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成都锦欣中医医院针灸科(成都 610000)
黄褐斑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面部色素的代谢障碍以及色素沉着[1-3]。本病好发于围产期女性群体当中。黄褐斑通常无特异性的自觉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自觉面部有轻度瘙痒、过度干燥等症状[4-6]。西医治疗本病多采取脱色剂外服、药物内服以及光、化学治疗,均可见一定疗效,其中光、化学疗法的效果最为直接显著。但西医治疗对于局部的刺激性过大,光化学疗法甚至可能对局部皮肤造成灼伤,外用、内服药物效果多不理想且易复发。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丰富经验,以针灸联合中药内服,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且对药物无依赖性、不易复发。本院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取针灸联合自拟玉容化瘀汤治疗本病,疗效斐然。现将详细情况于下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资料,将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6例;本次入选患者均为女性。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4~48岁,平均(38.69±5.92)岁;病程为1~12年,平均(5.41±3.62)年;黄褐斑面积1~4.3cm2,平均(2.98±1.31) cm2;类型:蝶型斑14例,上部型11例,下部型7例,泛发型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4~49岁,平均(38.74±5.96)岁;病程为1~12年,平均(5.49±3.59)年;黄褐斑面积1.2~4.5cm2,平均(3.04±1.37) cm2;类型:蝶型斑12例,上部型13例,下部型6例,泛发型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诊断标准:以《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与《中医美容学》为黄褐斑诊断标准[7]。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本院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②完全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后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文件患者;③入组前三个月内无相关治疗史患者。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以及备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的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③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或重症疾病患者;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且血糖无法理想控制的患者;⑤对本次研究的治疗方法与用药有过敏史或禁忌症的患者;⑥认知、意识、语言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自拟玉容化瘀汤治疗,方剂组成为:红景天、墨旱莲各15 g,女贞子12 g,菟丝子、当归、玫瑰花、牡丹皮、陈皮、白僵蚕各10 g,三七6 g;以水煎服,1 d1剂;以30 d为1疗程。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取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与肾俞穴,患者取俯卧位,以0.25×25 mm的毫针刺入各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留针20 min;而后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面部色斑局部皮肤行围刺,沿色斑的外缘以斜刺法入针,浅入即止,针数以患者可耐受且能够围住色斑外缘最小针数为宜,轻刺激留针10 min;20 d为1疗程。
两组治疗期间注意防晒,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饮酒量每日不高于5 ml。
3 观察方法 两组治疗于治疗两个疗程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疗程依据相关文献制定[8]。以黄褐斑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以黄褐斑的面积缩小2/3及以上且颜色变浅为显效;以黄褐斑面积缩小1/3~2/3,颜色变浅为有效;以黄褐斑面积缩小未达1/3以或未见缩小或有新生、扩大、颜色变黑为无效;总有效为排除无效以外的病例总合。临床症状包括黄褐斑的面积、颜色以及自觉特异性症状(后文简称自觉症状),以积分法评估,每项评分范围均为0~4分,得分越高该项症状越严重。随访6个月,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黄褐斑的面积、颜色以及自觉症状以及复发情况包括出现新斑、原斑变深的发生率。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 20.0作为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等级资料对比采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取t检验,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00%(27/36);观察组临床治愈19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33/36);观察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Z=-2.471,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对比[例(%)]
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黄褐斑面积、颜色及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均见改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对比(分)
注:组内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
3 随访观察 见表3。随访6个月,观察组黄褐斑的面积、颜色、自觉症状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新斑率5.56%,原斑复发变深率为11.11%;对照组复发新斑率22.22%,原斑复发变深率为36.11%;观察组复发新斑率、原斑复发变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随访观察结果统计对比
注:组间对比,◆P<0.05
黄褐斑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面尘”、“黧黑斑”和范畴[9]。主要病因为肾阴不足、肝郁气滞、孙络阻滞、淤血搏决于面,另外燥热内蕴、湿热上泛亦可形成黑斑[10-11]。因此本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凉血清热、和肝解郁、健脾生津、强肾固本为原则。针灸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传统治疗手段,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的明显优势。我院选取肺俞穴、心俞穴、脾俞穴、肝俞穴与肾俞穴行针灸治疗,能够改善诸脏腑功能,疏通经脉、平衡阴阳、调和营卫、充盈精气、华表于外,从而消除褐斑。局部围刺治疗能够疏通色斑局部之经络、活血散瘀、去陈生新,辅助退除色斑。因面部的肤质薄且血管丰富,故以浅刺、轻刺激以避免伤及肌层。现代医学认为对色斑的局部给予刺激性治疗能够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电位,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运、降低氧化损伤的作用。而局部围刺治疗与这一理论相符。本院自拟玉容化瘀汤中,红景天、当归、三七、牡丹皮等药具有活血、散瘀、清热、凉血功效;菟丝子补肾、女贞子滋阴养肝;珍珠母、白僵蚕等退黑消斑;墨旱莲则兼具活血、滋阴养肝之功,诸药共用起到滋阴养肝、润燥清热、活血化瘀之功,从根本上消除色斑形成的机体基础,有效促进色斑全面消退。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玉容化瘀汤治疗后,临床治愈率达52.78%,总有效率为91.67%,而对照组治愈率仅为25.00%,总有效率为75.00%。充分的说明了针灸联合玉容化瘀汤能够有效提高黄褐斑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以积分法进行量化评估证明,两组患者通过治疗黄褐斑主要症状均有所改善,但针灸联合玉容化瘀汤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玉容化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理想、明确,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1] 代维维,张丽飞,罗 祥,等.中医外治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2):169-171.
[2] 陈 坚.针灸治疗黄褐斑68例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4):61-62.
[3] 刘宇甄,林 彤.黄褐斑的药物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40(1):5-7.
[4] 李晓红,张书军.自制祛斑散外用治疗黄褐斑69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43-44.
[5] 朱秀梅,刘晓梅,黄亚川.面膜联合超声导入治疗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75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5):636-637.
[6] 吴小红,王煜明,刘瓦利,等.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5(11):863-864,873.
[7] 廖厚秀.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5):488-490,545.
[8] 田惠迪,刘 丁.银杏叶片、维生素C等联合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1):978.
[9] 张 晨,张虹亚.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6):886-889.
[10] 梁俊芳.强脉冲光配合悦容散为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8):1026-1027.
[11] 郭 亮.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