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双,陈 欣,徐培菊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郑州 45000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3),3.郑州惠济万佳医院内科门诊(郑州 450000)
外感发热是指患者感受外感六淫之邪或时行疫疠之气而出现的发热、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疾病,属于中医伤寒、温病范畴内的常见病[1-2]。感受六淫之邪气发病的患者,病情常比较轻,病程短且预后良好;因患者正气不足热邪化火或属疫疠毒气则病情常较重,病程长、且预后较差。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扶正驱邪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消炎、退热、止痛等治疗方法。解热、镇痛普遍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但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患者的耐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会因多汗而阳虚,有的会有胃肠道反应。本院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患者的外感发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于后文。
1 一般资料 自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中择取8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全部患者依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汤剂组与联合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为18~51岁,平均(32.37±9.59)岁。汤剂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18~52岁,平均(32.41±9.58)岁。联合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为18~52岁,平均(32.43±9.57)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①西医以《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标准为诊断标准;②中医以《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感冒、外感发热之相关标准为诊断标准[3-4]。纳入标准:①同时符合上述中医与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在了解研究的全部内容后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发病至就诊时间<48 h,就诊时体温≥38.5 ℃且无汗出;④就诊前6 h内无退热类药物应用史。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 ②妊娠、哺乳或备孕等特殊生理时间的患者;③合并心、脑、肝、肾脏及造血系统重症疾病,凝血功异常患者;④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溃创伤以及对本次研究用药有过敏史者;⑤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西药治疗,给予维生素C(国药准字:H11022511)2 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3271)500 ml中,静脉滴注;泰诺(国药准字:H20010115),1粒/d,口服。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汤剂组在对照组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清热解表汤治疗,方剂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5 g,赤芍、火麻仁各12 g,荆芥、防风、羌活、桂枝、丹皮各10 g;咳嗽者加杏仁、甘草、厚朴各10 g及麻黄6 g,咽痛者加牛蒡子、桔梗各10 g,腹泻者加黄芩、黄连、葛根各10 g,便秘者加火麻仁15 g及生大黄、枳壳各10 g,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20 g,枳实10 g;1d1剂以水煎取汤汁,分早、晚温服。
联合组在汤剂组疗法的同时联合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敷贴药剂组成:葛根20 g,柴胡15 g,荆芥10 g,冰片6 g,研为细粉以蜂蜜调和后外用敷贴于大椎穴、双侧曲池穴、肺俞穴,4 h/次,发热反复时重复使用。
3 观察指标 治疗3 d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估依据相关文献制定[5]。以治疗后48 h内腋下体温不高于37 ℃,且不再升高,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均恢复正常为临床治愈;以治疗后48 h内腋下体温不高于37 ℃,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均显著好转为显效;以治疗后72 h内腋下体温不高于37 ℃,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均有所好转为有效;以未达上述标准或发热持续不退为无效。观察组两组患者开始发汗的时间,退热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完成统计学计算,其中等级对比采取Kruskal-Wallis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取单因素ANOVA检验进一步两两对比采取LSD-L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取卡方检验;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31%(23/29);汤剂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66%(26/29);联合组临床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28/29);三组疗效整体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卡方=14.914,P<0.05)。
2 三组临床症状观察比较 见表1。三组间开始发汗时间、退热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进一步两两对比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表1 三组主要症状临床观察统计对比
注:组间对比,★P<0.05
3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2。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汤剂组为10.34%,对照组为31.03%,联合组分别低于汤剂组与对照组,3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321,P<0.05)。
表2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对比[例(%)]
注:组间对比,★P<0.05
外感风寒、风热初起,邪在肺卫,气机被郁,形成玄府不通、腠理闭塞,卫气难以泄越[6-8]。从而出现发热、恶寒,兼以咳嗽、咽痛、无汗或少汗等。“汗法”为中医治病的八法之首,通过宣肺、调和营卫、开泄腠理使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随汗出而解[9-11]。凡发热、无汗的外感患者可用汗法退热后,再根据其个体兼证以清热、化湿等达到邪去正安[12-13]。穴位敷贴疗法是将治疗该病的中药制成粉末,贴敷于该病的所在经络穴位之上,利用中药刺激穴位和穴位对药物的经皮吸收,发挥经络、穴位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治疗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药制剂贴敷于穴位后,局部形成一个密封状态,加之体温热度可迅速提升局部压力,使中药湿度、浓度急剧增高,使穴位皮下血管、淋巴管快速扩张循环加快,相应药物的吸收速度随之加快,且中药不经口服而经通过透皮吸收可避免胃肠道刺激,并具有给药便捷、副作用小等特点。随着国际医学界提倡的自然疗法,与逐渐被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中医疗法,该疗法以其简捷便验的优点愈加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14-15]。
本院中药敷贴治疗时选取大椎穴、双侧风池穴、肺俞穴。大椎穴脊柱正中线,第七颈椎下凹陷处,可振奋人体全身之阳气,主治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感冒、喘息、颈强、肩背痛等症。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下凹陷处旁开1.5寸处,统全身之卫外功能;主治咳嗽、咳痰、气喘、鼻塞、易感冒等症。双侧风池穴位于颞颥后凹陷中,为手少阳、阳维会所,主治头痛、晕眩、鼻渊、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热病等。敷贴的中药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升阳举陷,清肝胆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荆芥疏风解表、宣散疹毒、止血;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等证、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用于吐血、衄血;冰片具有醒脑开窍、防腐生肌、清热止痛的作用,可促进透皮吸收,是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增加患者对药物的吸收量。另外冰片可抗炎、抗菌、镇痛、抑制流感病毒。本次研究中联合组于中药敷贴的同时给予自拟清热解表汤治疗,方中荆芥、防风、羌活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桂枝,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热散邪;丹皮、赤芍,凉血化瘀、活血解毒;火麻仁,润肠通便、清除糟粕。
[1] 侯媛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穴位贴敷联合专业护理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2):1694-1695.
[2] 杨海冰,邓丽娟,郭嘉敏.耳尖放血联合穴位贴敷在小儿肺炎喘嗽发热中的应[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91-93.
[3] 马 波.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急性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探索[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2):36-37.
[4] 代丽娜.应用退热贴穴位贴敷治疗输入cik细胞发热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12):158-160.
[5] 韩选明,杨 茹,郭建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35(3):295-296.
[6] 王庆碧,金 方,陈丽萍.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2):242-243.
[7] 霍莉莉,虞坚尔,夏以琳,等.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案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18-222.
[8] 刘卫红,胡 晶,张会娜,等.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8):667-671.
[9] 宣小平,霍莉莉,虞坚尔,等.中药离子导入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案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6):915-920.
[10] 张 雯,王素梅,金 洪,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3):395-397.
[11] 金玉晶,韩 雪,葛国岚,等.穴位埋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1):21-22.
[12] 沈英鹏,孟令斋,刘志君.自拟中药金屏散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110-112.
[13] 王绍洁,矫承媛,陈 青.伏九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咳喘10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15-16.
[14] 曲雪琴.涌泉穴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发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2):32-33.
[15] 刘艳英.自制凉效膏穴位贴敷抑制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