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王宝亮
1.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新乡453100),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 (郑州 45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T2DM患者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DPN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出现对称性的感觉及运动神经损伤[1-2]。中医学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本院以中医学理论为依据,制定出自拟桂芍祛湿汤治疗本病,取得理想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于后文中作详细阐述。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之间本院所收治的82例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对比研究资料。将全部入选患者以随机法均分,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为51~72岁,平均(59.81±9.16)岁;DPN病程为3~10年,平均(5.06±2.73)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为52~73岁,平均(59.89±9.23)岁;DPN病程为3~10年,平均(5.09±2.79)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可满足对比研究要求,P>0.05。
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之DNP诊断标准[3-4]。入选患者均为完全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后自愿入组,均可见肢体麻木、疼痛,且符合阳虚症表现。入选的患者均排除:①合并重症心、肺、脑、肝、肾疾病或者恶性肿瘤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患者;③合并造血功能异常患者;④1型糖尿病患者;⑤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⑥血糖无法稳定控制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等治疗,限制饮食、运动等。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取单纯西药治疗,给予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1126)0.5mg/次,3次/d,口服;以3个月为1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桂芍祛湿汤治疗,方剂组成:白芍、黄芪各30 g,桂枝、桃仁、牡丹皮、赤芍、泽泻、车前草各10 g,附子6 g,细辛5 g;阳虚寒盛者加大附子用量达10 g,兼气阴两虚者加麦冬与太子参各15 g、五味子10 g,疼痛甚者加鸡血藤15 g、威灵仙10 g,肢麻甚者加天麻10 g、蝉蜕6 g。以水煎服,1d1剂,分为早晚两份温服;以3个月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使用NDI-200型肌电图电位诱发仪,检测四肢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运动传导速度(MCV);并据此评估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依据相关文献制定[5]。具体标准为:以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腱反射与深浅感觉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肌电图检测显示神经传导速度达正常水平或比之前增加大于5 m/s为显效;以临床主要症状有所改善,腱反射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增加但低于5 m/s;以主要症状未见好转或有加剧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观察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TCSS包括:症状评估、反射评估以及感觉评估三部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病变症状越严重。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估[6]。主症: 手足寒凉、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以及肢体困重,次症:精神萎靡、口渴、畏寒,根据患者表现的症状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计2、4、6分,无症状表现的计0分。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中的等级对比采取秩和检验,计量数据对比采取均数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51.22%(21/41);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80%(36/41);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良好(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对比[例(%)]
2 两组肌电图参数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MCV、SCV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未见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MCV、SCV均可见改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MCV、SCV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统计对比(m/s)
注:组内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
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TCS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TC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TCSS评分均较前改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与T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TCSS评分评估对比(分)
注:组内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
DPN是T2DM患者中一种高发的并发症,临床上约有80%的T2DM患者发生DPN[7-9]。目前DPN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晰,现公认为其主要形成机制是由血糖过高诱发的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引发的系列病变及进展相关[10-12]。其主要病变与进展可见微小血管的基底膜加厚,形成微小血栓对血管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从而形成血液流变学的病理性变化,加之高血糖、高血脂导致的血黏度上升,最终使神经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病变。另外多元醇通路出现异常激活,糖基化的终末产物代谢障碍异常积聚,对周围神经形成的伤害也DPN的形成机制之一。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甲钴胺为DPN治疗的常规用药,对于改善主要症具有一定疗效。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于“痹症、筋痹、消渴筋痹”等范畴。本病是因久患消渴之症致使阳虚为病之根本,兼有湿盛、瘀积等症,因此治疗应以温阳祛湿,通痹止痛为主。
本院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制定出自拟桂芍祛湿汤治疗本病。方中桂枝性辛温,味甘,入心、肺、膀胱经;有温阳化气,温通经脉作用,是治疗里寒的温里药,具有通血脉、补元阳、暖脾胃之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柔肝、敛阴收汗、缓中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芍具有较强的缓解平滑肌痉挛作用。黄芪味甘性温、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升提中气,为补气之圣药。附子通行十二经、大辛大热,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补火助阳而强心。细辛既能内祛阴寒,又能外散风寒,同时亦可止痛,走而不守,有很好的散寒止痛作用。桃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牡丹皮活血、凉血、祛恶血。泽泻、车前草利尿祛湿,泻浊解毒。诸药共用可起到温阳通脉、化水除湿之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予化裁法提高方药针对性,对于提高疗效可起到关键作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桂芍祛湿汤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良好,说明本方能够在3个月内有效提高DPN的临床疗效。通过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证明,观察组患者MCV、SCV在治疗3个月后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则未见确切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CV、SCV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文能够明确改善DNP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综上所述,自拟桂芍祛湿汤治疗阳虚型T2DM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理想、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1] 李 航,李会琪.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6):764-765.
[2] 刘兰花.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西医护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0s):53-54.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J].中医杂志,2017,58(7):625-629.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5] 刘坚鹏,连晓玲,郑汉龙.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湿瘀互结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3):342-343,346.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Z].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7] 彭永梅,庞利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维生素D及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3):281-283.
[8] 王 平,崔 鹏,洪杨洋.“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优效性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3):661-664.
[9] 许美娟.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6):25-27.
[10] 王春风,李新兵.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1):12-13.
[11] 马艳锋,董长河.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联用皮痹复仁汤与甲钴胺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5):19-20.
[12] 李跃祥.联用化湿活血汤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5(15):143-144.