方的真实意愿,减少产权转移的风险。

三、产权保护与资产减值的融合

无论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都是相同的,其主要差别在于后续计量的处理上。历史成本的初始确认也是采用公允价值的第一层次的活跃市场价格进行计量的,因此在初始确认上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一致。在后续计量上,由于历史成本的账面价值与资产负债表日的真实价值不一致,依据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会通过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会计谨慎性的主要思想是“不确认估计的利润,但是确认所有估计的损失”。提取资产减值损失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资产的重新计量,使它与当前市价保持一致。理论上无论采用可变现净值还是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来重新计量资产,其实质均是公允价值计量,此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也是一致的。

然而现有的资产减值只对资产提取单边减值,对资产价值的恢复只以账面价值为限。也就是说,公允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部分,不予以会计上的确认。另外对于长期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资产减值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从会计准则制定当局的视角来看,长期资产由于存续时间比较长,受益年度跨度较大,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量分离的背景下,为了防止企业经营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盈余操纵,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会计谨慎性的出发点是债权人保护,但是从公允价值计量的视角来看,明显损害了产权人对企业净资产的索取权,因此现有的一些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与产权保护的理念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四、产权保护视角下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融合

公允价值的理念就是所有的资产、负债应当与当前的市场价值保持一致。按照IASB的观点,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或者负债交换的价格”。公允价值的使命就是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从而通过资产与负债的差额,体现产权人对产权利益的索取权。资产减值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然而资产减值最多只是恢复到零为止,不计算超额收益;对长期资产而言,只是单边减值,不予以转回。这种计量方式尽管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但是计量结果严重背离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的价值都不真实,产权保护就无从谈起。

即使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中,也还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损益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争议。如果计入所有者权益那就是直接的产权利益的实现;如果计入损益,在投资者与管理者分离的情况下,管理层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润操纵,最终损害产权人的利益,例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在资产最终交易时又将损益全额转回。

表1 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单位:元

由表1可知,从表面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所得税、所有者权益的累积影响都为零,也就是说,在前三个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与最后交易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是一致的,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总额也是相等的。然而从时间价值和企业所得税的角度来看,以一定的折现率计算的前三个资产负债表日的所有者权益的现值与最后出售日所有者权益的现值明显出现偏差,分期计算的所有者权益现值的价值含量要远远大于一次实现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含量。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要按照公允价值和现值混合计量,并且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中,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经过减值测试后,如果资产发生减值,则还需要提取资产减值损失,并且资产减值损失一旦提取,不允许转回。由此可见,对于长期金融资产,会计准则制定当局对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操纵还心存芥蒂。既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就根本没有必要提取减值损失,减值测试的结果就是衡量当前市场价值的结果。因此,如果基于产权保护的视角,要保证投资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大势所趋。

虽然资产减值被认为是修正历史成本的最好方式,然而其结果就一定符合当前资产的价值吗?资产减值是指有信号表明资产已经偏离其本身的价值,需要以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去未来产生的成本费用的现值以后的净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账面价值大于前者则不需要处理,否则就要按其差额提取减值损失。从提取资产减值损失的理念看,资产减值计量方式(现值)的实质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只不过资产减值是单边减值,对未来现金流量减去未来产生的成本费用后的现值大于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予以确认,这完全背离了纯粹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

表2 资产减值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比较

由表2可知,无论是流动资产还是长期资产,资产减值计量的方法都是广义的公允价值计量。如果资产减值,则其结果与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殊途同归。如果资产升值,对流动资产而言,没有超过资产原有账面成本的部分与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一样,而超过的部分彻底背离;对长期资产而言,尽管升值的可能性较小,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此时由于提取的资产减值损失不予以转回,与公允价值计量南辕北辙。因此从产权保护的视角来看,要真实反映投资者所拥有的资产、负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保护产权利益,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五、结语

产权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率的基础工具,会计是界定产权、保护产权的方式。提高产权保护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是会计计量。从会计契约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使命是确认契约、反映契约、实现契约和解除契约。在我国向法治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契约对于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契约的终极实现形式就是产权利益的实现,因此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优良的计量属性,主要作用是时刻使资产、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保持一致,以体现经济主体在经济交易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体现产权、保护产权。

基于目前我国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的会计准则还存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逐步向公允价值、现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过渡的阶段。资产减值作为历史成本的修正,尽管在一定阶段和对特定的资产会发挥与公允价值计量同样的效果,然而从总体上看,其稳健性的理念与公允价值的产权保护理念是相互背离的。因此,尽管在我国采用纯粹的公允价值计量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从产权保护的视角来看,基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理念,大部分会计业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大概率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时祎,陈少晖.内部控制、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管理[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4).

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9(2).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曹越,伍中信.产权范式的财务研究:历史与逻辑勾画[J].会计研究,2011(5).

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定性[J].会计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产权保护现值公允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债务融资、产权保护和创新投入——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净现值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不足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论提高不动产产权保护精准度的若干问题
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中央出台产权保护顶层设计 这些大问题关系所有人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资金时间价值基础运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